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迟子建乡土小说生态研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基本命题之一。现代生态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由“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人是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自然存在、自然本质的统一体,否定任何一方都将使其失掉作为人而存在于世的生命”[1]。远古时代,人们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有 |
人际意义与人物态度、关系的微妙变化
《白象似的群山中》,人际意义与人物态度、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密切相关。两人的交锋是时明时暗的,态度和关系也处在一张一弛之间。在小说开始,二人的矛盾并不突出,尽管男人一直在冷落吉格,不耐烦地敷衍她关于群山的比喻,吉格仍然在努力地取悦男人,如征求男人的意见喝点什么,因为知道男人懂 |
人际意义与人物语气、情态的呈现
在韩礼德的人际意义理论中,人们一方面具有“社会角色”(socialroles),一方面则又具有“交际角色”(interactionroles),后者是交谈中是可以变换的,而前者则与人物的社会地位有关。在《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的社会角色并没有交待,但《白》发表于1927年 |
韩礼德人际意义理论与《白象似的群山》
韩礼德(Halliday)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立者,语言的功能主要在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三方面,而人际意义所起的作用便是在人际功能之中。在人与人的对话中,语言成为一种交流工具,这一工具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内容,还包括说话人的语气、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等,从中体现的并 |
论《金色笔记》中社会空间中的女性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题材新颖、叙事手法精妙独特,在这六十多万字的小说中,作者以女作家安娜·伍尔夫及其友摩莉的生活为对象,刻画了当代知识女性在政治、生活及工作上的种种困境,让众多的女性从中找到了共鸣。安娜托载了莱辛本人的意识与心理,她的生活也是莱辛自身经历的写 |
在探索之路上的“垮掉的一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处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空前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战争阴影依旧没有消失,人们精神状态极度紧张;物质主义和同一性弥漫,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个性压抑的气氛中,一大群人找不到归宿。50年代后期,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 |
五四主观化小说叙事模式的晚清渊源
五四文学在小说叙事模式上的创新,被认为是五四文学独具特色、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一个方面。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确是深受西方小说模式的影响,并直接创造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小说,但五四新小说的产生有着本土来源,尤其是自叙式小说与晚清自叙式小说有着极大的渊源。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型,“基本上是 |
《大海与撒丁岛》中的精神生态学思想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迅速改变了这个世界,对自然的控制也导致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问题。作为有良知的作家,劳伦斯口诛笔伐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撒丁岛远离深受工业革命危害的欧洲大陆,因此劳伦斯踏上了去撒丁岛的旅程。旅程开始的时候,景色也并没有让劳伦斯失望。 |
《柳林风声》体现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来源于作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和对工业化的厌恶,因此浪漫主义作家非常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情怀和想象作为创作的首要动机,提倡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意愿的表达,具有理想化的特征;浪 |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叛书写
《麦田里的守望者》创作于二十世纪中叶,此时的美国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各个层面的矛盾层出不穷,其中人类精神层面的矛盾主要在于人所面临的异化处境,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物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通过人们对它的热切追逐反客为主,异化着人 |
《以斯帖记》的叙述声音与性别意识
斯腾伯格在对圣经文本进行文学解读时,提出了圣经叙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他阐述了《圣经》叙事的三个操作原则:历史因素、意识形态因素、艺术美学因素。它们该如何合作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1(P,103)。当更多学者探讨圣经作者如何采用叙事手法传达文本“真理价值”时,女性主义学者也发 |
不可靠叙述的运用与解读——以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为例
叙述化的(不)可靠性是文本创作的特征之一,作为一种虚拟的文本范式,小说中的叙述者一般都肩负两种责任:传达作者的真实意思;另一方面乔装打扮对故事或人物进行主观加工形成不可信的话语。这就需要读者不能简单顺从或相信叙述者而要有自己的见解,挖掘出掩盖于文本表层下的真实意义。产生巨 |
新女性形象:《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瑞特
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女主人公布瑞特年轻貌美,与许多少女一样对美好的爱情和宁静的生活充满希望,然而战争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将其塑造成为了一个在历经困苦“新女性”。说到海明威笔下的“新女性”,我们不免想到行为放荡的坏女人,虽然受男权思想的制约,海明威笔下的“新女性” |
《白鲸》体现出救赎的途径
救赎并非是人的道德和理性的要求,而是一种精神的要求。人若想重获新生,就要从精神层面去突破。从小说《白鲸》的救赎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就是以精神为起点,逐步深入到信仰层面,凭借对自我救赎可能性的分析,来烘托出救赎的宗教内涵,从而实现对救赎途径的追寻。(一)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作 |
《白鲸》体现出救赎的必要
梅尔维尔通过《白鲸》向读者反映了当时美国捕鲸业的蓬勃发展,揭示了当时美国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取。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对物质的贪婪追求完全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对此全然不知。作者不惜笔墨细致地描写了不同鲸的每个特征,形象且冷酷地描写了捕鲸、屠鲸的各个环节,充斥着血腥与残忍, |
戴维·洛奇校园小说主题
洛奇校园小说创作的巅峰即为其校园小说创作的中期,此时的代表作品《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这三部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各不相同,但却共同指向了异化这一主题,作为身处校园之中的洛奇而言,知识分子的异化形象并不仅仅是所见所闻,也是作者 |
爱伦·坡统一效果论在《提前埋葬》中的体现
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加上深受欧洲哥特小说的影响,其作品多以死亡、恐怖、梦幻等主题著称,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坡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小说与诗歌的创作中,在文艺理论方面,坡也颇有建树。他原 |
色彩对人物心理的烘托
色彩能够直观和充分的刻画出人物抽象又复杂的精神世界。与电影其他视觉语言元素相比,电影色彩的这一审美功能是极为突出的。现代电影中,电影创作者越来越重视色彩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对人物情感诠释的作用。 虽然在很多影片中,配乐也通常被用来展现人物心理,但与色彩相比,配乐对人物 |
色彩与人物的视觉审美
人物是影片的灵魂,也是电影中最富活力的视觉审美客体。人物的言行与活动推动着影片叙事的发展,也从中引申出影片的精神内涵,体现电影创作者的艺术与生活的立场。为了使人物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些审美职能,在色彩设计上,就必须满足人物形象的赏心悦目。这是观众接受和认可人物形象的基础。 |
色彩对影片时空背景的确定
对于每一部电影来说,电影创作者都要为人物提供一个与叙事背景相契合的时空背景。这种时空背景既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空间的场所,也作为烘托人物的一种陪衬存在。通过色彩的设计,来建构和展现影片时空背景,经常是电影美术师所用到的艺术手段。 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域,对色彩的使用也有不同的 |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