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佳嫒来源:《炎黄地理》日期:2024-01-23人气:145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重要表征,展示了区域交流合作的历史脉络。文化遗产作为世代相承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经济、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续发展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身份、传承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又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因此文章以榆林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例,旨在探讨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该地区文保单位时空分布格局的因素,希望能为未来榆林市文保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资料,一类为榆林市地理环境数据。文保单位数据来自《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榆林卷》;地理环境指标包括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网站(resdc.cn)。

1.2数据处理

参考前人对于文化遗产或文保单位的研究成果,结合榆林地区地理环境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以下划分::①将DEM划分为≤800m、800-1000m、1000-1200m、1200-1400m、>1400m五类;②将坡度划分为≤2°、2°-6°、6°-15°、15°-25°、>25°五类;③运用缓冲区分析工具,将榆林地区5级及以上河流进行≤2km、2-4km、4-6km、6-8km缓冲区划分。

1.3研究方法

1.3.1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地理学领域可以用来衡量研究对象空间分布的方法。本次研用来分析榆林市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集散程度。公式如下:

           (1)

式中:表示为文保单位的地理集中度值;表示第个区县的文保单位数量;表示榆林市文保单位总数;为区县单位数。的值域为[0,100],值越大,则表明文保单位在榆林市空间分布越集中。

1.3.2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常被用于衡量研究对象在空间单元内的分布均衡程度,通过计算不平衡指数来判断榆林市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情况。其次借用洛伦兹曲线来衡量榆林市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表明文保单位在榆林市区域内分布越不均衡。公式如下:

                (2)

式中:表示榆林市文保单位的不均衡指数;表示区县单位数;为文保单位在第个区县占榆林市文保单位的累积百分比。其中的值域为[0,1],值越大,则表明文保单位在榆林市分布越不均衡。

1.3.3热点分析法

热点分析法被用于探索研究对象在空间单元内的融合程度和聚集规律。本次运用该方法用来揭示榆林市文保单位的冷热分布规律。公式如下:

                  (3)

式中:表示的数学期望值;表示的变异系数;表示空间权重。计算后如果为正值且呈显著性,则表明榆林市第个区县为高值区即热点区;反之则属于低值区即文保单位的冷点区。

1.3.4热点分析法

核密度分析法被用于计算空间单元内已知对象点的密度,并平滑地识别对象点在研究区域内的集聚与分散状况的方法。文中将榆林市文保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点,通过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其空间密度、集聚性特征进行研究。公式如下:

                (4)

式中:表示核密度值;表示函数的搜索半径,且>0;表示搜索半径(带宽)内已知的文保单位点数;表示距离;的值越大表示榆林市区县内文保单位越密集,集聚性越强。

2研究结果分析

3.1榆林市文保单位时序变化

为了进一步明晰榆林地区文保单位的具体情况,将这一区域的文保单位划分为史前-先秦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以来,共五个时间段。文物按照其类型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五类(图1)。总体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所占比重差异显著,榆林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其中古遗址和古建筑类占比较大,其他时期文保单位数量较少。同时可以发现古遗址类文保单位一直以来占据文保单位总数比重较大。


3.2榆林市文保单位空间分布均衡性

通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来判断榆林市文保单位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根据公式(1)可知,文保单位在榆林市的地理集中指数为G=33.14230979。当文保单位在榆林市处于均匀分布时的地理集中指数为G0=28.86751346,G>G0,说明榆林市文保单位的实际地理集中指数大于处于理想状态下的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表明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为了进一步揭示文保单位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格局,因此根据式(2)可知S=0.332467532<1,说明了榆林市文保单位在区域内部分布的不均衡。再结合洛伦茨曲线(图2)呈现相对明显的上凸趋势,可知榆林市文保单位主要分布在榆阳区、神木市、横山区等地,占据区域总数的52.7%。


3.3榆林市文保单位空间分布集聚性

通过运用局部关联指数的方法对榆林市文保单位的空间集聚性予以分析。通过热点分析,根据(图3)显示可知榆林市文保单位在区县尺度下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热点区有神木市、榆阳区;次热点区有横山区、靖边县;过渡区有府谷县、佳县、米脂县、定边县;次冷点区有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冷点区有绥德县。为了进一步揭示榆林市文保单位在整个区域内的集聚格局,所以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来验证榆林市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图5)可知,榆林市中部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核密度值最大,空间核密度稍小一些的地区主要是位于榆林市的北部和南部。其中核密度值最大的是榆阳区,其次是神木市和横山区。核密度值的分析结果与热点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3影响因素

几千年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也影响或决定着人类的活动行为,恰巧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代表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地形地势、海拔高度、水系河流、坡度等因素对于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更加适宜人类居住。河流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河流与古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而且文化遗产也具有亲水性,因此河流的分布也对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在ArcGIS软件中,通过对榆林市文保单位点的海拔、坡度及河流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了解文保单位与地理环境环境之间的关系。

3.1地形地貌及河流因素

3.1.1海拔因素

榆林市的文保单位在海拔或高程方面的分布特征明显,对低海拔地区有更加明显的指向性,文保单位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基本所有文保单位点都位于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其中在1000-1200米之间分布的文保单位最多,占到了总数的47.14%。同时可以发现在1200米以上,文保单位分布就相对稀疏一些。可知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这些地区海拔较低,人口分布相对密集,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海拔区间

文保单位数量/个

占比/%

坡度区间(°)

文保单位数量/个

占比/%

≤800m

1

0.48

≤2°

25

11.9

800-1000m

60

28.57

2°-6°

64

30.48

1000-1200m

99

47.14

6°-15°

82

39.05

1200-1400m

29

13.81

15°-25°

32

15.24

1400m

21

10.00

>25°

7

3.33

210

100


210

100



表1榆林市文物保护单位海拔、坡度信息统计表

海拔区间 文保单位数量/个 占比/% 坡度区间(°) 文保单位数量/个 占比/%

≤800m 1 0.48 ≤2° 25 11.9

800-1000m 60 28.57 2°-6° 64 30.48

1000-1200m 99 47.14 6°-15° 82 39.05

1200-1400m 29 13.81 15°-25° 32 15.24

>1400m 21 10.00 >25° 7 3.33

∑ 210 100 210 100

3.1.2坡度因素

榆林市文保单位的分布偏好主要是位于坡度2°-15°之间,主要是地势平坦的河谷、草滩及低山区。由(表1)可知,在坡度低于2°地区和坡度高于25°地区的文保单位数量最少,在2°-15°之间分布文保单位数量最多,由此可知地形的起伏程度会限制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状态。坡度太高,交通出行不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不利于耕作;坡度太低,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也不利用居住和耕作。

3.1.3河流因素

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喜欢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因为这样可以依靠河流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如取水、灌溉等,同时也方便了水运交通,使得贸易和出行更加便捷。在温暖湿润的平原和低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人类活动频繁,文化交流深入,这些地方成为了人类主要的活动区域,也因此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榆林市文保单位的分布情况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近河流指向性。通过对榆林市5级以上河流进行2㎞阀值的多环缓冲区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文保单位分布在靠近河流8㎞内的缓冲区内,占到了榆林市文保单位总数的6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水资源在人类生存繁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饮用水,还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在越靠近河流水系的地方,文保单位数量越多,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文化遗产的产生。而越是远离河流水系的地方,文保单位数量越少,可能是因为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导致人类活动减少,从而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保存。因此,河流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以及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保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3.2社会文化因素

文保单位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政治社会环境又会对不同类型的文保单位的产生和分布产生影响。榆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此生存繁衍,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直未能形成大规模的人类聚集区。历朝历代都将该地区视为边疆地区,疏于管理,导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文化经济发展缓慢,文保单位数量相对较少。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榆林地区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开始受到重视,人口逐渐增加。这一时期,文保单位数量也开始激增,尤其是古遗址和古建筑的数量。这表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榆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社会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文保单位的产生与分布。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政治社会环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注重对其历史背景和政治社会环境的了解和研究。

4结论

基于榆林210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主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手段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榆林地区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自新石器时代至近代以来,不同时期榆林市文保单位数量差异明显,明清时期文保单位数量和类型最丰富。②榆林市文保单位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③榆林市文保单位在空间上表现为低海拔性、缓坡性和近河流性。


本文来源:《炎黄地理》https://www.zzqklm.com/w/xf/310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