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从屈楚萧被扒“黑历史”的狂欢中看网络道德绑架问题

作者:姚丝雨来源:《视听》日期:2019-09-27人气:1291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分享新鲜事。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之一,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在感受着微博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人们也在通过微博受众基数大、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等特点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群体事件,形成舆论压力。例如人们通过微博的聚合力对一些公众人物进行道德绑架,发表以高道德标准要求他人的日常言论,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舆论批判。公众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加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人物被道德绑架的事件愈发频繁,这更加应当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对网络道德绑架的理解

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提到了“道德胁迫(moral coercion)”一词,在讨论社会权力对人的限度时指出“社会对人的胁迫和控制,无论是通过法律制裁的武力,还是通过公众舆论的道德胁迫”。哈贝马斯曾经认为,媒体构建的公共舆论“实际上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公共舆论”,是公共领域被伪私人化的过程,公众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沦为舆论的傀儡。从本质上看,网络道德绑架是一种暴力行为,它把“道德”当做工具,大范围地迅速占领社会舆论,最后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力,迫使“被暴力者”做出符合大众舆论倾向的行为。

二、屈楚萧被扒“黑历史”事件回顾

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之作的《流浪地球》一经上映便引起热议,在影片中拯救了地球的男一号“刘启”的扮演者屈楚萧也因其痞帅的气质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关注与喜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演员屈楚萧走红不过短短几天,他就因拒绝粉丝追踪其私人生活,并在微博上怒怼粉丝,而落在了网络扒皮者的手里。网民对屈楚萧在社交网络下留下的数字痕迹展开了大清扫,不仅微博小号的旧日言论被扒出,就连他在大学期间使用的豆瓣账号也未能幸免。#屈楚萧三观#随即被顶上热搜且讨论度居高不下,截至2019年2月19日,阅读量已达3.5亿。

针对那些过往言论,部分网友认为这些“黑历史”就是其道德与人品的写照,而有一部分网友觉得这些不算什么大事儿,他没违法乱纪,顶多是暴露之前的幼稚和无知,不至于被骂这么惨。诚然,公众人物的言论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言论更要字斟句酌,但是由屈楚萧被扒“黑历史”所引发的三观讨论中,网民对其近乎完美的道德要求和审视,暴露出的依然是草木皆兵的舆论环境。网友有不喜欢屈楚萧们言论的权利,但很多愤恨的批评和骂声却蕴含了一种“永世不得翻身”的逻辑:他们有这些言论,证明道德一定有问题,进而想要否定整个人。这时道德的概念被允许随心所欲地膨胀,人们可以进一步用道德作为战无不胜的武器甚至借题发挥,也可以以偏概全、但心安理得地为不喜欢的人盖棺定论。

这其实就是网络道德绑架,但似乎每次牵涉到明星的人品道德,人们便更容易陷入毁灭偶像的快感,让道德审判的力量被滥用,仿佛只有一脸正气、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模范才配成为明星。 

三、产生网络道德绑架的原因

(一)明星“人设”易产生的道德捆绑

欧文·戈夫曼认为,“个体倾向于根据他人所给出的有关过去和将来的印象来看待他们,于是,沟通行为转化为道德行为,他人给出的印象往往被看作他们含蓄地表达的要求和允诺,而要求与允诺通常具有道德特征”。回归到网友对#屈楚萧三观#一事的讨论上,现在混饭圈的粉丝们,太习惯于活在完美人设中的明星了。无论是荧前还是幕后,粉丝始终期望看到自己的偶像谦逊有礼,正直善良的那一面。而明星自身作为文化工业中生产消费链条中的一环,在粉丝面前卖人设,也已经成为了饭圈常态。陶东风在《粉丝文化读本》里面总结道:"明星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们清晰地表述了作为一个个体是怎么回事"。然而明星也是人,也会犯错,普通人犯错可以被原谅,但是自带“人设”光环的明星犯错可能就会导致“人设崩塌”,这些错误在他们身上便是毁灭性的,不可原谅,而这就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让明星小心翼翼,谨言慎行。

(二)社会权力的重新分配

网络道德绑架本质上是社会大众利用网络提供的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权力或社会既有权力的一种挤压,以重构社会权力。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拥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开始畅所欲言。社会道德是人们可以直接参与的话题,门槛较低。因此,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群体可以基于人伦道德来表达他们对网络事件的看法,试图通过提高话语权来实现他们自己群体的社会力量。在新媒体的帮助下,道德绑架式的言论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社群,大范围地病毒式传播,试图实现社会权力关系的重建。

回顾这场舆论拉锯战,映射出来的是规训社会中权力拉扯的缩影。明星具有普通百姓没有的话语权,始终在权力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旦网民掌握了能够改变明星命运的舆论场,在权力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下,网民也期望试图将明星关进被监视的道德监狱,享受将其架在道德的火架上炙烤的快感。福柯曾说,“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当代社会的权力网络和无数的监视的眼睛无不使得每一个生存于社会中的个体被驯服或逐渐接受驯服。

三、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

(一)使网络暴力常态化

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可以说是关系紧密,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绑架,极易导致网络暴力。热门网络事件的爆发创造了舆论环境,新媒体又为网民提供了实施暴力的工具,而道德作为催化剂。因此,只要网络社会群体从道德动机出发,网络暴力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进而变成一种常态化现象,网络暴力的频繁发生,不仅会伤害到网络用户,使他们逃离虚拟的网络社会,影响了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造成社会群体极化现象

凯斯•R•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群体极化”这一概念,他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社会学心理中,群体极化指群体所作的决定一般都比其他成员最初的意向更加极端。勒庞早在《乌合之众》指出,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在屈楚萧事件中,一些网民或者粉丝通过各类社群之间彼此形成情绪传染,更容易衍生非理性言论和行为。 

不仅仅是公众人物会常常遭遇网络道德绑架,普通大众也难逃于此。社交网络时代,安迪·沃霍尔曾预言的“每个人都有15分钟成名”的时代早已经来临——在微博中奖了,因为哪句话成了热评、热转了,跟大V吵架被挂了……很多时候都有可能使一个人自说自话的地盘,瞬间吸引万千网友点进去观看一番。普通人一旦落入自己的社交网络被聚焦、被扒皮、还要评头论足的处境,下场只会更惨:我空有被嘲的把柄,却没有粉丝替我说话。

纵然公众人物的品行和普通人不可一概而论,但普通人能感受到,这种舆论的力量如果不加以警惕,将平等地在每一个人身上辐射危机。社交网络、人人连结的时代早已证明,我们都是拴在一根绳上经不起炙烤的蚂蚱。规范网民言论参与行为,净化网络不良环境,促进网络道德建设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