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蒙古族舞蹈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究

作者:苏芯锐来源:《尚舞》日期:2023-09-16人气:417

其他民族的学生要想学习蒙古族舞蹈,就要学习他们的文化内涵以及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精髓,提升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认识及表现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蒙古族的文化内涵以及生活习俗融入到实际的教学组合中,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蒙古族人民的个性,体味蒙古族的文化。

一、蒙古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一)文化内涵

    蒙古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内蒙古地区,这里主要由高原、平原、沙漠和平地组成,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原,区域内水源充足,因此这里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和农业。蒙古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由于气候、地形等原因,与中原的汉族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隔绝的状态,因此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为游牧业,逐水草而居、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信仰,严格恪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规范,并且保留了奔放的草原特色节日与习俗,“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对尊贵客人以及神灵的最高规格的献礼,摔跤、赛马、射箭是蒙古族人民热衷的娱乐活动,而这些活动在其舞蹈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1]。此外,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马鞭等物品也都成为了蒙古族舞蹈中的道具,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独特的气候、地形等的影响下,形成了蒙古族人民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以及热情豪迈奔放的文化内涵。

(二)艺术特色

    蒙古族人民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也十分热情好客,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十分崇敬,通常会通过歌舞的形式表现内心的喜悦。例如,筷子舞就是蒙古族舞蹈中的一种形式,是以生活中的用具作为舞蹈道具,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就随时随地起舞,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筷子舞。蒙古族人民一直就是一个群居的民族,在节日和喜庆的日子里,大家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表演。例如,在篝火旁进行集会、表演歌舞就是一种集体舞蹈的形式,这些集体舞蹈在特征上会模仿一些凶猛的动物,表达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敬之情。蒙古族舞蹈具有浓浓的节庆印记,在节日或者是喜庆的日子里,蒙古族人民会通过摔跤、射箭等活动表达喜悦。例如,“那达慕大会”中就有安代舞、盅碗舞等,在节庆日子里表演这些舞蹈,既能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又能表现民族情节。

二、“情境教学”应用于蒙古族舞蹈教学组合的适用性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时候,会有少数学生对该民族兴趣不够,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对蒙古族舞蹈产生了兴趣和情感,就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情感的表达较为忽视,导致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对其并没有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导致学生很难持久保持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热情,这就导致学生在长久的练习中失去兴趣。“情境教学”可以提升蒙古族舞蹈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蒙古族舞蹈产生探究的欲望,实现情境相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二)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中,由于“你教我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但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进行多种情境的营造,再通过教师的模仿讲解,学生根据自我理解将动作复现出来,增强单一动作的趣味性,使学生更轻松领会该民族舞蹈的动作要领与节奏变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在每一次角色扮演和融入情境时,发现个人能力薄弱的部分,在后期的练习和教师的指导中磨合提高,推动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营造情境时与学生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情境中进行动作模仿和复现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表演能力。在情境导入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该民族、该地区的文化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无形中增加了理论基础,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综合能力。

(四)提高舞蹈课堂的开放性

    在传统舞蹈课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往往被动的学习,但情境教学的运用使课堂中的角色有了不同转变。在情境营造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在给出一个动态形象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与教师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动态形象,带动课堂创新氛围,教师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学生也在同样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民间舞教材是从民间自娱性舞蹈中提取加工而来的,经过规范后也会容易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原有的个性特征,因此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兴趣、素质以及课堂反馈进行教学设计,那么情境教学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一问题,让教师、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借鉴,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蒙古族舞蹈组合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一)音乐情境营造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蒙古族舞蹈的教学需要注意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需保证内容与目标的和谐,要坚持契合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组合的内容与特点,使其与课堂氛围相契合,更好地为课堂服务[3]。当舞蹈动态形象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时,音乐则是最好的辅助方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音乐营造蒙古族的劳动生活环境。例如,在进行马步组合的学习时,因为蒙古族舞蹈中的马步是从马儿的奔跑、跳跃中得到的灵感,从而形成的一种舞蹈姿势,因此在进行步伐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播放音乐《吆呼尔》、《轻骑》或蒙古族长调等,把音乐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切入点,边听音乐边引导学生想象马儿在大草原里奔跑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想象自己就是奔跑的马儿,仔细感受音乐的节奏,分析节奏快速和慢速时马儿的奔跑形态。用自己的四肢展现马儿行走、休憩、奔跑、跳跃的形态,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复现之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位跺掌”和“四位跺掌”等单一动作训练的教学。学生在体验马儿的形象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个在那达慕大会上万马奔腾、争先恐后的赛马场景,从而进一步对马步组合的调度进行排练。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可以着重通过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蒙古族“马步”的渊源产生兴趣,从而加深“马步”的音乐情境氛围。因为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因此关于蒙古族人民养马、骑马的历史较为久远,而且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区域一般是草原,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畜牧业,而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因此蒙古族人民对马有着较为深厚的情感,这一点在舞蹈中也有所展现。

(二)语言情境营造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对情境的风格的把握,情境需要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4]。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语言讲述蒙古族的民族历史背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草原民族文化因素的对比解读加深学生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柔臂组合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柔臂的不同形态营造不同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进行多维度的表演。如在蒙古族舞蹈《翔》中,主要运用柔臂动作模仿大雁飞翔、饮水、戏水时的不同动态形象,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展现了蒙古族女性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蒙古族舞蹈《嘎鲁−大雁》中,舞者将柔臂、碎抖肩、双臂的快速伸展、快速旋转相结合,突出体现大雁飞翔时端庄的姿态。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物体,如风吹草动的形态、大雁飞翔的形态、山丘弯曲的形态,都可以和柔臂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描述出一个学生们在草原上感受风吹草动、大雁成群、河水流动、山丘蜿蜒的多种语言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在天空翱翔的大雁,模仿大雁翅膀的挥动,感受大臂、小臂、手腕和指尖的变化,进行单一动作的教学。柔臂动作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交替柔臂和双柔臂。例如,在进行双柔臂的教学导入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缓缓流动的湖水,手臂的摆动应该尽量“柔”,要呈现出波浪感,双臂交替摆动,形成“S”形的手臂动作曲线。教师在情境的教学时,需要注意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在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河流中的水波的时候,应该用手腕发力,带着手掌以及手指形成一个个微微荡漾的波纹,这也就是“软手”的动作;教师在让学生想象着自己是草原中的一棵小草的形象时,应该让学生利用小臂的带动使手掌模仿出小草在风中摆动的姿态,展现出小草的柔软;教师在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小鸟的时候,应该利用手臂的摆动做出飞翔的姿态,展现出在草原上自由飞翔的情态,此处可以进行“柔臂”的动作教学。教师通过语言情境的营造让学生模仿蒙古族舞蹈中的柔臂组合,使其感受到了柔臂的美感,更加能够体会到草原儿女的坚韧与柔美。

(三)多媒体情境营造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舞蹈课堂,在进行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持久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主动了解蒙古族舞蹈相关知识、文化内涵以及基础元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影像、图片、音乐等作为课堂的导入手段,更能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提高教学的乐趣。例如,教师在进行肩部组合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蒙古族人民的纪录片、草原采风、蒙古族相关时事热点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到蒙古族地区做客并第一次体验骑马,由于骑马时重心的不稳定以及速度的快慢,感受肩部的不同变化,走马时双肩呈现出平稳、均匀、细碎的抖动;跑马时双肩呈现出棱角分明、力度干脆、强弱分明的肩部动作形态。在学习蒙古族舞的时候可以发现,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非常多,这和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观看蒙古族人民跳舞的时候,他们的肩部动作都是舒展的、潇洒的、灵活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肩部动作的技巧。根据不同的情境营造,对硬肩、耸肩、笑肩、绕肩、碎抖肩、甩肩等进行单一的动作教学,配合多媒体动作演示视频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主动找到肩部动作的不同特点,还可以结合小组学习方式,学生分组呈现不同动作,加深视觉印象,增强基础训练的效果,最终完成肩部组合教学,让学生们切实感受蒙古族人民乐观、率真、热情的性格。

四、情境教学在应用时的局限性

(一)教材的不足

    在进行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情境的营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材论等理论知识,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才能够将教材编排好[5]。但是教师本身所学有限,舞蹈教师很难兼顾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导致教材编撰之后的实际应用效果不佳,因此在进行“情境教学”教材的整理时,需要教师掌握各方面理论知识,结合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情境教学进行补充,而且在整理教材的时候,需要对原本的教材加以选择,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创新,与情境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保证理论知识的应用更加科学,对具体的情境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配合度不够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课堂,需要全员融入课堂,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要求教师和学生有效配合,学生的参与度、配合度、情绪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行情景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所差别,部分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会产生胆小、不敢回答提问和不敢大胆表演的问题,无法快速融入课堂氛围,小组协作力不够,造成无法准确表现出教学的动作内容。

(三)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

    在进行蒙古族舞蹈的教学组合的情境营造时,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如何才能将学生需要学习的舞蹈动作与情境相融合,让学生更容易代入情境氛围,同时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确保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教学组合的学习成系统和体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我国的蒙古族舞蹈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有很多教师虽然掌握了蒙古族舞蹈的基础知识的理论,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并没有经验,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考虑不周,无法创设良好的情境,也无法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需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舞蹈的技术性学习上,积累经验,从而为情境教学打好基础。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寻找蒙古族舞蹈中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元素,这样在进行情境营造和编创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结论:总之,蒙古族舞蹈是我国民俗民族舞蹈中的瑰宝,应该继承和弘扬,展现我国多民族文明的多样魅力。在进行蒙古族舞蹈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受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与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神韵,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