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把“活水”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浅谈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赖永珍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7-31人气:561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背离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真正意义。高高在上的教条、晦涩抽象的理论、空洞乏味的的讲解、枯燥沉闷的课堂……几乎所有的坏字眼,如潮水般涌进了政治课堂,涌向了政治教师。如何突破这一重围,使政治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我的尝试是:把“活水”引入政治课堂,让生活化教学贯穿课堂始末。

一、使“教”“学”变得更生动--生活化教学在导入新课时的运用

导入新课,我们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刺激学生的感官(视观、听观等)。导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我的操作是:待上课铃响后,播放视频《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现场》,“请君入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开幕会现场”。视频播放完毕,继续抛出问题:“xx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汇集在此,要做些什么事情呢?一起来看本次会议的议程安排!”通过直观具体的会议议程安排,学生发现全国人大做的事情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接着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国家性质的学习我们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仅有2969名全国人大代表有权表决通过关系13亿人民的大事,这矛盾吗?为什么?这表明我国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的思考,使得教材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了, “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了。

二、使“教”“学”变得更有效--生活化教学在突破难点时的运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我们主张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他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即把学生在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受年龄和阅历所限,高一学生会觉得人大代表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而人大代表的职权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又极易混淆,专业性和理论性都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寻找身边的人大代表:隆重推出第xx届全国人大代表——xx同志(本届全国人大代表、xx市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此次进京他的提案是:“放松对农民的贷款政策,让农民有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走家庭农场式的致富路”。)通过这一简短的介绍,学生很容易领悟出,原来“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人代表有提案权”等内容,实现学生情感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生活化的情景,搭建了生活与理论的桥梁,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了。

三、使“教”“学”变得更深刻--生活化教学在升华情感时的运用

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是这样描述的:“当一个伟大事物是学生所思所想时,学生就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了。” 在我看来,本课的“伟大事物”——“民主、自由、平等、进取”等精神,无疑是学生所思所想所关注的东西。如果本节课鼓励了学生对国家权力的认识,对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生活的影响的体验,进而树立关注国计民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那么本课就不仅实现了教学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为了更好的去标示这种对学生今后成长具有长远价值的“伟大事物”,升华学生的情感,我采取的方式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具体过程如下:主持人(教师扮演)宣布第xx届xx市人大代表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请xx代表上台接受记者采访。需要提问的记者朋友(学生扮演中外记者)举手示意!通过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孩子们一下炸开了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具有爱演的个性特征。马上有“记者”举手示意,站起来提问:“您好!我是人民日报社记者,我想问的是,人大代表是终身任职的吗?人大代表有何权利?”刚回答完这位记者的提问,又一位“满嘴洋腔”的“记者”举手提问:“您好!我是美联社记者,作为人大代表你有自己的提案吗?是什么?”“记者们”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尖锐,“代表们”的回答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热烈,听者、问者、释疑者都觉得非常过瘾,大家兴致勃勃,把课堂推向高潮。无须任何语说教,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萌发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变得更加深刻,更具感染力!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