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北京冬奥会纪录片的中国国际形象自塑

作者:王茜媛 杨帆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01-24人气:13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在国际上存在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也就意味着中国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1]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际性活动,是我国展示国家形象,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机遇。梁碧波先生曾表示过,“纪录片在对外塑造国际形象、对外传播这方面,它应该是‘旗舰’的作用。”截止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我国已推出《飞越冰雪线》、《冰雪之巅》、《从北京到北京》、《了不起的冬天》等十余部纪录片,从冰雪历史、场馆建设、奥运健儿等角度传播冬奥知识,讲好体育文化、展现奥运精神。因此,本文使用案例分析法,基于此次冬奥会主题纪录片内容对我国国际形象自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提高2024年巴黎奥运会我国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冬奥主题纪录片内容分析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奥运会。中国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国,除了切磋体育技能,更重要的则是展现当前的国家力量。面对新冠疫情的大背景,北京冬奥会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体现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和弘扬,表达了世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以此为题的冬奥主题纪录片紧紧围绕口号和理念进行内容呈现,集中反映中国形象。本文共选取《飞越冰雪线》、《冰雪之巅》、《从北京到北京》、《了不起的冬天》、《筑梦冬奥》、《零度之下》、《冰雪梦启程》、《大约在冬季》、《荣耀征途》、《冬奥山水间》、《盛会》11部纪录片为样本,按照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人物、参赛项目、场馆建设、冰雪运动发展和开幕式七类。

选材多样化。北京冬奥会主题纪录片选材丰富多样,可以分别体现在纪录片选题的新鲜性、复杂性和人文性。首先,选题新鲜性则意味着与受众平时所接受的作品呈现出的常态相反,带给感官和思维上的异质化,从而引发对事件或人物本身的关注。新鲜性主要是通过时间的及时性和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北京冬奥会主题纪录片围绕冬奥会的申奥、筹备、举办所接续推出,大到场馆建设小到普通百姓,为受众提供多样的背后故事和事实展现。其次,选题复杂性则体现在题材本身不能过于单一枯燥,应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复杂性,满足于要表达的主题和反映的焦点。如《飞越冰雪线》将六个主题概括为六个词语,并作为标题呈现出七位各国冰雪运动员的曲折故事,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爱好,也通过总结词的方式让运动员们的成功不再局限于现象,而是拥有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最后,人是纪录片永恒的主题,选材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受众与故事的重叠和共鸣,如《从北京到北京》选取平凡人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14年间的变化,感受“双奥之城”和普通人间的共同推动,引起观者普遍的感情体验和审美感受。同样,《飞越冰雪线》、《冰雪之巅》和《荣耀征途》将切入点置于为国争光的冬奥会参赛运动员。这三部纪录片不同于过去“金牌至上”的观念,并不执意凸显奖牌的重要性,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运动员的私下训练和业余生活。在《飞越冰雪线》中创作者除了对运动员的比赛过程进行记录外,也记录了他们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使观者能从中感到他们面对挫折与困难的选择以及为冬奥会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时选取的七位冰雪运动员除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和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外,其余五位是来自世界各地分属各个项目的运动员。作品中心人物的中西结合使得运动员迎难而上、胸怀大局的精神更易于被海外受众所接受。

叙事多维度。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体现在创作者看待事件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能够直接作用于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冬奥主题纪录片大多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讲述故事或主人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进行故事表达。中央广播电视影视剧记录中心所推出的纪录片《零度之下》中,每集用约5分钟的时长去介绍一项冬奥会比赛项目。在第二集介绍短道速滑时,开头便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介绍比赛规则,接着通过已有的训练和比赛镜头画面,依序介绍实际比赛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全知视角的上帝式感知,限知视角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呈现事件的过程中更具代入感与互动感。如《冰雪梦启程》以澳大利亚籍主持人安龙的独特视角观察中国首次承办冬奥会的背后故事,其中出现了像“我将带领大家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百姓”、“我看到一位韩国教练的身影”等旁白,使得观者能够跟随安龙的步伐走进冰雪世界。相比聚焦于人物和冬奥发展的主题,作为对冬奥场馆建设介绍的《冬奥山水间》,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办奥理念,将雪上项目的主场地张家口赛区、延庆赛区的设计、建造、实战与可持续理念相结合。在张家口赛区篇对中国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进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交互式叙事呈现,其中通过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师王冲的讲解,指出场馆通过20度的逆时针旋转可以完成跳台与长城遗址的视觉连接,随之出现明长城遗址画面。“长城”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既能让各国参赛运动员充分感受东方之美,又能够向各国受众讲述中国历史与中国故事。

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叙事视角多维度为纪录片影像提供了全面的展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际间差异化的理解方式,达到内容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真实与表演相结合  相较于过去传统纪录片的完全真实,多部冬奥会主题纪录片夹杂了故事化的渲染方式。纪录片的故事化呈现契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能够更好地达到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纪录片在符合真实的前提下,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反映呈现对象,使得观者看到镜头就可产生磁吸效果,沉浸式地感受记录过程。观者在观看纪录片时事件通常已经结束,相对来说是一个非现在时的内容,为了满足受众的观看欲和知晓欲,纪录片的创作者常采用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加工以还原真实场景,将情节分割感降到最低。在《筑梦冬奥》第一集中主要通过雪车雪橇赛道主设计师李幻涛的语言动作来展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的场馆建设。为了让观者更直观了解真实建造难度,创作者采用画外音加虚拟模型的形式讲解项目造型、高度以及赛道,逐步展现建造过程,解释赛道制冷管的功效作用。这种创作手法实现了纪录片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让不会说话的赛道得以复活,自己向人们讲述它的故事。同样以趣味性和科学见长的《了不起的冬天》与知名漫画家“左手韩”合作,利用动漫的方式去还原历史或完善情节,结合真实场景和科普达人的讲解,以亲切活泼与时代接轨的全新方式展示冬奥体育活动的精神和魅力。通过速滑队员的运动轨迹加上动画,逐步加快转场为场馆内部,完美地结合运动与冰雪两种元素,让受众更好理解国家速滑馆小名“冰丝带”的来历。即便外国受众无法理解“冰丝带”的含义,也能从中沉浸式地感受场馆别具特色的外型设计。这种全新的方式改变了原有纪录片画面单调的缺点,利用虚拟场景还原真实,在没有改变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带给人们别样的艺术化体验。

传播价值深刻。随着对纪录片内容研究的深化,对纪录片传播价值的评判依据也逐渐明晰,针对冬奥会此种国际性活动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则体现为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人文情怀以及传播民族文化。

第一,冬奥会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主题纪录片理应承担起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责任。第二,冬奥主题纪录片在现实宏大的背景和环境下,仍然立足平民人物,传递人文情怀。《从北京到北京》将镜头对准奥运赛场外的幕后英雄和平凡百姓,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将不同职业的人物交叉在一起,刻画出“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念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北京冬奥会作为一场文化盛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尤其是开幕式,其作为一个国家当前形象和文化历史的全方位展现。因此,针对此次冬奥会开幕式幕后的纪录片《盛会》,则讲述了总导演张艺谋和团队,历时1000天的设计和准备过程。以浪漫、抒情、奇幻为基调给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让各个国家地区的受众不再作为单纯的屏幕外观看者而是与开幕式中的五大洲七大洋的参与者共享身份,感受中国五千年以来蕴藏的文化自信。


奥运纪录片的国际形象自塑现状分析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表明中国形象在国际中的认可度以及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看法皆稳步提高,尤其是对2020年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给予了积极评价,表示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同样体现了我国针对大型国际活动的传播对国际形象自塑的重要性。面对全球性流行病新冠肺炎的反复肆虐,我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围绕北京冬奥会的纪录片也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科技、中国效率传递给别国受众,反映出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实现本国形象的“自塑”,为世界展现了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大国风范。

但反观目前的奥运主题纪录片,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定制化内容不足。所谓定制化就是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统称。纪录片定制化即通过各种手段选择性地针对不同文化、地域、信仰等在表达外部内容的同时挖掘出内部共通情感,以达到高品质的传播要求。本文共选取的11部冬奥会纪录片样本中,除《飞越冰雪线》为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荷兰洞察电视公司联合制作外,其余基本都为我国独立投资制作。当面对跨文化背景差异时,纪录片时长、风格、叙事等都会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比如,西方纪录片多是对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进行的客观记录而对国家赞美和依恋的内容较少;[2]在解说词的修辞偏好上也沿袭了各自的创作传统,我国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风格,而西方则是向往朴素直白的表达方式。

题材仍未脱离传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对中国故事题材纪录片的需求增多,但国内针对奥运的纪录片仍旧绕不开运动员、运动场地、运动发展等传统题材,无法真正形成强有力的国际传播。观察国际与奥运会主题相关的纪录片,除去个别奥运会自身携带的特殊属性外,能够在国际中具有影响力的大都从题材上就具吸引力。[3]如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广播协会播出的《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内幕》揭秘了抵制第20届奥运会的背后故事、2014年《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一经播出,促使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对俄罗斯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独立调查以及凤凰大视野于2012年首播的《黑九月:慕尼黑惨案四十周年》通过1972年奥运会的相关人员和亲历者再现还原这一场惨案。

传播渠道单一。由于本次冬奥会主题纪录片绝大多数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或地方电视台制作,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媒介,大多通过首播台进行前序推广和后续宣传,并未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新媒体资源。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中搜索“飞越地平线”,在官方认证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CMG观察中仅有一条2022年1月27日的一分十秒的视频进行宣传推广,截止2022年8月2日,点赞量与转发量相加不超过50。目前短视频应用作为主流社交工具,利用原版视频所剪辑成的短视频,更符合当下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在此基础上引流到纪录片本身。如由阿尔戈斯影业出品的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以韩国江原道山村自然景象为背景,讲述了一对老夫妇的最后时光。虽然上映时间为2014年,但近两年随着剪辑短视频的兴起,使这部纪录片在我国的传播速度骤然提升,从中反映出的韩国本土文化和自然景象也深入人心。


奥运纪录片的国际形象自塑之优化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足以看出当前奥运会纪录片的国际形象自塑仍然存在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分别提出优化建议。

加大联合跨文化表达。针对定制内容缺失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则是加大各国间的交流合作达到联合制作播出,实现多个主体以及他者参与其中的构建。[4]通过国内外导演、学界专家、媒体单位等多样化联合实现全新的纪录片制作模式,在建立合作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达到文化碰撞交流的目的,更好地为纪录片本身的呈现与传播效果服务。比如,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四国联合制作的以中国“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纪录片《更好的日子》,以其余三国主持人的实地考察为主要内容,用自身捕捉中国农残扶贫的成果和经验,并在四国内皆进行播出。这种联合制播的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契合参与国的喜好与内涵,把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做到真情叙事和国际制作的融合。这既能使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走出去”,更能将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法“走进去”。

依靠传统跳出传统。依靠传统跳出传统意味着不拘泥于过去的简单故事性叙事或描述性分析,而是在体现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元素的中国故事的同时,利用题材的特殊性吸引受众眼球。奥运会这一主题本身就具有全球共通性,易于被海外受众所接受。因此,在选择题材和呈现内容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前预知热点,如此次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范围内爆火,在纪录片呈现中则可以对其进行运用,利用“冰墩墩”进行介绍或围绕“冰墩墩”对冬奥会进行相关展开等。在叙事方式上可采用创意化呈现,使用虚拟模型或动画制作等视觉设计,在满足记录真实事实的情况下,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吸引力提高传播力。

多渠道发力。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常常会受到渠道单一的限制,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拉动宣传是极其必要的。在国内,可以通过“两微一端”以及短视频平台进行相关推送,利用网民的再创作提升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到达率,并且进行对外输送;在国际,可以对各大社交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片或短视频投放,短视频则可以直接利用国内网民的剪辑视频,火爆的再创作视频既能体现出网民对视频类型的喜好又能节省成本。这种利用平台本身互动性和网民关注度进行大范围推广的方式,可以达到国内国际的联动效应,为深层次国际形象自塑打好基础。[5]


结语

总而言之,北京冬奥会主题纪录片在题材、叙事、传播价值等角度皆真实反映了奥利匹克精神,以及当前的中国力量、中国质量、中国精神。但反观奥运会纪录片的国际形象自塑现状,仍可以明显感受到目前我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以及国际形象自塑中在内容、形式和传播上的不足。面对奥运会主题纪录片输出和走进的困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依靠传统跳出传统的题材内容选择以及各国加大联合跨文化表达的基础上多渠道发力,做到“出圈”又“出海”。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