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科研人员如何发科普论文?
科普论文被纳入职称评审,发科普论文的作者越来越多,但是科普论文和一般的学术论文写作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学术论文要高瞻远瞩,科普论文要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不能过于长篇大论。今天分享一篇文章,把科普和科研说的比较透彻,希望能给作者一定程度的启发!
科研人员投入到科学普及工作中,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好处很多:
1)科研人员常工作在一线或近一线的科研方向上,能第一时间将国内外最新成果呈现给老百姓。这可以让老百姓在知识层面更新上,不至于落后,有助于与时俱进。
2)科研人员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掌握相对扎实,不容易出现大的技术错误和漏洞。而目前网络上伪科普、伪科学的内容不少,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不小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加入科普,有助于帮助老百姓明辨事非。
3)科研人员通常有较好的科研经费支持,不少还有团队支持,在经费和人员都能提供好的支持,能产出高质量的科普成果。
4)科研人员的数量大,遍布科研院校医疗体系。他们可以利用群体数量的优势,容易把科普的方方面面做好做完善。
5)政策支持。我国近年来《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出台,表明了科学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大科普理念和社会化科普大格局正在形成。
但是,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有优势也会有劣势,甚至有的时候有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需要多加注意。这里讲几点值得注意的。
首先,科研好不等于科普好,需要科研人员有更宽泛的知识面。科研好,往往意味着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了好的、原创性高或应用广泛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但是,现今时代的科研,在专业方向上细分很严重。这种细分,比科普领域的细分要精细得多。比如我的研究大方向是人工智能,这实际是学科层面上的细分。而如果我说我更具体的研究方向是步态识别、人脸编辑,则这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框架下再进一步细分的领域了。
对于科普来说,更需要的是学科层面细分的知识,如人工智能,因为这能吸引大量对人工智能这个层面感兴趣的老百姓。而在更精细研究方向上的科普,虽然也能科普,但能惠及的、感兴趣的人群就少得多。所以,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们更需要的是在更宽泛知识层面上、讲明白其中科学道理的科普。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专业领域做得好的科研人员要把科普做好,是存在一定挑战性的,它需要科研人员有更宽泛的知识面。
其次,需要有科普的思维逻辑,能将专业知识通俗化。科研上做得好的,在专业知识上必然是非常扎实。然而,它并不意味着能把知识科普好。前者往往是得到同行认可即可,需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准确表达、对前沿进展的敏锐跟踪、以及对相关问题有强的解决能力。同时,在论文的表达上要符合相关领域的规范。在学术报告上,也会习惯于用自己的专业思维逻辑来介绍相关成果。
但科普需要的是将专业知识通俗化。霍金曾在《时间简史》里说过,每多一个公式,就会损失一半读者。这意味着,科研与科普在表达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科研人员,需要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科普。如果只是直接将科研人员习惯的表述方式挪过来,面向老百姓介绍相关科研成果,这显然会拉大与科普受众之间的距离,因为老百姓没有那么强的专业背景和相关知识。这种科普的结果必然是听不懂,效率也不佳。它需要科研人员学会使用老百姓更能听明白的语言来科普。
第三,需要考虑科研与科普在时间上的平衡。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科研需要时间,科普也需要时间。如果在时间管理上做得不好,就有可能顾此失彼。而对大多数科研人员而言,科研远重于科普。在科研院校里,职称评价与科研的关联性也更强,但与科普的则弱得多。所以,能否兼顾科普,这非常考验科研人员利用时间的效率。当然,时间是海绵,只要愿意挤,总会有时间科普的。
第四,存在跨专业科普风险与需要强的抗压能力。跨专业科普很容易翻船,这也是科研人员科普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尤其当科普的时间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这有可能是因为自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啥事都可以评论一下,讲点自己的观点看法。殊不知,网络上各种人都有。有的时候一个低级错误和知识性空白引起的错误科普,就有可能导致本来良性开展的科普工作被否定。另外,还可能会遇到一些恶意的或有意的差评。如果不小心陷入到与这类评价相关的辨论中,那很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继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科研工作。所以,形成对这些评论的抗压能力也至关重要。
第五,科研的评价标准不一定适用于科普。科普是否做得好,它依赖的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同的,但却有可能会被科研标准影响,尤其是如果评估科普的人是以科研界的为主时,会很自然带入科研的评价标准。比如,科研成果是否有重要的突破、原创性高不高,有没有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诸如此类。而科普的评价,则更需要考量传播的广度、老百姓的粘性阅读度,甚至科普人物的认知度等指标。比如,是否形成了稳定和规模庞大的粉丝群、单个视频或单篇文章阅读量是否足够大、制作科普作品的力度和更新率有多高、有无独特的科普风格、科普的表述是否言简意赅、解释科学道理是否通俗易懂等等。
所以,如果简单挪用科研的标准来评判科普,有可能会误导愿意从事科普的科研人员。而如果不能从老百姓那得到正面的反馈,还可能降低科研人员继续科普的积极性。它还会带来另一层的风险,当以科研的标准左右科普时,真正做科普的成长空间也会被挤压,得不到应有的褒奖。
总之,科研人员要做科普,需要多向做科普的工作者学习,从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好科普。我们也要谨慎使用科研的标准来衡量科普,更不能鼓励用科研的成果来混或“充数”科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科普做好,让更多的科研人员真心喜欢科普,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自己应有的贡献。
- 1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系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桂职办〔2019〕47号)
- 2关于职称评审“学科分类”的说明(不懂的老师不妨看看)
- 3湖南: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 4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系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桂职办〔2019〕38号)
- 5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 6教师职称论文投稿全攻略
- 7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 8发表职称论文先要搞定这10个小问题
- 9首付3000元,音乐学科副教授、教授评职不是梦
- 10职称论文有望取消吗?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