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食品检测专业群《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黄涵年 叶素丹来源:《中国食品》日期:2024-04-03人气:72

《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是食品检测专业群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涉及微生物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检验检测等工作奠定基础。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背景下,课程组思考如何对原有三维目标进行重构和有效的拓展,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准确地将“思政价值”巧妙融入其中,以培养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秉持科学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食品检测专业人才。目前已经有教师对课程的思政素材进行了分析与实践,但仍有必要对教学素材的“思政价值”进行进一步整合,真正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提升课程思政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食品检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挖掘思政资源、创新教学设计、进行多维评价等方面阐述分析,总结出食品检测专业群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基础课程思政价值提升的具体策略,从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助力食品检测专业群实现价值引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当前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碎片化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有用的、正能量的信息,也包括垃圾冗余信息。而青年学生正是接收网络信息最多的群体,特别是在食品领域,网络谣言和真假难辨的自媒体不断挑战着青年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因此,食品检测专业群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职业院校食品检测专业群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与养成,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的提出原因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文献研究以及同行交流座谈,发现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课程在提升思政价值方面主要存在缺乏价值观、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乏等问题,教师们也提出了解决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对应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食品检测专业群课程组从第二、第三课堂探索,融入劳动教育等方面入手,从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挖掘思政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实践多维评价等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第二、第三课堂探索不足,思政价值有待提高第二、第三课堂是指大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所有活动,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续和补充。专业群课程组组织学生前往检测中心、生产企业见习参观,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兴趣活动(例如寝室蘑菇种植竞赛)虽然学生参加意愿强烈,但是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准备,且缺乏对第二、第三课堂思政价值的系统思考,因此这些活动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有不足。

2.课程中劳动教育融入方式不灵活,缺乏创新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与工匠精神在实践中有密切的联系。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课程劳动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劳动主要集中在社区食品安全宣传以及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等方面。但是微生物的劳动又对参与者有较高的素质技能要求,学生很难在社会层面自主找到短期的劳动机会。因此,课程中劳动教育融入方式不灵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

三、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实现课程思政路径

1.结合培养目标,确立思政育人目标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首先需要结合食品检测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思政价值要求课程组通过合理的教学项目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通过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可或缺,进而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通过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督促学生持续学习,鼓励学生养成及时追踪最新检验方法和研究动态的习惯,让他们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岗位的知识技能需要。

2.建立课程小组,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主角”,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活动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设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项“人对人”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技能水平。因此,专业群成立课程组,搭建教学交流平台,发挥集体优势,开展教研活动,申请教改课题,建设线上课程,深挖思政元素,实践思政融入。另外,“以赛促教”鼓励专业群教师参加微课比赛、教学能力竞赛,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在竞赛中砥砺前行

3.挖掘思政资源,整合建立思政案例库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后续延展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相关岗位。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必须紧密贴合教学实际,深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专业群课程组集体研课,避免出现一个案例多次出现、生搬硬套和假大空等情况。同时,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在不同的教学章节不同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思政元素不重复不生硬不遗漏教学中不出现“思政”两个词,但又处处是思政,处处育人。

4.创新教学设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根据课前专业群学生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印象不够生动,因此在提升专业课程“思政价值”的实践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简单地进行思政案例宣讲,而是要将思政价值有机地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教学环节中。以课程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教学为例,创新课程知识点与育人元素结合的教学设计,明确育人目标。具体而言,应将学生放在首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践行新时代高校思想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训练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增强学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学生的团结、改革、发展、创新、进取思维、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和教学设计可以分别如表1、表2所示。

1 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序号

知识点

思政价值

1

微生物无菌操作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

1)科学精神,时刻牢记微生物各项操作的“有菌”概念;

2)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疾病的高效检测

2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与专用工具的使用

1)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成果;

2)科学态度,微生物分离、纯化操作与专用工具

3

微生物分离、纯化操作及注意事项(涂布法、划线法、倾注法)

1)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操作;

2)绿色校园,节约试剂耗材;

3)集体主义,小组合作进行准备工作

 

2 知识点与育人元素结合的教学设计

序号

知识内容

思政育人元素

组织方法与手段

1

微生物“有菌”概念

展示国家在基础医疗方面的成果,提升国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采用引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概念

我国学者汤非凡、谢少文的成就;国产新冠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成果;引导学习我国科学家在微生物分离纯化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习到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

采用案例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微生物分离、纯化应用

中国传统酿醋、制酒文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生产生活实践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

4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结果分析

历届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作品赏析,微生物与艺术相结合,称之为“微生物美学”,在智育的同时实现美育。

采用课堂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

5

微生物“有菌”概念与无菌操作

讲解纪录片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装备”和感人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采用课堂演示、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6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操作准备

团结协作,环保节约。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实验准备,践行集体主义;明确实验目的,合理进行实验准备,节约试剂耗材,实现环保节约要求与工匠精神。

采用课堂演示与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

7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操作

严谨对待实验项目,严格要求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工匠精神。

采用课堂演示与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

 

5.多维评价,突出增值评价课程采用多维度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从理论运用、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出发以小组和个人增值评价为重点,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程度。同时,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系统、全面。数据采集过程化,依托学习平台的自动采集、智能评价以及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

四、结语

微生物学及操作技术课程作为食品检测专业群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性,课程组致力于在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全方位融入思政价值。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的元素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的同时达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 https://www.zzqklm.com/w/qt/2940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