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前奏曲Op.28 No.17音乐分析
[摘要]:肖邦一生写有二十四首前奏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体裁,风格各有不同,内容标新立异,调式丰富多变,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本文对肖邦前奏曲第十七首为对象,试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主题特征,音乐风格等方面对该作品做出音乐分析,希望对肖邦作品的理解,研究有所加深。关键词 |
王士祯词的“弱德之美”与清初的雅正词风——文学论文
弱而有德:“香闺情思”中的怨诽之音 在王士祯的词作中,题材内容仍以传统的香闺情思之作为主。对于词学之传统,王士祯主要崇尚“花间、草堂”,如其词话《花草蒙拾》开篇即言,“往读花间、草堂,偶有所触,则以丹铅书之……(温庭筠、韦庄词)谓之正始则可……”⑥,崇尚“花间、草堂”,推 |
从不同视角看人性——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与卡夫卡异化观的比较分析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一战的爆发破坏了人们稳定的生存环境,动摇了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加剧的生存环境下,人们普遍开始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与焦虑的情绪。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日本的芥川龙之介和奥地 |
王安石《明妃曲》“汉宫侍女暗垂泪”解——文学论文
一、围绕《明妃曲》第二首的争议 王安石有《明妃曲》二首,第二首抄录如下: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印度电影与美国电影歌舞元素比较分析
1、印度音乐与美国音乐的不同 印度音乐在这里主要指电影音乐。印度的电影音乐吸取了传统音乐和西欧音乐的精华,经过自己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印度音乐带有很强的旋律,有形式多变的滑音和装饰音,中间不掺杂和声,旋律很精致,极具特色,并且没有特别严格的记谱方式。印度音乐和其他 |
《冷暖人间》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之比较——文学论文
《冷暖人间》描写了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罗丹纳和迈普、拉兹和莱斯密,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告诉人们,仇恨是可怕的,生活中需要爱和宽容。罗丹纳和迈普的爱情悲剧奠定了两家人的仇恨。他们的后代拉兹和莱斯密偶然的相爱,两个人不顾双方父母的拦阻勇敢地走在了一起,最后以双双亡命的悲剧结局告终。 |
浅析《我的名字叫可汗》中主人公里兹瓦恩形象——文学论文
卡伦·乔哈尔执导的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不仅入围了第六十届柏林电影节的展映单元,而且在印度国内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我的名字叫可汗》讲述的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RizwanKhan,有着爱心和聪明的头脑,但是母亲对他的格外照顾,使得嫉妒的弟弟远赴美国。母亲去世后,Ri |
试论印度影片《七宗罪孽的救赎》中人性的贪婪——文学论文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重生,但在苏珊娜的生命里,有绝对忠实的仆从,却没有忠贞的丈夫,无论是嫉妒的军官、吸毒的歌手、外表温柔的诗人,还是狡诈的商人、道貌岸然的探长、贪财的医生,他们对苏珊娜的伤害在不断升级。贪婪的罪孽使人性扭曲,主观的意念加剧了群体的悲剧性。 一、贪婪的罪孽促使 |
梅克娜与维杰人生方向迷失的比较分析——文学论文
印度电影在其拍摄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国家对印度电影业在政策上的支持,使越来越多的导演愿意筹拍有高科技、多特效、视觉冲击力强的电影。而电影《时尚》与《火之通途》的导演MadhurBhandarkar和KaranMalhotra,则把目光放在了小人物的奋斗史以及亲情类的影片上。从影 |
印度影片《勇夺芳心》中新时代女性Simran的形象分析——文学论文
影片《勇夺芳心》是阿迪提亚·乔普拉所导演,该电影1995年在印度首映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影片,至今仍是宝莱坞的经典影片之一。该影片先后获得民最佳导演奖、最佳电影奖等。自上映以来,已经放映了十八年之久,在印度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 |
伊迪丝·华顿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象征与隐喻探析——文学论文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摒弃了作者以上流社会为背景的惯例,而将笔触伸向了下层社会的生活,被认为是华顿写得最好的悲剧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小镇农民伊坦·弗洛美与妻子细娜以及妻子的表妹玛提三个人物之间的爱情与生活的故事,理想与现 |
村上春树《1Q84》的互文性解读——文学论文
村上春树于2009年至2010年发表出版了他有史以来最长的一部小说《1Q84》(Book1~3),并自称是向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致敬,因为奥威尔的代表作即为《1984》。《1Q84》与《1984》,书名如此类似,但内容却大相径庭。《1Q84》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天吾与青豆 |
论小城小说的文化内涵——文学论文
我们知道,在现代文学创作中,作家们往往将目光投向都市和乡村两个极端,抒写都市的繁华或残酷,描绘乡村的美好或落后。记叙都市和乡村的作品屡见不鲜,给读者的印象也无比深刻:都市给人以迷惑,乡村给人以慰藉;都市给人以新鲜,乡村给人以平实;都市给人以罪恶,乡村给人以愚昧;都市给人以苦 |
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感伤情绪——以庐隐《海滨故人》为例
作为舶来品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的时代背景、解放精神和个体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犹如猛虎一般冲破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牢笼,进行着一场全面的彻底的反抗与革命。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如果以感性的情绪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两类,即激愤的浪漫主义和感伤的浪漫主义,前者主要与救亡图存的革命使命和民 |
史传文学中的先秦“名优”们——文学论文
所谓“优”,其本义是一种戏谑调笑的行为,《左传·襄公六年》记载:“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杜预集解注释:“优,调戏也。”又《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陈氏、鲍氏之囿人为优。”孔颖达《正义》解释说:“优者,戏名也,……戏为可笑之语,而令人之笑是也。”后来,优 |
林纾、周作人的翻译辨析——以《伊索寓言》为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最早由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第一次正式出版时被翻译成《意拾蒙引》。据周作人考证,“‘意拾’与‘伊索’都是原名的拉丁文排法,再用英文读法译成的,原来应读作‘埃索坡斯’(Aisopos)才对。”最早以《伊索寓言》四字为中译本命 |
於梨华“后留学”时期创作的变化与深化——以婚姻关系与亲情关系为例
於梨华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她创作时间长,几十年来一直以留学生和“学留人”题材为自己的创作重点。在扎根美国的“后留学”时期,随着作家自身的成熟和视野的开阔,她的作品所反映的问题也逐渐深化。她敏锐观察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下,留学生家庭在婚恋、亲情方面的脆弱。本文以於梨华作品中 |
余光中留美诗作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文学论文
一、对文化传统的追忆——第二次留学潮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留学成为一种不能被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它作为集体文化寻求自身变化的一种企图,对于中国文化向现代性转化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大体上有三次留学潮。第一次留 |
历史风云下的女性悲歌——浅析张翎《雁过藻溪》中的女性书写
《雁过藻溪》曾被加拿大《星岛日报》称作“是张翎最新一轮文学井喷中的首篇,在此之前,张翎的小说已经因文学性极强而引起专家关注,而《雁过藻溪》在此基础上,更向中国历史的纵深挺进,主题厚重。在她的创作道路上向前迈出一大步。”然而,应该引起读者关注的绝不仅仅是主题的厚重。本文试图从 |
“锦城丝管”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演奏曲目诗意评介
一、引言 2014年4月22日19:30,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承办,中央民族乐团与成都民族乐团联合演出的《“锦城丝管”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在京城民乐同仁知音经久不息的热烈鼓掌与欢呼声中于国家大剧院华丽落幕,为以 |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