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课程政策实施的逻辑范式研究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6-18人气:521
学者蒋建华将课程政策定义为教育领域内课程知识建构与管理的政治权利分配理念和具体内容,其中政治权利分配理念是课程政策的本体状态,具体内容是课程政策的现象表态。这一定义不仅明确了课程政策是一个知识问题,同时也从政治权利分配的角度阐释了知识建构的理念和具体内容,是现象和本质两种形式的集中体。教育家雷德曾指出,课程政策实施是学校组织的三个主要特性——工学、理论平衡及社会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工学指的是使学校作为社会组织在其运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组复杂的技术技能;而理论则是有关学校教学或学校坚持的理念;而组织工学的实施应经由社会系统完成。现今的课程变革已不仅是形式上的变革,须从深层颠覆课程所蕴涵的人性论、社会观、知识论和课程论等,否则课程变革将是表层的、短暂的。

一、课程政策实施之价值——新课程政策实施的意义探究

课程政策包含了三个维度:广度、深度和层次,国家新实施的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集这三个维度的优点于一身,即深度较浅、广度较宽、层次较低,这些优点又反向奠定了新课程政策的内在基础,即是一种“共生型”的课程政策,为新课程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开展课程政策实施领域研究其实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研究问题,至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课程政策实施问题已然成为了我国课程改革一个崭新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如何采用和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实践校本课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政策科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对政策实施及评估的研究。因此,学校有必要对课程政策进行一次大变革,对课程政策实施问题的政策学探讨,找寻到课程政策实施的逻辑范式,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一)为课程政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课程政策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课程研究出现的一个崭新扩展。它有不同的研究范畴,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随着人们对课程政策的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课程政策的历史研究、内涵研究、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和实施研究等,成为当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开展课程政策实施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框架。开展课程政策实施的范式研究主要是对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描述,能够从教育逻辑的视角探讨政策实施问题,是一种能够将事实分析和理论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策略,有助于我们对课程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课程政策实施范式有可能在满足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将复杂问题转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有利于我们对课程政策的理念、权力分配的深化分析,是课程政策后续发展研究的实践依据,有利于为课程政策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理论走向实践。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由表层走向深化

课程模式已然是一个微型的教育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部分,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的改革有着重大影响。美国著名政策学家埃里森曾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的确定对政策功能的发挥只占了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情况。没有课程的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课程执行是左右一个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卓越与平庸的风向标。课程政策实施是指课程政策执行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政策资源,采取如阐释、宣传、转化、实施、监控等措施,既是将课程政策的现象形态转化为本质形态的过程,是实现既定课程政策目标的主要实践途径,也是修订后续课程政策的基本依据,同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要素。可见,课程政策实施范式研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实现最为关键,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表层走向深化。

(三)促进我国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课程政策的本体性价值

我国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相互作用的循环反复过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大家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是改革持续进行的挑战和动力,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和探寻有效的策略,进而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政策的实施,促进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的是课程政策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一定时间和教育场域内,调整和分配课程领域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范式研究,能够理清课程政策主客体的价值观,调整和分配课程领域的各种冲突、矛盾及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基本价值态度,这种基本价值倾向性不仅体现在课程政策的设计中,更贯穿在课程政策实施的始终,有利于促进课程政策这个复杂系统工程的顺利完工,发挥出课程政策的本体性价值所在。

二、课程政策实施之事实——新课程政策实施的落差分析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了十二年的历史了,从新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成效显著,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新课程政策中有意或者无意地遗漏、消极、误解、歪曲甚至抵制政策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课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人为的扭曲、变形和消解。课程政策实施失真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导致一些地方的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势必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广,新课程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政策实施的无根化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程政策文化抵制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是指新课程政策所倡导的意义系统与课程实施的意义系统间发生的矛盾。一项能够引发文化抵制的新课程政策才是真正具有其内在的价值,才能够真正触及课程实践的根本,然而,在新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只侧重于课程的结构调整要求,而对课程政策的文化影响因素的重视不够,课程政策实施陷入无根化的境地。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革形式上的课程,必须从深层颠覆其蕴涵的人性论、价值观、社会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然而我们的研究者和阐述者对课程政策的解读一直无法走出图形式、重结果、极端式的怪圈。一些地方课程实施者对课程政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把我不准,导致本来正确的课程政策被扭曲和变行,课程实施者们无法仔细分析改革方案的内容,没有做足充分的实施准备,无法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开展课程变革,在课程实施中拿来主义和断章取义现象异常严重,课程政策遭截肢现象明显。课程政策实施中能够彰显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要素严重欠缺,一刀切、乱跟风现象普遍存在,课程政策实施陷入无根化的境地。

(二)课程政策实施的无序化

课程政策的实施应该遵循 “预测—试点—推广—监控—反馈—改进”这种循序渐进,循环反复的逻辑实施范式进行,然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却根本无法按照此模式来实施国家的课程政策,在没有充分调研本地区实际的情况下出现贸然截留新课程政策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上面下发的课程政策,这些实施者通常会采取将原有的课程政策代替新的课程政策,将新课程政策有意识的扩大、缩小甚至隐藏,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传统思想很容易导致新课程政策陷入一种无序、敷衍的抵制心理。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产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校本课程、综合课程、创生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虽然广大一线教师正在逐渐接触这些新概念,但真正对其本质的理解并能够实践的老师并不多,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因此他们不懂到底如何才真正算达到了这些理念。学校及地方教育部门对课程政策的把握不足,理解感悟不深,唯课程专家是从,然而,课程专家对这些课程政策的阐释也是莫衷一是,百家争鸣,纷纷从自身理解去诠释课程政策,导致课程政策在黑暗中实施摸索,无法及时得到深入探讨和研究,课程政策在学校实施中出现盲目和无序化状态。

(三)课程政策实施的无效化

课程评价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政策实施通常要经过政策宣传与解读、政策分解与计划、政策实验与剖析、政策推广与互动、政策评价与提升等几个阶段。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偏差,对于这些偏差,我们必须提高提高政策实施评价来认识、监控与矫正。由此可见,课程政策实施评价是课程政策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健全意义深远。然而,在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督导和检查,对于政策实施主体的课程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主体不明,推卸责任现象普遍,缺乏对实施的有效关注,其中可能是因为政府只关心改革的象征性意义,而不是关注它能否带来的实际效能。由于对课程政策实施的反馈还比较缺乏,无法形成一种双向的信息反馈评价链,导致课程政策运行信息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致使课程政策的修订和完善受到滞后,虽然我国的新课程政策实施了十几年了,但是对课程政策的调整和修订却很少,甚至完全被忽视了。

三、课程政策实施之范式——新课程政策实施的逻辑范式思考

“范式”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的核心内涵主要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合体。范式所倡导的是对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研究者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一种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的逻辑范式所要探寻的就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的总和,它主要遵循“预测—试点—推广—监控—反馈—改进这样的逻辑范式进行,我们探究的是课程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型,是对课程政策实施的逻辑性探究,希冀能够为有效开展课程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方法性指导。

(一)建立广泛而准确的课程政策实施目的和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有风险的,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当课程改革进行到一定的时期,我们就不能再走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课程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最终影响的是人,进而体现其固有的价值所在,由于人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所以的改革中,除了政治改革,最禁不起失败的就是教育和课程改革了,因此,若改革失败,其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避免失误,特别是大规模的失误,必须“胆大心细”,对课程改革作出全盘的设计和计划。泰勒的目标模式是一种为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建立的一种课程模式,通过建立广泛而准确的课程政策实施目的,准确定位出课程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效果,这样能够为课程政策实施提供一种政策实施前的理想状态,通过确立目标、目标达成度、目标分类等方式准确预测课程政策实施的预期效益.

同时,以建立课程改革试验区,课程政策实验室等方式来准确预测、检验课程政策实施效果。任何政策在推行之前都需要充分调研、实验、论证,特别是课程政策改革实验,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阶段。课程政策改革实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改革过程,关系着课程政策的推行甚至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政策推行者常常采用试点实验的方法来评估和监控政策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课程改革实验是具有局限性的,主要体现在试点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差距较大,试点成本因素导致的范围局限及组织整合失灵等现象,导致了课程政策在实际整合与形式整合相去甚远。这种现象表现为理想政策实施环境与实际政策实施环境的分离,容易出现上下政策不一致,政策断章取义的后果。因而,政策制定者要努力调整在理想实施环境与现实实施环境的差距,充分考虑一切可能影响政策实施的要素。

(二)建立课程政策实施问题的预警指标体系

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归根结底的是对教育秩序的理性追求,从宏观上看我国课程政策实施总体上是一种政府执行型模式,体现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传统痕迹,课程实施走向了“市场经济路线”的路径致,教育过分注重了经济效益,教育公平和公益性问题屡屡被忽略,使得课程政策实施存在着诸多问题,实施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由于各地的区域特点、各实施主体的认知能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同,课程政策在实施中需要建立一种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防范、监控、化解和规避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可能风险,降低课程具体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提升课程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水准。在微观层面上因为课程政策实施过程的不完整、政策导致的利益分配差异化、政策实施的价值取向等问题都会影响着课程实施问题的问题域,造成了课程政策实施的稳定度较低。

从实际操作来看,课程政策实施预警机制的设计应该关注预警层次、指标定义、主观指标、逆向指标、指标相关性等问题。为了较好地发挥作用,建议以区域为课程政策实施的预警层次,这里说的区域是以地级市为基础,以区域地理单元为目标,比如说,以某地级市为基础建立五年制的课程政策实施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行和调试,力争五年内形成符合区域性特点、区域内各区县通用的课程政策实施预警指标体系(详见图1)。同时,收集、校验和汇总各项与课程政策实施预警相关的指标数据的信息系统,加强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分化,具体表现在:一是要疏通课程政策实施的各种渠道,扩大各种相关信息的来源;二是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资金对课程政策实施问题进行实时性监控,保持一种警醒和怀疑的状态,做好疏通课程相关利益者的信息监督和反馈工作,提高课程政策实施的认知度和有效性。课程政策实施理应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建立一种客观、实证的课程政策实施预警机制。

图1 区域内课程政策实施的预警指标体系

层次目标详细说明

宏观层次课程政策实施发展评估建立课程政策实施发展评估的历史数据库,形成课程实施预警评估的参照系统

中观层次课程政策实施评价包括逆向指标,以年度为时限的课程政策实施评估指标,评估结果直接作为课程政策修订的参照依据使用

微观层次课程政策实施的稳定问题的监控平台对若干主要是由于课程实施问题构成的问题群进行监控,重点监控对影响该项课程政策实施问题的社会指标(包括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拟合关系等)

(三)确立课程政策实施行为的评估及修订体系

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新课程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监控和评价是保证新课程政策顺利执行的基本要素。对新课程政策实施情况作出一个科学的评估,有助于判定前期制度的政策是否妥当,目标是否符合实际,提出的任务是否能够完成、措施是否得当,因此,课程政策实施报告是调整修订课程政策的重要依据,保证了课程政策的稳步展开,提高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估包含了监控和控制的意义,在课程政策实施评估的内容选择上,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了对宏观课程政策整体的运行情况评估、课程政策结构运作评价、课程政策适应程度评估、各级课程主体履行程度评估、重大问题的解决程度评估、政策实施的具体指标评估等等。同时评估方法注重多种方式并存、共同结合的原则,综合评估法与层次分析法并重,模糊分析法与详细分析法并存,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课程政策实施评估中应该注重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即把相关的变量变成若干不相关的变量,这种方法在分析和评估课程政策时有着重要的效用,给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通过课程政策实施评估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整合,梳理出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课程政策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实证方面的参考,课程的修订也是课程实施主体们思考的重要问题,课程实施主体提高课程的反思性监控,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炼政策的精华,如此循环反复,促使新课程政策的完善和健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促使课程政策实施遵循一种科学的逻辑范式。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