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探究

作者:王方玉 洪丽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2-10-20人气:1937

在提出产教融合的政策之后,高职院校开始对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专业标准、课程特色,科学地设定实训活动、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激发高职生的职业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教育的同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经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技能实训机会,强化高职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创新精神、主观能动性,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实训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整合企业人才培养、校园专业教育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

(二)能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

该模式可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展现出企业的主体教育优势,构建理论教育、生产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融合生产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企业平台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以教育者的角色来面对学生,还需要以管理人员的角色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配合企业,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企业经营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活动,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了人才竞争,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顺利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校企共赢机制、指导制度有待优化与完善,在权责利界定方面不够清晰、全面,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滞后性,运行机制有待健全,无法构建稳定、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其次,校企双方均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构建多方共赢合作机制的意识,无法实现价值链、利益链的有效衔接,最终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充分的情况。最后,很多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显然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无法提升高职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此外,不完善的专业一体化课程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不认可,就无法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优势及其作用。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活动中,要想发挥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与作用,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整合,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地设定专业教育方案与方向,增强理论一体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让高职生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专业课程学习活动中,从中获得提升与成长。在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知识传授者教育角色,成为传播前沿技术的“职场人”,把一些先进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传递给高职生,让高职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要围绕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来设定教育方案,严格按照职场中的需求培训高职生的职场态度、职场技能、职业规划、专业能力等,让高职生切实地感知到职场中的竞争压力,实际专业实操和校园专业实操是存在差别的,鼓励高职生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增强高职生的职场集体荣誉感、职场适应能力、职业责任感、团队协调能力等,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教师要把专业学习的主导权交给高职生,让高职生多操作、多动手,融入职业导向法,围绕职场的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学习内容与发展方向,让高职生掌握更多的前沿科学技能。

(二)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在高职教育工作中,需要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引导学生为创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课程内容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锻炼高职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艰苦奋斗精神,使其深度感知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特征,学校、教师要为高职生设定更多的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让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中有所发展、成长,将来成为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过程中,可以聘请企业中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来参与、发表观点,制定出符合高职生综合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基于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学分标准、实践性教育活动等方面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实现“双创”人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让高职生拥有更为广阔、全面的专业知识视野,满足高职生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培养更多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三)完善专业实训模式

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工作中,要想全面渗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学校、教师需要不断完善专业实训模式,提供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市场的切实需求,围绕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文件,对传统的专业实训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强化对实训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注重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职业精神。教师要结合市场调研,融入一些先进的实训教学模式,以及对应的实训案例、实训教材、实训大纲,让高职生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参与实训活动,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升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未来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要设立完整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对专业教师的实训教育水平考核,培养专业教师良好的教育素养、创新意识,让教师能够将理实一体化教育理念全面地融入实训教学活动中,配备规范、熟练、科学的教育指导,量化学生的实训效果,端正高职生的实训态度,使其从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增强高职生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四)全面推进实践课程改革

全面推进实践体系和课程的改革,实践体系和课程属于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专业教师一定要把市场需求作为教育导向,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学校、教师要重视教材、学材的编写和选用,把专业教材的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择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或者统编教材。实现专业教育内容和教材知识的调整与重组。同时,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专业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复杂、抽象,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训教学法、小组教育法,帮助高职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在实训课程环节乐于实践与思考,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感知到学习专业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为之后的专业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五)通过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打破传统,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与模式,给予高职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设立一体化实训教室,高职生在校内能够掌握基础的操作技能,之后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专业技能,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做好企业的甄选、识别,为高职生选择一些优质的企业,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保障,让高职生在岗位训练中增强工作适应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同时,一定要凸显“工学结合”的教育特色,联系教材内容来制订实训方案,重视企业对于高职生的考核,对于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展开综合评估,让高职生遵守操作规程、端正实习工作态度,让校企合作贯穿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让高职生真正地成为未来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作用,促进专业行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六)基于专业课程落实文化教育活动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要基于专业课程来落实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职业生涯。在高职文化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基于专业课程来落实文化教育活动,把文化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中来提炼典型的教育任务,让学生在行业实践中来学习文化知识、运用文化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比如,在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育活动中,对于水利工程专业的高职生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术语方面的文化表达方式,还需要学会英文版本的水利工程公文与信函,为将来投入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生来说,教师可以多讲解一些专业商务英语知识,实现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深入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拓展文化知识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文化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项能力,展现出文化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取得理想化的文化教育效果;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考取剑桥通用英语等级职业证书KET、旅游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证书等。同时,在实际的高职文化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专业课程来设定教育任务、教育方案、教育内容等,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职业能力。

(七)任务进课程,明确教育导向

注重任务进课程,明确教育导向,让高职生对未来岗位的人才需求有全面的认知。将企业发展中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融入课程开发中,把企业中真实的生产任务用理论课程任务的方式展示出来,借助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活动,使高职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理实并重、学做合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专业教师要围绕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优化、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工作流程保持一致,增强专业课程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流程。

(八)课程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

应注重课程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让高职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高职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在之前的专业教育活动中,存在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证分离的问题,无法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专业课程教育深度地融合在一起。由此,要想展示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一定要启动“1+X”证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课证融通来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课程教育的质量、效率。同时,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活动中,一定要把职业技能考试融入课程教育之中,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应一门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操考核整合在一起,引导高职生掌握更多的实操技能、专业技能。

(九)实现和产业对接,建立实习基地

要想培养出更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定要实现和产业的对接,围绕高职生的专业性质,科学地建立实习基地,让高职生拥有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状态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需要融合行业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强化和优质企业的互动、合作、交流,设立可靠的、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中巩固、复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建立实习基地,才能够实现和产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对接,在共同合作之下,为高职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实践基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教育资源,方可打造双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十)健全培养制度,健全“双师型”队伍

通过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课程教育的质量,明确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责任与权利,利用双向教育来促使高职生实现全面化成长,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教育切入点,打造双主体专业课程教育模式,把企业作为连接学校与高职生的纽带。专业教师要定期带领高职生参观企业的生产流程、国内专业技能比赛,展开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不再把教学场所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要让高职生在企业实习、校外竞赛活动中,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产教合作双方的教育资源共享,在精准重组、融合、对接的过程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总之,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通过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模式,引导高职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学校要注重校企合作,让高职生全面地掌握将来的工作流程,提升高职生的职业修养、综合素质。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