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论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孙波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7-27人气:69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考、质疑和感悟是关键,缺少了学生的这些活动,阅读教学过程就只能是教师的独脚戏,即使表面热闹,也谈不上有效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高中生身心发育特点的影响,高考急功近利的压力,学习内驱力的不足,知识经验积累较少,提问技能的缺失等,但更多的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浅要分析,并结合当前阅读教学实际,探讨阅读教培养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策略。

一  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不仅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将提问视为自己的某种特权,不提倡、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整个教学只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预设的教案进行,学生只需“乖乖听课”,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就行。这种教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从充分发挥。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有疑问或想法,谁会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自己的老师呢?潜移默化中,学生就缺乏了提问质疑的勇气,缺失了问题意识,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发展。

2.教师的教学方法失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多以叙述和讲解为主,甚至“满堂灌”,既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留足阅读体验的时间。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又从“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以“是”或“不是”仓促地回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频繁费时而又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使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更害怕教师提问,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形似启发,实为注入。表面上热闹,实际上无效,其实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问题与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也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3.教师的评价方法不当

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答案、轻智力开发。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见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循循善诱”拼命往“标准答案”上靠。为了高考,教师常常采用题海战术,且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却忽略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即怎样通过自己思考、探索正确答案。这就导致学生思想程式化、刻板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积极主动探究意识淡薄,不再思考,不再怀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丧失了。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2]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其教学目标就不能算是达成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从教师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氛围,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营造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生态,清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即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和文本对话,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解读,哪怕是肤浅甚至是有些错误的。这样学生就会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体会创新发现的愉悦,感受问题解决的快乐,问题意识也就能渐渐培养。

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有所发现。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地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创设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智慧地利用课堂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见。著名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情”字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实践,带着感情教,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营造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通过“情的感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

2.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3]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的答案,大胆提问、勇于质疑;要循循善诱,逐步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途径、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持之以恒,学生就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层次等来思考问题,改变思维定势,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发散思维,由记忆型学习转变为创造型学习。教材里蕴含着巧选角度的丰富宝藏,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智慧的头脑去探索,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比如,在学习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就可引导学生从社会学角度来认识小说所表现的社会现实,从文学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从情感的角度来感受主人公的高尚人格。

3.尊重鼓励,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得到正面的评价时就会出现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倾向,从而增强自尊感,会唤起新的承认和成就欲求。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正面评价为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提问的心理障碍,缩小心理距离,让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教师还必须实施个性化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既不骄傲自满,也不灰心丧气。新课标倡导“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要尝试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如教师的口头表扬,教师的眼神肯定,教师热情的笑容、兴奋的神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新课标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内容上,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要把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因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教师应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提问或回答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上,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析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明白对错在哪里,学会思维,学会提问。

教师的课堂评价不能简单化、形式化。不能让“你回答的很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你真棒”之类的语言成为课堂评价的流行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切实际的形式上的鼓励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其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路,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

总之,在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多年的新课改实践,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毕竟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实践,就一定能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能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新课标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理念。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