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看扫黑反腐题材影视剧的火爆

作者:霍楚涵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01-26人气:179

扫黑反腐:与时代同频共振

扫黑反腐剧是指以扫黑除恶和反腐败斗争两大主线为主要故事情节的影视作品。自2001年10月我国首次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活动起,扫黑题材的电视剧便顺应时势而生,涌现出《黑冰》、《黑洞》、《绝不放过你》、《公安局长》、《插翅难逃》、《征服》、《使命》等一系列的佳作,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然而,由于部分电视剧展现出的暴力、凶杀等场面容易激发人们的暴力行为,对反派人物的塑造和黑帮社会的刻画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2004年时,广电总局下达《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规定对于剧中展示暴力、凶杀等场景和画面要删减、弱化和调整,且不得在黄金时段播放,涉案剧创作逐渐低迷。

但实践证明,扫黑反腐题材的影视剧是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的应有之作。因此在2015年6月,中纪委宣传部提出这类题材“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电视剧最少两三部,而且必须是精品”的要求,涉案剧才重回大众视野。这一时期的扫黑反腐剧不再只局限于缉毒和传统探案的内容设定,增添了反洗钱、缉私、维和、偷猎、反腐、卧底等新题材,产出了许多爆款佳作。如2017年《人民的名义》、2019年《破冰行动》、2021年《扫黑风暴》、2022年《罚罪》以及2023年初的现象级爆款剧《狂飙》等,甫一播出便聚集起超高的话题度与讨论度。对此类影视剧的出圈逻辑和受众心理进行考察,有利于为同类型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思路范式,推动产出更优质的作品。本文主要运用传播心理学研究视域内使用与满足、受众心理与动机、社会认同、自我决定等理论,关注受众与扫黑反腐类影视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能动作用。


火爆出圈:传播逻辑与受众心理

传播学中将构成完整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在传播者与受传者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传播内容、渠道会对传播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传播环境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情况与条件的总和,也是一张控制传播效果的无形网络。下面笔者将从环境、内容、渠道三个方面来剖析为什么扫黑反腐剧能够在受众之间产生如此巨大的传播势能。

传播环境。1.政治环境:国家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倡导党风廉政建设。莱利夫妇在195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书中提出:在传播活动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系统,所有的传播活动都运行在总体的社会系统大环境中。也就是说,任何的传播活动都不可能是孤立的、真空的,而是和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影视作品作为承担文化与教育宣传功能的载体,必须因时制宜,与政策步调一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一场为期三年、覆盖全国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此展开,这一政策背景为扫黑反腐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许多相关优质题材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作为国家影视重点扶持项目播出。

2.社会环境:扫黑除恶是民心所向,满足受众心理预期。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一个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理论表明媒介产品需要与受众的诉求相适应,才能得到受众的青睐。自2022年6月“唐山打人事件”发酵以来,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实名举报黑恶势力的风波,举报者在镜头面前以公开身份信息的方式叙述自己的遭遇,得到众多网民的关注与转发。从中可以窥得,在大力整治贪腐的方针政策之下,仍存在许多“看不见的角落”,对社会安定与人民幸福造成威胁。扫黑反腐剧中正义一方对黑恶势力的打压和对贪腐人员的清扫正是对人民心声的强烈回应。

传播内容。1.剧情张力。猎奇心理指要求获得有关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的心理状态,是受众心理之一种。有技巧的悬疑设置不仅能推进故事脉络的开展,还能够引起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加强作品所展现主题的感染力。我国的扫黑反腐剧大部分都带有刑侦剧的标签,而刑侦剧最典型的特征是含有大量的推理、悬疑、惊险元素,其中涉及的案件与大部分人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区隔,再借助编剧手法强化叙事与冲突,使剧情整体张力十足,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扫黑反腐剧对于人物命运的建构也是富有张力的,其中涉及的群体如黑社会头目、政府官员、警察、底层小人物都具有“非典型性”特征,他们的命运必须经历高底起落,最终走向固定的结局,完成在一部作品中承担的立意表达功能。黑社会头目可以一时风光无两,但最终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善良的警察受到权力威压职业生涯黯淡,最终也能等到迟来的正义。观众心情跟着剧中人物命运的沉浮而起落,并从中窥见最具普适性的价值观。

2.角色塑造。国家一级导演谢晋曾说:“演员难度最大的是掌握角色的气质和准确的人物关系。”这表明演员的表演既要贴合角色要求,又要打破脸谱化的人物程式,赋予角色灵魂。从这一层面来看,我国扫黑反腐剧大量选用演技派、老戏骨演员,塑造了众多形象丰满、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经典角色,也是其出圈的重要原因。但仅有演员也是不够的,一个成功角色的出现离不开导演、编剧、摄像、剪辑等人员各自发挥出自身作用,用镜头语言、台词、灯光、服装、背景音乐等共同打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角色。例如《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演员张颂文将这个角色中包含的底层人民的辛酸,黑道大哥的杀伐决断,以及在正与恶的边缘抉择时的内心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是反派人物,却仍旧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狂飙》的导演也采取了不同于以往按场景拍摄的方式,而是按故事线索去拍,以便于演员能更好的沉浸于角色当中。

3.自我观照。现实主义作品常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即恩格斯所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需要洞察人民痛点、展现出时代气息和社会的真实风貌,给受众以真实性、心理接近性的感受,拉进受众与作品的心理距离。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人与人在智力间差距最大,但他们却有着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内卷的时代之下,个人成功变得非常困难,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和成长历程容易让人们在角色身上看到自我的影子,形成自我观照,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扫黑反腐剧多由真实案件改编,拿其中的反派角色为例,他们中既有受生活压力所迫而走上歧途的底层人物,也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而选择屈服于现实利益的体制内人员。他们不完美却极尽真实,引起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与窥探。

4.怀旧情节。动机是指引发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是个体行为重要的内驱力。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十分畅通,各种信息为受众的大脑与眼球带来了巨大冲击,也让受众有了更加多元化选择。然而面对着这种情况,人们在拷问、怀疑和拒绝所有既有价值后,发现缺乏能够安全停靠的港湾,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便开始回忆过往,[1]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怀旧心理,以此来保证自我连续性。二十世纪80、90年代,香港黑帮与警匪题材的电影在全国风靡,铸就了一代人青春的印记。而今天的扫黑反腐剧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黑帮元素、警匪元素,它们通过设置特定的时代背景、重建故事场景和塑造典型人物的方式来营造浓浓的怀旧氛围,唤起受众对青春的追忆,引起共鸣。典型如《狂飙》中徐江(剧中角色)带领手下为儿子徐雷报仇时集体挥起手中的棍棒这一镜头设计,让人直呼又看到了重出江湖的“大哥本色”,触发了群体记忆。来自香港的副导演陈雄伟也直言,《狂飙》中反派90%的戏份都是他拍的,为观众贡献了许多名场面。

传播渠道。1.台网联动式传播。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虽然不能够被完全替代,但仍然流失了许多受众。因此,“电视台”+“互联网”的联动式传播方式成为了当前电视节目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台网联动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充分结合电视画面成像清晰、可在固定时间供老人或儿童观看的特点和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可随时随地观看的优势,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许多扫黑反腐剧兼具宣传性和老少咸宜的特征,在爱优腾等视频平台播出的同时也作为上星剧在卫视播出,相比于网络剧传播更范围广,受众群体更多元。

2.“社群+微博”话题式传播。社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致群体意识的社会关系,社群内的群体有一定的一致性的,社群内的传播内容围绕某一主题相对统一。[2]微博可以说是我国网络社群最大的策源地,2022年日均活跃用户数达2.52亿。微博用户可根据喜好组成多种多样的社群,在其中精准地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人们透过这三个历程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扫黑风暴》、《狂飙》等剧热播期间,微博相关话题讨论度上亿,超话社区发帖量累计上万,可见受众自发的话题式传播的巨大力量。

3.短视频平台碎片化传播。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和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当下短视频正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趋势,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创作者。短视频创作分原创和二创,二创指运用别人的素材或在别人的作品上进行第二次创作,也叫再创作。那么驱动人们进行再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呢?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强调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是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这可以解释为何经典的影视作品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总是拥有大量的二创作品,因为它们容易调动人们的情绪,满足内在的精神需求。经过上述对扫黑反腐剧内容质量的分析,我们认为能够出圈的扫黑剧也存在这样的特点,因此在短视频平台引发了二次创作浪潮。它们借助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激发了受众对于原剧的观看兴趣。


存在问题:尺度与质量的把控

尽管扫黑反腐剧在豆瓣拥有普遍较高的评分,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共性或特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剧情尺度与内容质量两方面。

尺度问题。大众传媒时代,媒介不仅承担着传播信息与娱乐的功效,还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对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04年时广电总局发布的加强涉案剧审查管理的政策中可看出国家限制影视作品中暴力、色情、凶杀等内容的导向。而今进入众媒时代,传统的传播链条被重构,新媒体的崛起和受众行为的变化都对媒介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扫黑反腐剧的初衷是为了用文艺推动反腐,彰显国家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具有典型的主旋律色彩。然而艺术源于生活,剧中不免要展现出许多以现实为依据的敏感案件,这些案件有些令人毛骨悚然,有些令人大跌眼镜,甚至有时会让观众对国家机关的公正性,公职人员的廉洁性产生质疑,对自己身处的社会丧失安全感,这显然与此类剧创作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如何平衡现实挖掘与艺术呈现,是创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在对反派人物的刻画方面,扫黑反腐剧塑造了很多让观众又爱又恨的反面角色,他们有时甚至比正面人物还要出彩。如《征服》中孙红雷饰演的刘华强,作为黑道大哥有勇有谋,重情重义,举手投足之间具有很多女性喜爱的痞气;《黑洞》中陈道明饰演的聂明宇,既有狠辣、无情的一面,也有面对亲人时温情的一面,再加上滔天的权势和帅气的外形,成为“叔圈”偶像的代表;再如近来热播的《狂飙》中高启强一角,经历了从社会底层的卖鱼贩子到商业集团领导者的身份转变。在许多观众心中,高启强草根翻身的励志故事掩盖了他的犯罪事实,从而不忍其落马,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因此扫黑反腐剧是否应该渲染反派人物的身世经历、人格魅力,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质量问题。扫黑反腐剧多凭借真实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出色的演绎获得良好口碑,但同类型剧数量越多,越容易出现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如2021年的《突围》,打着《人民的名义》续篇的旗号播出,以国企转型为切入点,揭露贪污腐化的黑势力。不落俗套的悬疑设计,人物本身的真实,都是剧中卖点。然而遗憾的是,剪辑成片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节奏慢、故事乱,给人整体的观感太割裂。2022年播出的《对决》,通过多线叙事的手法,带给观众心理悬疑的视听效果。各种追车、打斗的镜头来回切换,将紧张感拉满,让大家忍不住对该剧有了更多的期待。然而,随着剧情展开,情节不严谨的状况开始频繁出现,引来众多吐槽。

影视行业在经历市场化改革后,作品本质上都脱离不了商业片的逻辑,制片方为了提高收视会选择流量明星担任主角,使得“流量明星演技难挑大梁,拉低作品整体水准”的问题频繁出现。《对决》中的欧豪还有《狂飙》中的李一桐都被指出过演技平平,在老演员面前力不从心的问题。可见一部高质量的电视剧是好的题材、演员、剧情、拍摄、剪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


结语

扫黑反腐剧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兴起到沉寂,到再度繁荣的局面。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时代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的产物。我国现有的扫黑反腐题材剧与其他题材的影视剧相比,在数量上远远落后,这说明这一题材的作品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但数量上增加不代表能在质量上松懈,扫黑反腐剧的创作除借鉴已有影视剧的成功经验外,还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案件所涉暴力血腥镜头该如何呈现、对反面人物形象魅力呈现的边界在何处、剧情是否严谨合理、是否洞察了社会真相都是值得反复推敲和商榷的问题。希望后续的创作可以关注到上述问题,产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与时代要求的优质作品。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