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让品德走进生活——论《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作者:裴丽娟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8-10人气:1448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都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这是人本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应然选择。

 

一、《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的道路。《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主要包含一下三方面: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是要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是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所以品德的培养应该回归生活,让品德走进生活。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所设置的内容需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但其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

(三)以生活为基础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分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三、如何让品德走进学生的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理念是让品德走进生活,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下面就这一基本理念,谈谈个人体会。

(一)注重学生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儿童的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会做人。如在教学《在爱的阳光下》单元中“家人的爱”一课,为了让学生增加兴趣感,可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活动内 容:第一,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问爸爸、妈妈自己是怎样学会的走路和说话,其目的是感悟一下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呵护。第二,在家里,爸爸妈妈为你的健康成长做了哪些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下爸爸妈妈为自己成长耗费了多少精力和凝结了多少心血。第三,想想自己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该怎样做?经过此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使他们体验到爸爸、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

(二)教学内容要和身边的事相联系

   学生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他们对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他们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注意从小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有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感到亲切、有用。例如:在学习《生活不能没有他们》单元中“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学生通过看图知道上学的马路上需要交警指挥交通;电视节目需要电视台的叔叔为我们转播;学习用品需要商店的阿姨出售给我们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就身边的事来说明同学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里,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如:在家里,需要妈妈为我们做饭、洗衣服,需要爸爸挣钱为我们买书包,买学习用品;在学校,需要老师为我们传播知识,教我们如何做人。这样课文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相联系,使学生明白我们的一行一动都离不开社会、家长、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教育他们从现在起加倍努力地学习,掌握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同时也报答身边所有人的养育之恩。

(三)课上学到的内容要落实到行动上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我们常常看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可以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说的头头是道,把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落实不到行动上。口头、行动两张皮,这种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如:在学习《我和规则交朋友》一单元时,同学们看着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个个发言淋漓尽致,一段段讲解生动有趣,然而,当饮水时,同学们一拥而上,出进教室时,你推我拽;课间活动时,随便打骂。这种教学只将认识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没有付诸于行动,没有落于实处,这样将会阻碍孩子们人格的完善。这足以启示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四)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