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多元标准视角谈汉语新词语英译

作者:于淼来源:日期:2014-01-13人气:723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ultiple translation standards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g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mode of thinking can inevitably create some neologisms which are a progressive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is accepted through common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neologisms is a social phenomenon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this allocates neologism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s and are expressive of feelings. Using neologisms properly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and reflect the cultural grade. But disappointedly, these features of neologisms can bring difficulti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Multiple translation standard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ordinate and perfect each other. So long as we choose the proper ones and apply in a flexible way,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can be preserv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lso the translation can meet the British nation the habit of thinking and conform to the expressive way and patterns of English language. 

Keywords: creation of neologisms; characteristics of neologisms; multiple translation standards;

一、汉语新词语的特点

汉语特色新词语的产生,反映了我国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和条件下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词语的产生,是我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伟大成就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见证,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主风尚。“词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语言活泼发展的动力和生命长青的根本。通过新词的创造,可以看到整个国家变化发展的缩影,可以看到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的深刻变化。”[1] 这些新词语活跃的被应用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词语的产生,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宝库。新词语产生后,要经历一定阶段的实践验证,走一段曲折路,经社会认可才有生命力,方能存活下来。因为“新词语产生和最终确认是专家、学者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成果。语言发展讲“积非成是”、“约定俗成”,并不是说要人们的语言实践随意乱造和使用有失规范的词语,而是专家学者根据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和社会交际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词汇的产生和语言的发展,以及确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现象。”[2] 

汉语特色新词语多数是精炼简洁,含义深刻,生动形象,时尚新潮。运用得当,可使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增强表现力,提高表达效果,体现文化品位。

二、新词语英译的多元标准

英汉两个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新词诞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独特的环境里,具有鲜明的民族或者地方特色。因此这些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3] 所以,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原语的内容、文体、功能与服务对象的需要,采取多元的、灵活的翻译方法,不局限于某种标准和策略,不禁锢于某种理论和思想。语言有其共时性也有其历时性,有其多义性和模糊性。翻译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是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4]辜先生说得好,事物都是相对的,问题都是辩证的,绝对的翻译标准是不存在的。翻译标准应是多元的,他们相对而存在,如“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它们起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完善的作用。根据所译文本的需要,择善而取,灵活运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在全球语境下,汉语特色新词语的翻译是一大挑战。这个挑战就表现在译文既要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又要符合英民族思维习惯和英语表达方式。中国特色新词翻译涉及到文化差异的处理及文化内涵的转换和重构,其实质就是文化翻译。文化翻译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异质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共生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缺乏任何一方的文化交流必然抹杀多元文化的共生。[5] 以“山寨”一词的英译为例,“山寨手机”被译为cloned mobile phone,counterfeit mobile phone,fake cell phone,pirated cell phone等,可谓是归化翻译。《中国日报》(China Daily)2008年12月6日第4版刊登了一篇关于“山寨”的报道,其标题为:“Copycat Culture Harms Holders of IP Rights”(“山寨”文化损害了知识产权持有者的权益)。“山寨文化”译为Copycat Culture。采用异化的音译,又借鉴英语构词法,进一步把“山寨”精神翻译成“shanzhaiism”。《中国日报》2010年1月4日的一篇有关“山寨”的报道有如下语句:“There is much to be explored in the shanzhai spirit(some call it shanzhaiism)-the capability to imitate and improve, speedy delivery to market, affordability to many and innovation where possible, plus a sense of fun/satire where appropriate.”

  无独有偶,连美国的《纽约时报》也利用异化策略积极引介“山寨”,将“山寨”文化索性音译成“shanzhai Wenhua”,并加注解释:“a Chinese phrase denoting rebellious, grass-root, knockoff culture. Shanzhai literally means “mountain fortress”, but is used to refer to counterfeit products; Wenhua means culture.”[6]

三、汉语新词语英译的曲折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对外交流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汉语新词的英译问题已引起翻译界、学术界、国内外媒体、 广大网友及英语爱好者的密切关注。正是汉语特色新词的“特”与“新”,给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使译语从初译到定译要经历一段曲折路,仅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英译文为例。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英译文是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有关文件中英译文是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表“小康”意思的well-off 换成了prosperous,表“全面”意思的in an all-round way换成了in all respects;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英译文也是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有“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英译文是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f a higher level;2012年11月1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英译文是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译文中将build(建设)变成了building, 由动词变成了名词,前面加了修饰语completing。从多部词典给出的释义、实例来看,well-off表“富裕”的程度要比prosperous“更强”一些,且比较具体。例如:Her family was very well-off.(她的家庭很富有)。Many pensioners are less well-off.(许多退休人员都不富裕)。相比之下,prosperous意义更加广泛,不单纯指经济上富足,有“繁荣昌盛”之意。例如:In such a prosperous country , no one should go hungry.(在这样一个繁荣的国家,任何人都不应该挨饿)。再如,Only by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social accumulation can a country be prosperous and the people well off.(只有不断增加社会积累,一个国家才能兴旺,人民才能富裕。)从语言风格上看,well-off 比较口语化,不够正式。prosperous是书面语,较为正式,用在政治性较强的文献中显得比较严肃庄重,更为合适。前面加上修饰语moderately,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全面小康”之意。丁衡祁 陈小全在《如何翻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文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大量实例对“小康”及其已有的英语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探讨,最后给出了建议译文如下:1. To build/turn/advance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country/nation in an all-round / well-rounded way

2.To bring moderate prosperity to China in a well-rounded/all-round way

3.To implement in a well-rounded / all-round way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turning China into a society/country/nation of moderate prosperity

4.To attain the well-rounded/all-round goal of building/turning China into a society/country/nation of moderate prosperity 

5.To adopt a well-rounded/all-round / total approach to create a society/country/nation of moderate prosperity。同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一句,提出两种译文供参考:一是照字面上将其翻译成Build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 well-rounded way, opening new prospects for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外一种更加“英语化”也较简短的译文是Implement the “moderate prosperity” program in an all-round / well-rounded way,opening up new vistas for the China-specific socialist cause。这两个译文不但意思上更准确、更贴近原文,同时也更生动、更符合英语习惯,可读性更强。[7]

同一词语,同是出现在官方正式文献中,历时10年,进行了3次修改,说明翻译也要“与时俱进”。丁先生提供的多种译文,说明翻译标准与策略也是多元的。这样的变化与多样性,使译文得以升华,更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真正含义。是译者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结合国情,认真分析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结合语境,认真比较汉英两种语言表意功能之区别,精选词义的结果,是译者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国家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民族文化也在弘扬光大,所以,新词语的英译标准也要多元化。要从我国的政治高度、民族立场出发,句斟字酌,审慎推敲,精选词义,确切表达。正如丁衡祁先生所说,“翻译广为流传的高端指示、至理格言和其他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掌握好“高度”、“深度”、“力度”、“雅度”和“美度”,把政治因素、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8]。这里丁先生所说的“五度”原则,指的是政治上的高度,理解原文的深度,英语表达的力度,语言风格的雅度,表现形式的美度。笔者认为,丁先生所提翻译的“五度”原则,高屋建瓴,经典到位,是翻译标准与策略的又一创新。因为同一词语在不同领域、不同语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自不同人之口,就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反过来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领域、同一语境、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就可能有相同的含义。

四、结语

新词语的产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见证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新词语产生后,要经历实践验证,社会认可,约定俗成,方能存活下来。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意义的确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现象。

人们视野的开阔、思维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转变,赋予新词语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般来讲,词语都有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若要准确地翻译出词语的三层意义,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单一的翻译策略是不行的。要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标准多元互补,不拘形式。这是因为“多元化翻译标准植根于人类对翻译作品、翻译实践的多样化要求,并由翻译本身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多重性功能,日益强化其多元互补特性,而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此。”[9]

参考文献:

[1]李子诚.现代汉语新词的产生途径[J].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1) 

[2]张巨龄.“博士后”一词该不该改?——兼谈汉语新词产生与确立条件.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8日第7版)

[3]尚宏.对外新闻报道中汉语新词的翻译[J].新闻爱好者.2008(2),(54)

[4]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5] 彭媛 杨瑛.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新词翻译策略研究[J].作家. 2012(12)  

[6]于福清.归化与异化:汉语文化词英译回顾与展望[J].作家.2011(7)

[7]丁衡祁、陈小全.如何翻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日报网站,英语点津

[8]丁衡祁.“八荣八耻”的英文翻译.http://edu.QQ.com,英语点津

[9]程欣.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J]. 当代经济 2009(1)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