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欲抑先扬,匠心独运” ——浅析汉唐古典舞《谢公屐》创作风格

作者:黄玙珊来源:《尚舞》日期:2023-03-09人气:2971

中国西晋文学家阮籍《乐论》云“歌以叙志,舞以宣情。”舞蹈是一门达情艺术,而达情则需艺术手段。随着每个时期社会大发展和人民审美情趣的导向需求,人们逐渐偏爱独具一格的舞蹈语言与清新质朴的动作风格作为艺术达情手段,而中国汉唐古典舞就这样趋于传承创新的方式由此诞生。其创始人孙颖先生秉持“寻根族谱华风”思想,通过对汉画像砖石的模拟复活,向人们再现了华夏民族典雅之景。如其作品《谢公屐》正是再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潇洒清廪之风,其精神内涵也是时代的反映。

    古典男子群舞作品《谢公屐》于2000年由重庆歌舞团首演,作品音乐的填词均由创始人孙颖编创,在2004年参加全国性舞蹈大赛和2006年地桃李杯大赛,后由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系进行重排,于2009年央视春晚再现,登上第十一届荷花舞古典舞大赛,之后在2017年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在舞蹈世界再次进行演出。整部作品洋溢着汉代典型社会文人之间“以舞相属”的风格,将魏晋时代雅士气质向观众们展现地一览无遗,带领观众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进行观看。因此,作品以“谢灵运”视角切入,在山野背景衬托下,借“以舞相属”的古俗,表现出魏晋雅士文人之气象,寄情于山野,在摇头垂袖间道尽无数雅士的人世辛酸;以“今人”的视角,借“清淡暗喻”的风俗,欲抑先扬舞出魏晋雅士暗讽朝廷,呼唤从古至今人们渴盼的内心解放与精神自由。李白有诗曰:“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编导孙颖有感于此借汗青典故,从魏晋士人动态造型、袖衫服饰、谢屐巧铃以及创作内蕴这几个角度,以“今人”的视角去探寻汉唐群舞《谢公屐》的魏晋君子遗风之气概与汉唐仪邦之泱泱风貌。

   

1.“士人造型”一展古士君子遗风之志

     在魏晋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下,整个社会趋于文雅尚风的状态,舞蹈发展的动作风格性也趋之亦然,在作品《谢公屐》中,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影响,舞者们的“斜塔”“跺踏”等造型都呈现出了一种专属于这个时期的任意性情与放浪不羁的状态。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在思想上经历了儒、释、道三者鼎力的状况,“玄学”顺应时代发展,突破了数百年汉儒统治的意识发展到了顶峰。从而由于思想的变化,影响到后来艺术至魏晋而一变,其舞姿造型的发展与前朝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这时候的士人整体体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世俗性,与政治有千丝万缕联系;二是出世性,具有排斥现实政治的倾向,从而影响到了艺术的风格造型以及精神审美思想的呈现。人们在这种多元思想碰撞下产生的艺术、文化和美学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向上提升的趋势,因而人们在情感上体现“姿意任性”的状态而动作上呈现出“豁达自由”的大气,直观地表现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渴求摆脱封建礼教的禁锢,向往自由的一种大社会下人们的君子遗风的普遍状态。

   

1.1上肢的“斜塔”造型的展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形态中,由于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舞袖”动作占比在舞蹈艺术中非常大。如古典男子群舞作品《谢公屐》中舞者上身舞姿呈“斜塔”造型,借鉴了汉画像砖石上的舞姿动态之势,以外在的动作姿态贴合了魏晋之士的飘逸闲雅的情感,舞者两两在相互言语中“挥袖”起舞,舞姿赋予动作以更多的可能性。“斜塔”造型,也是中国汉唐古典舞特有的规范舞姿造型,其表现为舞者上身重心前倾,向后拧身的同时将宽袖向两边斜上方甩去,有着清晰的动作过程。同时也有动态斜塔舞姿:长虹贯日,与前者区别是在空中腾踏的瞬间保持斜塔的姿态,突出的是一种动作的“失重感”,重心向下且动作连贯清晰,整体造型呈现出了“上有发扬蹈厉之象,下有游龙回旋之态”的风格。

    从上肢动作看,在起舞中的“抽袖”与“绕袖”相互呼应,双手上扬的同时舞者重心后仰,体现出了舞者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直立感与挺拔感。同时,舞者们的头部呈摇摆洒脱姿态,突出舞者体态动作上的俯仰变化,配合着其“单拉腿造型”,表现出魏晋雅士的傲气凛然之态。其中“斜塔”造型的幅度相比于其他舞姿动作幅度较大,舞者摇晃微带醉态的身体配合其动作,呈现出魏晋潇洒凛然的文人姿态;而这种醉态也正是士人们在政治压力下的抒情表意的一种方式体现——喝酒,人们将这种方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艺术之中。因此也正如观者所看到的作品这般,舞者以“斜塔”造型的体现,表现出了君子之风貌。

 

1.2下肢“跺踏”姿态的呈现

    作品《谢公屐》不仅在上肢动作呈现颇有意味,在下肢姿态的呈现也精妙绝伦。舞者们以跺、踏来操动木屐;以荡、摇来摆动宽衣,在舞台中油然而生大气凛然之态的魏晋之士态。同时,“踏”也是作品里最为经典的动作。舞者以“踏木屐”配合“词曲”中强有力的节拍,其外在动作走势与内在气韵强而有力。在舞蹈的下肢动作中,舞者重心向下,其整体的速度与气势相辅相成,形成外“舞象”软绵而轻盈,内“气力”刚劲且奋发,以行云流水般的气韵势态,相衬相拂,激荡起生命最本质的向往,以直接而强烈的视听感官反映出魏晋男子“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潇洒风度和“逸群绝伦、潇洒自如”的人生观,体现出魏晋雅士的气度风韵,而这些姿态的呈现也得益于编导孙颖的编创构思。

    编导在动作的编创构思中也做了上升隐喻层面的细节,从眼、胸、手三个阶段突出作品的可舞性。例如演员们在“昂首阔步”与瞬间“相互讥语”的动作转换中做出了强烈对比,显现出魏晋之士对于当时社会名教的讽刺与深恶痛绝,看似君子“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般坦荡襟怀的士气,实则是“怀才不遇”的悲凉以及对朝廷的“清淡”暗讽,在“欲抑先扬”的手法中做了第二层面的动态语汇引申,颇具意蕴,舞蹈也善意体现出了魏晋时代文人雅士的气质和古代文人那洒脱清凛狂放不羁的风度。


2.“袖衫服饰”彰显文人清凛洒脱之象

舞蹈作品中的服饰文化也是其反映文人状态的一种外在体现。在魏晋时期,社会动乱压迫着人民困苦,流亡在社会中长期存在,人们进行了大规模南迁,这就导致了南北生活习性交融文化渗透,这是魏晋时期服饰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思想的兴盛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思潮,人们形成了宽衣博带、脚蹬木屐的风流儒雅服饰样貌。


2.1“大袖衫”服饰的形成背景

    在古典男子群舞作品《谢公屐》中,舞者们身穿大袖翩翩的衣衫,头戴冠,长袍飘逸,挥洒厚重的“博袖”,衣着力求随性、自在、舒坦和自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使得当时南方有强大的经济,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下,男人宽衣博带、清谈成风在当朝风靡一时且成为了主流服饰文化。在作品《谢公屐》中,舞蹈外以舞袖为貌,实则抒情达意;虽然我们仅看到了谢灵运的形象,但又包含了魏晋时期庄子、李白、陶渊明等纵情山水的古代文人的身影,而脚踏灵巧“谢屐”的谢灵运形象也构成了魏晋时期整体文人的形象文化隐喻。舞者们巧用“大袖衫”在翩跹舞中道尽“何期百炼钢,化为绕指桑”的辛酸仕途。而“大袖衫”服饰作为魏晋时期服饰的象征,在舞袖运转间的文人清凛洒脱的形象也呈现出自由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状态。


2.2“洒脱自由”的意蕴外现

    “大袖衣衫”服饰样态是魏晋时期雅士对于所处社会的感受外在体现,不仅是雅士对于生活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情愫表达,更是古代文人与现代人对生活自然的一种共鸣体现。雅士们不仅有“悠悠千古一挥间,多少雄才没尘圜”所体现出的落寞之感,更有“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般的文人风骨;魏晋时期的“大袖宽衫”借以老庄玄学思想中的豁达与不拘,所体现出本质是人们性格里的拓落与不羁,在外表上借以服饰来体现自身对于社会政治的不满表现,在其中所蕴涵着对于社会的避落与隐匿,在看似颓废不羁的哀叹中透露出内心实质对于人生与仕途的炽烈与留恋不舍。


3.“谢屐巧铃”奏响汉唐泱泱雄风之乐

    魏晋风度的突出体现是“自由”风格,是一个“文人自觉”的时代,所以音乐也有一定的“自觉性”与“独特性”。如编导在古典男子群舞《谢公屐》中的“谢屐”上做了突破性的创新,音乐以孙颖老师编创的词再将木屐配以小铃铛,那微微的“一跺、一颤、一抖、一踏”的不经意间流露出“游人心若浮太玄”的魏晋风度。


3.1“木屐铃铛”的巧妙运用

    首先,“木屐”与“铃铛”是舞蹈中最显著的道具,而这组道具由演员们通过“踏地”“跳跃”等动作在看似随性但又透露着整齐的跺踏之声,也正是魏晋知识分子对于洒脱自由向往的声音体现。其次,谢公屐是一种鞋子的统称,在作品中是仿照南朝“谢公屐”形制成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因而“公”是指谢灵运,尊称“谢公”;而“屐”是指鞋子;他发明了一种鞋子,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脱掉后齿,给旅行徒步带来极大便利,而这鞋子就被称作“谢公屐”,在当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争相模仿。李白曾曰“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演员们在舞台上也如同登山的“谢公”般,将“公屐”着于脚上,以在舞台上的腾踏跳跃之势来比喻当年谢公游于各大名山之间的闲逸状态。与此同时,背景也以“清、静、淡、远”的“古琴”音乐配以“清、脆、顿、挫”的“谢屐巧铃”之声,配以孙颖老师创作的词曲相互映衬,在有限的舞台以精巧的道具叩响出无限的雄风之乐,其节奏时而悠然缓慢时而轻快急促,在快慢节奏的相辅相成中也显露出魏晋的文人踏木屐舞翩跹且妄举世事佐酒谈的洒脱之象。


3.2“词曲背景”的洒脱言说

    魏晋时期人们善于把愁绪隐藏在天地中,而作品《谢公屐》的配乐中由孙颖老师亲笔撰写的歌词更是进一步体现出了文人们把酒言欢将没落往事一挥袖间的洒脱。如在作品《谢木公》的背景曲词中“悠悠千古一挥间,多少雄才没尘圜”一句中,“一挥间”和“没尘圜”不仅体现出魏晋雅士的随性与洒脱,更是道尽“何期百炼钢,化为绕指桑”的雄才没落之感。由汉代“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盘鼓舞》到唐代“回旋有凌云之态”的《踏歌》,汉唐群舞作品《谢公屐》的音乐在时间维度上“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巧妙地以谢屐巧铃之声奏响了汉唐泱泱雄风之大乐,彰显出中华民族的 乐“声”之“盛”,可谓古今贯通,而其魏晋之乐的“韵外之致”也不言而喻了。


4.“欲抑先扬”彰显中华博大精深之韵

    “欲抑先扬”在我国舞蹈中是先控制再发扬的一种运动规律,此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汉唐古典舞中,舞者动作赋予舞蹈运动路线以行云流水之势,呈现出圆美的韵律,以美的韵律。孙颖先生深刻认识到汉唐古典舞表喻着一种文化传承,认为汉唐古典舞作品中不仅是对我国汉唐舞蹈的继承复苏,更是体现出中华文化情致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先生潜心创作的汉唐群舞作品《谢公屐》中对于作品集体舞的解释,编导孙颖认为最难的点在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因为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而对于表现魏晋时期的作品,演员应以魏晋时代形象来进行整体的表现,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风貌和时代的审美精神的整体体现。如在作品中,其结构极富“欲抑先扬”之态,孙颖先生将作品引入魏晋文化的程式之中,看似文人终日美酒相伴于山野,实则有如“竹林七贤”般“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坦荡潇洒情怀。作品在强烈的内韵对比中,表现出狂放不羁的中国魏晋时期文化情致,将“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内涵意义具体而深刻体现出来,从魏晋民族精神延伸到这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熔点”,使得观众对于所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象有着新的认识,开阔了美学空间并且使其在审美意味方面回味无穷,耐人寻味。将中华汉唐古典文化精神以势如破竹之势发扬至世界乃至独一无二。


5.结论

综上所述,孙颖先生创作的汉唐群舞作品《谢公屐》中体现出的魏晋“礼仪之邦”男性的温文尔雅和典雅气度以及魏晋时代文人雅士内心的“狂放不羁”的风度和身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精髓。同时,宗白华先生认为舞蹈精神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如在绘画中,作者笔触将舞蹈动作落于画面之中,并由画面展示出一种镜花水月般的空间意向,在这里它不仅是某种艺术的代称,更是中国的文化审美传统之样态呈现。由此,观孙颖先生的汉唐古典舞创作,他将文人的个体感受变为群体感受,赋予了作品不朽的意义,仅从汉画像砖石灵感中构建出的汉唐舞蹈风格,重新建构起我国古代的审美舞蹈文化,为整个民族乃至国家带来了中华自信,即使在当今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其欲抑先扬的创作风格赋予匠心独运的内涵,正所谓“言尽而意无穷,意韵尽在不言中”。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