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问题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治理。传统上,贫困被看作是收入水平低下的一种情况。新时期人们对于贫困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贫困状态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贫困即收入贫困,更多的是一种“人类贫困”或“权利贫困”,主要指失去或被剥夺享受人类发展基本福利的机会和选择性。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动成为扶贫领域的亮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扶贫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部分学者在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中粗略提到了其参与扶贫领域的活动,如严瑞珍提出十大农村扶贫战略决策,其中便提到了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同参与扶贫,但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随着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服务提供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学术界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洪大用通过对在中国境内从事扶贫活动的22家不同类型民间组织的个案研究后提出了关于民间组织扶贫的八点整体性认识。王名具体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蔡科云从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扶贫的权力模式和推进方式。而万闻华则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讨论了非政府组织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介入及其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主张重视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治理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分工,规范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曲天军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并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建议。刘冬梅指出政府应在营利性领域与企业合作以及在非营利性领域内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村反贫困问题。刘春湘通过分析政府在妇女反贫困实践中的局限性提出利用非营利组织特有的优势帮助妇女走出贫困。本文试图从非政府组织扶贫的概念入手,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方式以及目前存在的困境,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
1 非政府组织扶贫的概念分析
非政府组织一词来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中,简称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与之相类似的概念还有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等,在学术研究中,对于这些术语的选择和使用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就我国而言,更愿意使用民间组织这一概念。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国内外均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美国学者萨拉蒙从非政府组织的属性着手,提出非政府组织是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这七个属性的组织。
国内针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广义的NGO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民间组织。
非政府组织进入扶贫领域也符合了我国扶贫形式的变化,随着扶贫工作持久不断的开展,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已显著下降,当贫困人口规模缩小时,如果继续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广泛扶贫的效率就不是很高,此时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此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动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贫困理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收入贫困到如今的权利贫困,扶贫工作更为多样化,并且相对于收入贫困而言,权利贫困对于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起着更为基础性的影响。因此基于上述讨论,笔者将非政府组织扶贫理解为以上各类组织针对贫困群体提供各种生活上的救助、人力资本上开发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活动。
2 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方式及其面临的困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加速,市场化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权力从社会部分领域中的隐退,对部分稀缺资源控制的放松,为NGO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机会,也为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且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政府组织进入扶贫领域是反贫困的一种创新模式,他在诸多方面对我过扶贫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生存扶贫。贫困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为生存危机,即基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扶贫开发首先要从满足基本需要出发,非政府组织通过动员社会捐赠资源向贫困地区直接进行物资捐赠等也对扶贫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开发扶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政府组织以帮助开发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的形式参与到扶贫行动中,从根本上减少贫困的产生。其具体实施方法主要包括开展教育领域扶贫项目,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贫困群体劳动力技能的培训,传播信息和技能;通过在贫困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和组织大型文艺活动等,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相应的资金引导到贫困地区,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文化、社会氛围。(3)健康扶贫。健康扶贫简单说主要有四个目标。一是要让贫困地区的人口能够看得起病;二是要让他们看得好病;三是要让他们看得上病;四是让他们少生病。(4)环保扶贫。环境保护尽管并不直接和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相关连,但是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会带来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恶化,从而间接地导致贫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环保也是一种扶贫,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开展各种环保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对推动中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发动全国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国非政府组织还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一方面积极吸收更多的国际社会和海外资源用于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另一方面协助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各种扶贫开发项目,同时也作为国际社会救助中国贫困地区的中介组织发挥作用,执行、监督或落实有关项目。因此,可以说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跃在方方面面,并且这些扶贫方式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共同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然而,从总体上讲,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扶贫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国非政府组织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资金问题,资金是组织的生命线,然而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政府基本上垄断了扶贫资源,而非政府组织则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就社会化程度和筹款能力而言,我国非政府组织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相当有限,尤其是在郭美美事件后,民众对非政府组织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信任危机,通过社会募捐获取捐助资源来满足非政府组织的运营变得更为艰难。其次,非政府组织扶贫行政垄断现象严重。我国非政府组织扶贫对官方具有很强的依附性,虽然短期内可能有利于非政府组织争取官方的支持动员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就长期而言,非政府组织自主性的缺乏不利于其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独立地位、独立事业和广阔发展空间的部门。再次,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扶贫缺乏更为具体的法制支持,其法律地位虽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就其公益职能而言迄今未明确,目前整个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认知程度依然非常有限。最后,非政府组织本身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3 结语
贫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扶贫开发的活动深入到每一个穷乡僻壤和每一个贫困的家庭仍然任重而道远。虽然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是社会福利提供多元化的趋势所在,其存在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福利提供的不足,但是非政府组织扶贫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帮助非政府组织走出困境依然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扶贫事业的开展始终需要我国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能消灭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http://www.zzqklm.com/w/qk/2122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