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稿中令编辑深恶痛绝的两个行为,你触碰底线了吗?
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大多数作者可能都一稿多投过,但是这个行为会给编辑造成困扰。
举个例子,你把稿件分别投给A和B两家杂志社,先后被录用了,那此时你要决定文章要发在哪个期刊上,不发在哪个期刊上,如果你决定不发的话,告诉编辑“我的文章已被另一个期刊先录用了”,那么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回答,编辑会认为你浪费了他的时间,事实也确实如此,编辑可能从此把你列入该刊的黑名单中。
如果你觉得“我绝不会那么傻的回答”,那就是低估了目前庞大的投稿数据库。某些学术刊物的线上投稿共用知网的采编系统,这些采编系统就是庞大的文献数据库,如果你使用知网的采编系统投稿并一稿多投,那么期刊编辑会在后台发现你的“卑鄙”行为哦。
这种行为“卑鄙”吗?我并不这么想,这完全是出于自保而被逼上梁山的,如果期刊审稿不那么慢,相信也没有人会这么做。期刊的编辑能够换位思考的话,或许就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对的了。
不管是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某些刊物都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你推荐谁?熟人还是同领域的专家?
⚠️推荐审稿人法则,你千万不能这么选!!
1.把多个同一省市的人列为审稿人,这种情况是很难让人相信该作者的专业水准的; 2.被推荐专家的邮箱通过网络搜找不到该人的官网地址,这说明该邮箱拥有者很可能只是博士后、临时访问学者甚至访问学生(这些人都是有国外邮箱的),也可暗示投稿人有投机取巧的嫌疑。
理想的推荐人情况是:作者推荐的专家正好和期刊数据库推荐的专家一致!如此的话,编辑会毫不犹豫地送审给这些专家的(当然,前提是编辑没找出稿件的其它问题)。相反,如果作者推荐的人和期刊库推荐的人差的太远,那就有三种可能:
1.作者对论文标题和关键词的把握设置不太好,导致数据库无法匹配到合适的专家;
2.作者故意找亲朋好友支持,而不是任人唯贤;
3.系统数据库有问题或方向太前沿找不到相关度很高的专家。无论哪种可能,编辑都不会优先送审给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陈白杨的审稿心得:
我会把每篇稿件都从头翻到尾(不是看到尾),但重点只看摘要、亮点、封面信,图片和章节标题,每周处理10-20篇投稿。如果稿件没问题就送审。
送审的做法和步骤是:首先看投稿原文,如果质量达标,我就找审稿人送审。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在PDF文件里放一边做参考,而主要用期刊数据库的推荐审稿人。当审稿人的相似文章数、在审稿数、地域展示出来,我会根据地域差别选择(比如欧洲人投稿就找中国和美国专家,国人投稿就找非中国专家)相似文章数较多、在审稿数不超过2个的(太多我觉得该专家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审阅,更可能是交给手下糊弄了)人进行邀请。
首轮邀请专家一般是10个左右,等待1个星期,如果有至少2个审稿人同意了(评审数最低要求),就静等评审意见。如果不够人数,就用作者推荐的合格审稿人再邀请一轮(当然,若推荐审稿人邮箱不是官方邮箱肯定不选!)。如果两轮下来只有一个审稿人接受审稿邀请,我自己就当评审专家参与评审,但评审意见会和另一专家一致(要么都拒要么都修)。如果一个专家都没有,那就直接拒稿了,拒稿理由即找不到评审人说明文章可能不符合本刊读者的兴趣范围。(上述情况只代表我自己,不能代表广大其他编辑的想法和做法。)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