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女性文化自觉意识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VirginiaWoolf)在英国学史上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她是一位前卫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其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间》(Jacob'sRoom,1920 |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他从小生活在纽约的荷兰移民区,这里的基督新教氛围特别浓厚。《白鲸》是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从《圣经》中提取了众多的人物题材以及意象。整部作品中有上千处描写都与《圣经》有关。读者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与《圣经》的关系 |
从《蝇王》看反乌托邦小说
20世纪英国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1911—1993)以《蝇王》、《塔尖》、《金字塔》等富含寓意的小说在文学界大放异彩,享誉全球。他的第一部作品,同样也是他的代表作《蝇王》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是: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 |
刘震云乡土小说的创作特色解读
著名作家刘震云一直都是饱受争议人物。他于1958年出生于河南,被称为新时期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相继推出《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这三部以故乡为主体的作品,瞩目文坛。其作品以乡村题材最为知名,代表作有《新兵连》、《头人》、《单位》 |
数字技术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3D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之中。3D技术颠覆了传统的2D电影,将电影从平面空间转移到了立体空间,完全改变了电影的观影体验,在视觉上带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它处破了我们传统的思维形式,在强大的技术的支持下,将电影的层次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自然而言,它也极 |
美术色彩对审美空间的开拓
在现代电影的制作中,色彩的运用是影片实现自身价值中重要一环。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的运用不是静态的,而是流动的、动态的,色彩成为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风格内首先,在一部电影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两种色彩,但有时候导演会选用多种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前面说过,电影的色彩是流 |
美术对象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电影美术工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对电影道具、服装、置景、绘景(对象)等进行精心的布局、设计、调整、雕琢,进而设计影片获得不一样的表现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现实的,可以是超现实的,亦可以是超现实的,总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和而不同”的另一个空间。 首先,我们 |
试论狄更斯小说中的批判性及其内涵
英国人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不仅以其丰富的著述闻名于世,而且他还凭借自己对现实的批判赢得了各国读者对其的敬重。无论是那一部闻名遐迩的《双城记》,还是那人难忘的《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文学作品都是如此。因此,研究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小说中的批判性及其内涵就具有 |
人物色彩的处理艺术
当代恐怖电影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东西,善与恶、正常与变态、现实与幻觉在这里几乎让人难分难辨。当代电影的导演,也在积极利用影片中的各种元素来制造恐怖氛围。人物是恐怖电影的主要核心元素,人物色彩的合理利用能够带来观影者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于无形中增加了恐怖的 |
场景色彩的处理艺术
色彩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来自于人类对自然适应过程中的基因沉淀,对某一种颜色的恐怖感无疑会提升人类的生存机会,“原型理论”告诉我们,原始人类对黑暗以及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保证种群存续的根本。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同样和会使世界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产生不同的颜色心理固着,从而造成诸如东西方 |
莫里森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其代表作有《黑婴》、《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黑人之书》,更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宠儿》一书于1987年一经问世,便在文坛中获得巨大声誉,多数人将其看做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并借此获得当年普利策文学奖。 |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l819-1891)一生郁郁不得志,著有《皮埃尔》和《伊斯雷尔·波特》等。但在麦尔维尔生前,它们都没引起太大的反响。而事实上,麦尔维尔是一个走在了时代前面的作家。在他死后约二三十年后,他的作品才为 |
论《起风了》的文化蕴涵及反战思想
日本动画片巨匠宫崎骏,2002年以《千与千寻》冲入国际观众的视野,赢得了柏林金熊奖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并被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凭借其超凡的想象力、深邃的思想和多元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动画电影的经典与奇迹。 现如今,关于宫崎骏作品及其思想的研究层出不 |
从政府作为看《小杜丽》中对英国官僚机制的讽刺
《小杜丽》中强烈的讽刺了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讽刺了英国官僚机制的腐朽、堕落、无为和麻木不仁。首先,表现在政府的办事效率上,在官僚思想作风影响下,政府机构为老百姓、中下阶层办事拖拖踏踏,毫无效率。例如,多伊斯在申请发明专利时,多次到政府机关进行登记、申请,可一直未果,不得已 |
从黑白颠倒看《小杜丽》中对英国官僚机制的讽刺
一个人对错不分、好坏不分,就会有人同情他、嘲笑他,而一个社会失去了正确的对错观、好坏观,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会扭曲,作品中很多地方通过故事的发展,都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白颠倒、善恶不分,借此展现这个社会的腐朽、堕落、滑稽,同时讽刺了当时政府机构的“无所事事”、麻木不仁。 |
从繁荣背后的罪恶看《小杜丽》中对英国官僚机制的讽刺
《小杜丽》的写作背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而其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多带有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物的底蕴,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成熟,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在这繁荣背后却是数不清的欺骗、谎言、罪恶、贪婪等等。小说一开始就引出了“监狱”这个话题,以马夏 |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母子别离的彻骨之痛
文姬独身一人,离开中原,流落异域,被迫与胡人丈夫生活。“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不但传达出风俗的不同,还显露出匈奴人的野蛮无理,这是知书达理的文姬所难以忍受的。远离家乡,过着被胡人践踏的屈辱生活,文姬内心的伤痛已千疮百孔,日夜盼望能有乡人来此,得到父母家乡的消息。终于感 |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战乱中女性无助的哀叹和悲惨的结局
《悲愤诗》是蔡文姬亲身经历的反映,可说是其血泪史。诗作感情真挚,言辞慷慨悲凉,语调激昂凄苦,反映战乱年代广大人民特别是女性的不幸命运和苦痛。东汉末年正处于动乱年代,汉政权摇摇欲坠,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诗作开篇便直斥国贼董卓,挟天子,乱纲常,害忠贤,引众 |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特征
钱钟书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嘲讽意味的小说代表,而且闻名世界。它一方面写的是伤心欲绝的剧情,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兴喜若狂的情调,让我们在兴奋不已的同时还会沉浸于自己的深刻思考中。产生如此结果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作者的才智过人,还因为文章中嘲讽意味十足的 |
电影色彩对影片叙事的艺术升华
对于影片的叙事而言,电影色彩除了能够掌控影片的叙事节奏,直接参与影片叙事外,色彩与影片叙事的关系,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艺术升华作用。这种艺术升华作用,往往也是影片的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在影片的矛盾冲突激化时,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善于在这些关键点上,运用色彩来进 |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