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综述-音乐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人民音乐》白雪日期:2012-10-12人气:946
  11年9月17-18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一、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活动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多集中在周边地带,与周边国家紧紧相连,形成了许多跨界族群。这些跨界族群的音乐文化受不同国度、地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本族群中势必形成差异化发展。因此,对跨界族群音乐的研究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系在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活动,意图对中国学术界近三十年来有关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和音乐民族志研究考察成果进行回顾和检视,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预测和展望。

  在田联韬等四位专家的开幕式致辞中,专家们一致强调,对跨界民族音乐的比较研究一直是我们非常薄弱的环节,这次会议从跨界族群的角度为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打开了另一扇门,这对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更进一步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围绕论坛主题着力搭建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框架

  在会议宣讲的论文中,参会的专家和学者们从综论、分类研究、综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建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理论体系搭构了初步的框架。

  (一)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综论

  1.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概念与范畴。杨民康在其主题发言《跨界族群与跨界音乐文化——中国语境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意义和范畴》中是这样定义的:在目前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界,“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主要是指聚焦于内陆边界——国境线两侧族群音乐文化关系的跨地域比较研究,其外延分别涉及与中国汉族传统音乐及世界民族音乐两个外部因素或学术范畴。其从狭义性到广义性涉及三种层次类型:原生文化层——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民间音乐为主)、次生文化层——跨国音乐文化研究(涉及宫廷、宗教、流行音乐文化等),以及原生—次生文化层——移民音乐文化研究。和云峰的《关于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几点刍议》则从地理国界上来思考跨界族群界定跟定义的一些问题,并将其推演到历史上不同时间点的地域跟族群的一些交替。

  2.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赵塔里木在其《关注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题发言中将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概括为五点:(1)探索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模式;(2)改变我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的薄弱状况;(3)拓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范围;(4)为跨界民族问题的整体研究做出应有贡献;(5)为中外音乐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信息的理论支持。杨民康则将分布于中国四周的跨境少数民族形象地比喻为一块多层夹心蛋糕的中层,境内的汉族传统音乐与境外的世界民族音乐这两个外部范畴,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其内外两端。因此,中国跨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的重要中介,应被纳入种种战略性思考之中。

  3.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现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凌风、伍国栋、李汉杰、赵塔里木、杨民康等学者努力推进跨界民族音乐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民族音乐研究的论文,如赵塔里木的东干人音乐研究、杨民康对东南亚各国的小乘佛教音乐研究等,尽管研究成果为数不多,但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重大的拓荒意义。赵塔里木在《关注跨界民族音乐文化》中对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当前我国跨界民族及其音乐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是:(1)学术界关注的多是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视角下的跨界民族问题,很少涉及其中的音乐文化领域;(2)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对跨界民族音乐问题关注不足;(3)凭借国内民族音乐集成等文献资源和几代学者的田野调查积累,学术界对跨界民族境内部分的音乐文化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对境外的音乐文化的存现、发展状况知之不多,资料收集工作非常薄弱,研究成果甚少。

  (二)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分类研究

  田联韬的主题发言《藏文化圈边缘区跨界民族音乐初探》,在对“跨界民族”、“藏文化圈”、“藏文化圈边缘区”进行逐层定义的基础上,对藏文化圈边缘区涉及的各个地区与不同民族的人文、社会背景与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刘桂腾的主题发言《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通古斯萨满鼓——以“流域”为视角的跨界族群萨满音乐研究》,依据前苏联人类学文献与中国萨满音乐田野考察结果,通过对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与西伯利亚一带萨满鼓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通古斯萨满鼓有两大类型——泰加林型和黑龙江型,进而探索以“流域”为视角进行跨界族群萨满音乐研究的有效性。萧梅的《“Len dong”与“Hat Mot”——性别视角下的越、壮“灵媒”》,将越、壮两族神灵祭拜仪式中的执仪者——“灵媒”放置在性别视角下一起讨论,并从纵深和横扩两个维度将越、壮“灵媒”置于古代印度——东南亚——中国的空间连续统中进行思考。包爱军的《从中蒙两国乌尔汀哆比较看“潮尔音哆”的宫廷性质》在论述“潮尔音哆”与宫廷密切相关的重要性质的同时,还展望了草原文化的未来。赵毅的《壮侗语族之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在音乐和歌词方面研究得非常具体、细致。台湾藉学者吕钰秀的《论低音审美——以藏族同钦声响为例》,将研究引入到更宽泛的领域,她对西藏宗教音乐里超低音的乐器——同钦进行了音响学的分析,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对其音响表现进行了诠释。

  (三)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本次论坛还专门在小组讨论发言中设置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如杨民康的《中外学者有关掸傣系族群音乐的著述》,杨晓的《西方学者藏人音乐研究举要》,赵书峰、吴宁华的《国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现状综述》,郝苗苗的《从近十年美国期刊〈民族音乐学〉分析西方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动态》等。其中杨晓透过对藏人音乐研究西语文献的搜集、分类与研读,对近五十年来(1960-2010)西方学者藏人音乐研究成果进行整体观察、宏观勾勒,对重要学者、文献、观点及方法举其大要、陈其大略,呈现了西方学者藏人音乐研究的基本学术理念和技术方法。郝苗苗则以美国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民族音乐学》近十年中所载有关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文献为基础,解读和分析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界跨界族群音乐研究领域的前沿动向。

  三、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的学者积极参与,专家点评精要

  本次论坛共收集到论文近四十篇,除四个主题发言外,还有33位代表在小组会上发言;论坛还专门设置了专家评议,各小组的专家点评简明深刻、精彩纷呈。如田联韬在点评中,结合发言者学术背景的介绍,如实地分析其长处和短处,对其文章提出了中肯、恰当的建议。曹本冶在点评中指出: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做跨界研究的时候,不能只弄清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以及应该怎么样。从事跨界研究,手段跟目的要分清楚,手段不能凌驾于目的之上。我们站在界内进行研究,这是起点;当意识到有些音乐传统需要有一个跨界的扩充时,便将研究扩展到界外,以回答我们站在界内看到的问题,这是目的。萧梅在点评中认为,这次论坛上跨界族群研究频度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迁徙和变迁,这样的迁徙和变迁就势必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间就是历史的过程,空间就是在迁徙过程当中跟空间所发生的各种不同的族群关系、环境关系等。在时间和空间的陈述当中,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这种比较的方法就是在单一民族或者单一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中,找到共有的文化参数作为一种标准来进行变量的测试。吕钰秀在点评综论及其他研究方向时认为,这次论坛研究的面非常广阔,可以给跨界族群的研究提供很多思维方向。在研究方法上,很多文章包括了文本跟语境的相互探讨,使语境跟文本的结合更深入,比如音阶形式与社会形态的关联性等。

文章来源于《人民音乐》杂志2011年第12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