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经典文学时代”到“后文学时代”——简论“后文学社会”的五大历史特征-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小君来源:原创日期:2011-11-19人气:1333
在改革开放扩大深化的热闹中,在步入信息社会的喧哗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我们的文学生活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的最大变化。这个历史性的变化就是,经典文学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则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在这里所说的经典文学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文学历史。在信息化的文学社会生成以前,人类的文学史基本是一部被经典化”的文学历史。在这部部”文学史中,人们重视文学,以为文学是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工具言志说、载道说、教育说、武器说、镜子说、反映说、表现说等等,均属此类观点〉;人们重视作家,以为他们是社会文化的主宰者炅魂工程师说、历史书记说、上帝代言说、诗神缪斯说、教育工作者说等等,均是此种观点〉。由于人们对文学的重视,也由于文学一直在认真地履行它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过去人们对文学的感觉和看法一直是经典”的。读者把文学当作经典来反复细读,作者则把文学当作经典来反复雅敲”。正是在经典时代里,文学的创作、文学的阅读和文学的作家,都被神圣化了。从而形成了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文学史的纪录,都去追逐经典的总体情势。
与经典文学时代相比较,后文学时代”或者说是后文学社会的历史特征其实是十分特殊”的。这种特殊”,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后文学时代”的生成,依赖于社会生活资源的‘丰裕化”和超量供给”。社会如果没有提供个丰裕化”的生活状态,后文学时代”就不会发生。
在我们的文学历史习惯里,几乎没有人去注意:我们那部看上去很丰富很精彩的文学史,总体上是发生在人类走出原始社会后的不发达历史时期这里包括整个的农业时代和机器工业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限,社会的生活资源也因此而短缺和贫乏。正是在这种生活资源的短缺和贫乏里,生成了社会的经典文学意识和经典文化观念。既然社会生活资源贫乏,那么具有读写能力的文学人口”就必然稀少这种情况,其实一直延续到机器工业时代结束〉。既然社会文学人口”稀少,那么作家与作品文本的生产数量也就一定稀少。如果社会的作品数量稀少短缺,那么人们就只好去反复细读文学作品。如果人们反复地细读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各种生活知识,那么文学的工具作用就会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是在这种人们认真地接受文学的教育和文学认真地去履行教育责任的环境里,人类的文学生活走向了经典化。
与经典文学时代不同,后文学”需要的是一个生活资源极度羊裕化”的社会和社会物质”条件。因为只有一个生活资源丰裕的社会,才能形成超量供给”的局面。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文学资源才会出现超量供给的后文学状态”。应该肯定的是,自从数字技术进一步大幅度地改变了社会生产能力之后,自从互联网络迅速发展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便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生产能力和生活资源的过剩,正在成为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生活资源的全面过剩,给后文学社会”的生成准备了必须的物质条件。
其次,在’后文学时代”里,社会的文学人口”,从经典时代的稀少短缺转而发生了全民化”的变化。这种文学人口”的全民化”,给后文学社会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资源条件”。
在以往与当下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意到了文学工具论”的‘历史流行现象”。在我们已有的文学理论中,关于所谓的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讨论的即是这一文学情况。然而在所有的讨论里,人们均没有注意一个问题:文学工具论的历史流行是如何发生的?实际上,文学工具论”所以会长期流行,并不是人类社会有什么"工具论”的哲学嗜好,而是由于工具论盛行的文化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学的经典时代”。事实上,一个时代所以会成为经典时代”,就是因为它的文化生活资源短缺”和供给不足”。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其绝大多部分都发生在这种资源短缺”的时间里。由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长期稀缺,而人又需要满足自己及社会的文化需要,因而,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方式,才被赋予了伦理教育、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播乃至信息传播的功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字技术的发展38将人类社会领引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本身的要求,教育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普及教育,通过终身教育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主潮。作为教育普及的一个副产品”,社会的文学人口”也出现了‘全民化”的形势。
我在这里所说的文学人口全民化”,是指在普及了基础教育以后,社会的文盲人口大为缩减,读写正在成为社会成员的一一般本能”。由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具有了读写能力,因此他们就都具备了欣赏和享受文学生活的基本条件。同理,也正是这种文学人口”的全民化”,为后文学时代”生成提供了必要保障。
其三,在后文学时代”里,经典文学时代的有限传播方式已经被消解。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给后文学”提供了无限传播”的现实可能。
在我们以往的经典文学史的研究中,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史事实,即:社会的文学生活并不是由作家和作品的简单结构构成,任何的作家和作品的社会存在,都是由文学文本的社会传播来决定的。文学的文本传播方式,是一个社会的文学生活的
重要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的可以记载的文学历史开始,文学作品文本)一直是以一种极为有限的方式进行传播的。特别是对于文字符号的文学史而言,无论是早期的简牍、纸草、羊皮书、帛书、泥版,还是后来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也包括信息技术时代之前的铅版印刷传播,其文学传播的方式都是有限的。在经典文学时代生活的人们看来,这种高昂的文学生活成本往往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虽然机器工业时代的铅版印刷,提供了某种大规模传播的技术可能。但是由于相对成本的高昂,文学传播仍旧难以通畅。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能够阅读并欣赏文学作品,无疑是一种生活的奢侈。
进入‘后文学时代”以后,文学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排版的任意性,胶版彩印的清晰性和逼真性,过度供给”的各类纸媒体的出现,电视与网络的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均为后文学社会”的文学传播带来了几乎是无限度的自由。由于传播技术的改善,社会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在制作与传播成本迅速降低的同时,社会的信息制作与传播也变得越发简单和简化。信息文本的制作与传播的方便化,必然性地带来传播媒介的高速扩展。无论是电视不断地增殖频道,还是网络不断地增加网站;无论是报纸期刊的超量”生成,还是图书种类和发行数量的增大,都为文学文本的传播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和方便。经典文学时代里成为常例”的是作品发表困难,文本传播困难,在后文学时代”里已不复存在。继之而来的是:各类媒体均需大量的文本信息去填充自己的媒介空间,文学文本也借助着各种媒介在迅速地传播。对于文学而言,在后文学时代”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如何为文本寻求传播出路”和解决文本传播困难,而是如何使文学作品的传播节奏放慢下来,从而尽力去避免文学文本的速朽”。
其四,由于出现了文学人口”的‘全民化”的后文学局面”,出现了文学文本无限传播”的后文学可能”,在此前提之下,就必然要发生文学作者普遍化的后文学现象”。在文学作者普遍化的过程里,那个曾经在经典传统里无比神圣的作家”已经死掉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个被普遍矮化”了的怍者”。
表面看去,文学人口的多寡或普遍化的程度如何,似乎并不重要。然而,事实上却是这个终极性的因素在决定社会文学生活的性质。与经典文学时代绝对不同的是:在后文学生活”里,社会的读写问题已基本解决。由于识字、读书和写文章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对于后文学时代”的社会成员而言,写作将不再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加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之下,文学文本的发表和传播已无绝对障碍可言,所以在理论上,后文学社会”是一个人人均可以写作并成为祚家”的社会。既然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作,既然社会中能够写作文学文本的人随处皆是,既然这个社会在大量制造着各类的文学文本,于是文学就必然性地衍变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经典文学时代里所形成的关于作家的神圣感觉,在这里统统被消解掉了。
对于‘后文学时代”的文学而言,经典时代里那位高大伟岸乃至神圣的祚家”,在这里只能被矮化”为一般意义的祚者”;经典时代里曾被充分神秘化的创作”,在这里也被还原为了一般意义的"写作”,……在文学的历史看来,’后文学时代”是一个没有文学英雄和巨人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普通祚者”的时代。
其五,在后文学时代”里,读者的阅读态度和阅读方式出现了不同于经典时代的变化。经典时代的欣赏型读者”正在消失,‘后文学”的’消遣型读者”正在成熟。同样,一种以消遣为主流特征的后文学阅读方式”,也正在取代以欣赏为主流特征的‘经典文学阅读方式”。
按照我们通常的文学理解,读者就是读者。文学史以来的读者似乎就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变化,也不应该有什么变化。我们的文学理论中对欣赏问题的论述和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分析,其理论的立足均是基于此点。如果这种观点仅仅是对经典文学而言的,那么情况的确如此。因为在一个以文学生活资源短缺为特征的经典文学时代里,人们除了以经典化的阅读方式去接受文学作品而外,别无其他可能。然而当我们走进‘后文学时代”之后,就会发现: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可能再像经典读者那样去欣赏文学作品,对待文学也不会再有一种经典心理了。
后文学”是一个文学生活资源丰裕化的社会,是文学资源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并超量供给”的社会。在文学文本过度供给”的情况下,读者对文学正在丧失经典文学感觉。在后文学读者看来,文学变得越来越不像经典时代里的那种经典化作品,而更像是一种类型化的‘信息文本”。例如,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我国的长篇小说的年出版量曾经达到过千部的水平。设想一下,在一个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有限生命过程里,一位读者的一年的有效阅读量能有多少?我相信,即使是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他一年也无法完成哪怕是十分之一的阅读量。不要说还有更为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乃至各类影视作品了。在如此数量的文学文本面前,在如此之多的文学文本的超量供给”的压力之下,后文学读者”已经完全失去了那种无忧无虑地从容阅读心态,失去了经典读者”的那种对某一具体作品进行反复细读”的实际可能。
作为阅读,经典时代的读者为文学文本准备好的是一个欣赏心态”。即经典读者保持着一种对文学的崇敬,他们相信文学文本所提供的知识和价值,他们相信文学的意义,他们相信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满足。在‘后文学读者”这里,文学已经不再具有宗教性的神秘,人们也不用对其保持什么崇敬。文学是如今信息时代里一种虚构类型的信息,仅仅是人们填补心理空间的一种阅读对象而已。在进行阅读时,没有人再去相信文学的真理性即使在有的作品中的确存在着此类东西,也没有人想去通过文学来完善自己的教育尽管文学有时会有这种作用〉。人们对待文学的总体方式是消遣,因此阅读什么或记得什么都是随意性的。我不否认在后文学时代”中也有欣赏阅读”勺存在,但它只能是一种个别的现象。作为主流的读者形态和主流的阅读方式,后文学社会”正全面走向消遣化。
说老实话,我用后文学”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些日子开始发生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要赶后”班车”的意思。我之所以使用‘后文学”后文学时代”后文学社会”,以及相应的一套‘后文学”理论术语,是因为我们的后文学时代”是文学历史的一种正常的延续”,是接续于经典文学史之后而发生的。还因为我们目前还处身在一个后文学”历史的发端期,要对其做出深刻的理论描述,还需要一点时间来积淀我们的认识。然而无论怎样说,后文学社会”或后文学时代”的确已经在生成了。在‘后文学”中,我们以往所拥有的经典文学理想,经典文学价值和经典文学的努力,在今后均不会再发生主流作用了。历史上我们曾为文学编织的美丽花环和神学寓言,在后文学”里也将被彻底消解。这与我们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审美价值判断并无关系,这只是一种历史现实。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