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高荣金来源:《村委主任》日期:2024-03-16人气:90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赋予乡村建设新的内涵,为乡村的转型发展构建了新的格局。

一、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化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直接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生态宜居,文化繁荣,治理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实现创新融合。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乡村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推动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拓出了贯穿生产、供应、流通和消费的新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多元化新发展,特别是借助电商的兴起,加之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乡村经济进一步打破了信息壁垒和地理壁垒,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广度融合。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数字技术使得乡村一、二、三产业间实现了更加广泛的融合,通过要素交换、延伸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等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以农业为核心,建筑、商业、休闲、养老、文化等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了产业创新融合和广度融合之后,数字技术将产业链有机整合,深层次挖掘和发挥出乡村的地域资源优势,通过特色产品、项目的开发推荐推广以及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宣传,不断塑造强化乡村特色品牌,增强乡村品牌竞争力,实现乡村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宜居

传统农业往往由于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处置不当的农业垃圾等原因对土地、水资源、空气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效应。数字化技术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及预警、低碳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定点、定量、定时地施肥、无人机追肥等技术,对农业生产可以达到快速、精准地施肥效果,在减少施肥成本同时也达到了尽可能减少污染,保持土壤内肥力,数字化为农民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实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科学化防治污染,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手段,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对乡村生态资源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山河湖草沙等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利用数字化教育宣传平台,不断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自觉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助力乡村传统文化繁荣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播、继承、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宣传手段和广阔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促进了优秀乡村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增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于村民来说,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乡村美好生活、学习农业相关知识、销售乡村特色农产品,对于村镇来说,可以宣传乡村优秀文化,描绘乡村人文风情,增强乡村文化竞争力。

除了短视频平台对于乡村文化推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虚拟现实可视化、三维实景建模等展现形式,充分发掘乡村多样文化资源,再现乡村的历史文物和遗迹,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

通过将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文化服务智能化、文化设施网络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活动,拓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大数据分析乡村文化需求,有效配置乡村文化服务资源,结合影视动漫综艺短视频等多样方式,增加有关乡村的优质文化创作和产品供给,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乡村文化软实力进一步转变成乡村经济硬实力。

(四)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有效

将数字技术化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实现从技术理性到制度理性再到价值理性的跨越。乡村基层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释放治理效能。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村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更多有效信息,各种社会组织和村民广开言路,方便村民对重大事项决策进行民主评议和监督,使权力运行更趋于透明。平台使得使每个人都有了更多为乡村建设发声的机会,提高了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云端平台开展党务工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及时掌握村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数字化手段优化网格治理,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有效。


二、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困境

赋能乡村数字化成功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但由于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数字鸿沟”、乡村高端数字人才短缺以及乡村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数字化技术难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全部效能。 

(一)“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数字技术的使用和获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和数字落差问题。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首先,目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内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均较为薄弱,宽带网络覆盖率较低,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普及率低,物联网建设较为滞后[1]。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和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属性存在矛盾,无形之中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之中筑起了数字化壁垒。其次体现为不同区域在获取数字资源、处理数字资源、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地要素禀赋、资源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数字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考量数字商贸、快递物流、数字金融的发展,沿海地区依旧是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先进代表,其中东部沿海农村地区领先,而东北及大西北农村地区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最后,村民的数字意识淡薄,是否掌握使用数字技术的知识、数字技术的使用广度、数字技术的使用深度,很难将数字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最大化。

(二)乡村高端数字人才短缺

人才是推动数字乡村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数字高端人才匮乏是制约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数字化乡村建设需要掌握专业数字能力的技术型、管理型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地基层服务人员的学习能力不强,深造积极性不高,日常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很难进一步满足数字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其次,城市对于乡村数字人才具有显著的虹吸效应,在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城市,人才大多涌向城市,人口流失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没有政府相关政策及财政的大力支持,乡村很难在与城市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可以说是陷入“引不来”也“留不住”人才的窘境。最后,目前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乡村数字经济所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交叉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少,造成了目前“新农人”短缺的局面。

(三)乡村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

数据要素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对数据要素的合理配置利用。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农村数据共享、流通、使用效率。中国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研发了涵盖多层面、多领域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构建了很多不同级别、面向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形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财富。但是“数据孤岛”的现象依然严重,首先,由于目前数字要素的产权配置不清晰,难以有效界定各数据主体的权益和对应的责任,通信企业、农户、政府很难形成合力共同参与乡村数据资源库建设,导致目前国内涉农数据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现象严重,仍缺乏成熟的三农数据要素共享共建平台。其次,涉农数据要素资源分布冗余散乱导致利用率低下,采集手段较为单一、标准凌乱,对于涉农数据信息挖掘和整合能力不够,推动农业数据要素向数据资产转化的动能不足。最后,数字农业涉及大量国家基础数据等敏感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保障,恶意攻击、网络病毒、黑客入侵等也威胁着农业大数据的安全,制约着数据要素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三、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应当从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三农数据资源等优化路径着手,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解决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的困境。

(一)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扶持力度,包括普及、建设和升级乡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化设备、5G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和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乡村数字农业生产、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治理振兴和村民日常生活领域开展场景应用示范,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落地,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信息化发展。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支持和引导,梯次有序推进各区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鼓励各地区各类型企业主体之间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不断发掘乡村定位和方向,走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最后,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居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打造数字化乡村技能培训基地和普及基地,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络使用、电子商务等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乡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不断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普惠”。

(二)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培育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增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基层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学习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开展数字农业、网上办事、直播电商等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让村民向具备较高数字化素养的“新农人”转变,培育一批发展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引路人、产业带头人[3]。

其次,加强数字人才交流与合作,引导数字化人才向乡村流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展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和技术的活动,促进城镇与乡村数字化人才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进步。政府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等方式,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数字化素养的优秀人才来到乡村,为乡村数字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将人才“引进来”并“留得住”。

最后,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数字技术+三农”研发、为学生提供培训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前往乡村、建设乡村。通过在乡村设立实习基地、开展技术交流等方式,提高乡村数字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合理开发利用三农数据资源

首先,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的制度机制是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提高数字化赋能效率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建立涉农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及统一的数据收集、发布和使用标准。有效整合乡村各信息系统的数据和资源,建立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为一体农业数据技术平台,整合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搭建开放式、协作式平台。

其次,要提高三农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水平,推动各类数据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对最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技的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数据信息及时进行发布与更新,面向不同的用户群,实现农情、户情、自然资源等数据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为政府宏观管理、群众参与治理等提供直观信息,为“三农”工作的运行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不断打破“数字孤岛”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和最大化利用。

最后,要完善对于数据监管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获取数据信息的行为,加强对数据资源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数据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保障数字化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数字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将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技术优势,将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