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作者:张婵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3-27人气:3525

1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朋友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大家将其翻译为英语,让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不少海内外翻译大师倾其所力在保持原作的诗词魅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英语翻译。本文将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林语堂、John·A·Turner等的英译本来分析翻译美学在其中的具体呈现,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2 翻译美学

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面完全一样。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对于古典诗词的如何翻译,众多翻译大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美学理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许渊冲先生曾经提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论”;林语堂先生曾经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我们通过阅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不同英译本,可以充分感受到不同翻译大家的翻译美学理论。

3 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现出来的翻译美学

3.1 语音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朗朗上口、流传千百年而不衰,主要是因为古典诗词的节奏性和韵律感十分强,古典文人十分注重使用声律格式,如“平仄律”、押韵等,尤其是重视押尾韵。声律格式的合理使用,能增强诗歌的音律感和节奏感,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和谐的听觉满足感。在翻译古典诗词时,翻译家们特别注重保留原词的音乐性,确保翻译出的作品仍具有语音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天,年,寒,间,眠,圆,全,娟”,押[an]的尾韵。中国的翻译大家大多数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用律手法。例如,林语堂翻译的英文译本仍然保留了原来词中押韵的用律手法,在译作中既押头韵也押尾韵,句首为:festive ,fly , fear, feel,押 [f] 韵;句尾为sky, by, high, tie, deny, goodbye, fly,押 [ai]韵。许渊冲的英译本则采用隔行押韵,句首为:appear,sky,year,high,fly,be,me,play,gay,red,shed,bed,spite,bright,again,wane,days,man,can,displays,押[an]韵。比较林语堂与许渊冲的翻译,不难发现,这两种译本都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词在声律上的格式,确保了极强的韵律美。另一位翻译大家以英语为母语的John A. Turner ,在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为英语时,虽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格式,但是其充分发挥了自由诗体即兴创作的独特优势,在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再现原词的艺术风格,让读者读起来自然随性,朗朗上口。

由此可见,不管是仍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押韵的手法,还是自由诗体的不受限制风格,都仍然传递出了原词的音律美,保持了原词的音律感和节奏感。

2.2 形式美

中国古典传统诗词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遵守格律的字数,同时特别强调诗词语句的工整、对仗,对于诗句的行数、分节、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但是众所周知,将古典诗词翻译为英语,因为语言的差异导致很难保持语句的工整以及对仗。但是,国内的翻译大家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还是尽量保留了原来诗词的大致结构和基本形式,保留了原诗词的形式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9行,全词21行,而林语堂的英译本译文前半部分为也9行,全词一共21行,成功保留了原文的结构框架。

中国古典诗词在用字、用词、用句方面十分讲究字斟句酌,极力追求文字的简练以及用词的准确。但是,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在用词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翻译时比较难以保持汉语语句原本的简练。但是,国内的翻译大家在翻译诗词作品时,仍然十分注重保持原诗语句长短,尽可能确保语言的简洁以及句子的简短有力。例如,林语堂在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时,分别使用了23个词、11个词和20个词。许渊冲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翻译为: She munds the vermilion tower, Stoops to silk—pad(1oom, 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原词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构成排比,译文也使用了“mund”、“stoop”、“shine”三个动词构成排比,并且保持了顺序、句式、语义的基本相同。在尽可能保留了原词的语句长短的同时,完美地传递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本的形式美。

2.3 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十分善于运用各种丰富多样、蕴含深远的意象,往往通过有限的文字营造出无尽的意境,在平凡的意象中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虽然笔墨洒脱,但仍然通过月亮、酒等平凡的意象寄托了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该作品时,不仅仅需要翻译出词作的表面意思,更应当传递出作者在平凡意象之下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翻译大家都十分注重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因为他们都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各种各样平凡的意象并不仅仅只是普通的意象,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厚而丰富的感情。例如,Turner 将“明月几时有”翻译为When did this glorious moon begin to be”,其中的“明月”翻译为“glorious moon”,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glorious” 一词不仅仅表示光辉灿烂,同时还有壮丽、令人愉快的含义。而反观原词中的“明月”是指月满之时的圆月,带有圆满之意,因此,“glorious moon”的译法就恰当地表现出了原词作者使用的普通的意象“明月”之下所包含的团圆的思想感情。再如,许渊冲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的“照无眠”翻译为“the sleepless bed”,充分运用了换喻的修辞手法,以“无眠之床”代替“无眠之人”,避免出现“照无眠”的主语,使得原文的意象得以模糊化,这种翻译手法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拓展了原词的想象空间和优美意境。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性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许渊冲、林语堂、John·A·Turner三位翻译大家的英文译本研究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中充满了各种翻译美学和翻译技巧。各位翻译大家的翻译作品充分展示了翻译诗词作品时应体现诗词的语音美、形式美、意象美,译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原作相近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准确传达出作者在诗词里寄予的思想感情。这些成功的示例为今后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较好的范本,为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