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研究——以“彝族”微信公众号为例
2018年,腾讯公司发布的《微信2018影响力报告》指出,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0亿,公众号的注册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个,活跃的公众号数量为350万个,在大多数的类别中,微信公众号的订阅人数都在缓慢增长。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在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后,每个少数民族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推送信息,提供服务,以此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将以“彝族”微信公众号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发展的现状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彝族”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构造周抽样法,在2017年上、下半年中各抽取一周作为样本。
将总体按时间分段,在不同时间段里抽样。以上半年为例,上半年一共有26周,将前24周平均分给星期一至星期六,将最后两周分给星期日,最后选取1月16日(星期一)、2月14日(星期二)、3月22日(星期三)、4月6日(星期四)、5月12日(星期五)、6月10日(星期六)、6月18日(星期日)为一个构造周。下半年有27周,将前三周分给星期日,后24周平均分给星期一至星期六,依例抽取7月9日(星期日)、7月24日(星期一)、8月29日(星期二)、10月11日(星期三)、10月26日(星期四)、12月1日(星期五)、12月23日(星期六)为第二个构造周。
最终得到可用于分析的公众号内容样本63条,从推送形式、推送内容、文章来源3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数据分析
1.推送形式
通过spss统计发现,“彝族”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推送形式主要以混合形式为主,即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进行内容推送,“文字+图片”是最常见的形式,在研究样本中一共出现了34次。此外,其他的混合推送形式还有:“图片+视频”1次,“文字+图片+视频”2次,“图片+音频”1次,“文字+图片+音频”2次。此外,“彝族”微信公众平台还有单一形式的内容推送,其中以文字为单一形式推送的内容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共出现了12次,此外还有以图片、视频和链接为单一形式的内容,分别出现了3次、6次和1次。
2.推送内容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彝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以文化为主,即彝族文化,一共出现了28次。此外还有人物、活动、宣传和娱乐等内容,其中人物出现了12次,活动出现了11次,宣传和娱乐分别出现了11次和1次。人物出现的类型比较复杂,有老师、歌手、军人、绣娘等等。文化的类型也比较复杂,包括风俗习惯、服饰工艺、音乐、微电影、舞台剧等。宣传有旅游宣传、禁毒宣传、彝语学习宣传、招聘广告等等,其中对于彝语学习和招聘广告的宣传较多,各出现了3次。
3.文章来源
统计分析发现,在63个研究样本中一共有31种文章来源,类型多种多样,总的可以分为两种,即来源于彝族相关媒体及来源于其他媒体,其中来源于彝族相关媒体的样本有30个,包括来源于中国彝语、彝新网、彝族社区、彝族微信平台等,而来源于“彝族”微信平台本身的内容只有15个。来源于其他媒体的内容有33个,媒体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大的媒体有新浪娱乐、新浪四川、腾讯视频、四川新闻网、凤凰网四川综合等等,小的媒体则有毕节日报、甘洛广播电视台、罗婺部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推送形式古板且单一,排版不够简洁
从内容推送的形式来看,“彝族”公众平台的推送形式还不够成熟,较为古板且单一。“文字+图片”这一简单的推送形式是最常见的形式,而对音频、链接、动图、表图等较为流行且成熟的形式的运用度很低。此外,“彝族”公众平台的内容推送还存在很多单一的形式,如只有文字的内容、只有图片的内容等等。内容排版也不够简洁,在文章开头和末尾的“关注”提示和“阅读原文”提示占的篇幅比较大,且用了大红色的底色以突出,过于喧宾夺主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二)推送内容分布不均衡,且存在无用内容
“彝族”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分布较不均匀,且存在一些重复内容和无用内容。内容不均衡的表现在于,彝族文化在推送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但其他类型内容的比例则较低。比如样本中有28个内容涉及了彝族文化,但娱乐内容只出现了1个。此外,平均每天推送的6条内容中都必然包含着2条重复的宣传信息,其中一条为“中国彝族第一大网络互动社区欢迎您”,另一条为“中国彝族最有影响力的交友平台欢迎您”。这些重复且无用的信息并没有推送的必要性,但每次都出现,不仅侵占内容,而且容易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
(三)内容原创能力不足,“拿来”文章较多
从对文章来源的统计分析来看,“彝族”公众平台的大多数内容都来源于其他媒体,自身原创的内容较少。在63个研究样本中,只有15个内容来自于彝族”微信平台本身,还有11个内容来源于与“彝族”公众平台相关的彝族社区和彝新网,而其他的37个内容全部来源于其他媒体。可见,相对于原创内容来说,“彝族”公众平台的“拿来”内容更多,且部分内容是“完全拿来”。一个公众号要想做出特色,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创内容是不可少的。显然,“彝族”公众平台还不具有这个条件。
三、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吸纳新兴人才,创新内容推送形式
内容的推送形式及排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公众号的形象,也代表着一个公众号的成熟度。“彝族”公众平台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首先就得创新内容的推送形式和排版。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不仅具有成熟的互联网认知,对微信公众号内容也有一定的见解。所以,“彝族”公众平台应积极吸纳大学生新兴人才,特别是各个大学的彝族大学生,为公众平台添加新鲜血液,创新更多的推送形式,增加动图、H5等推送形式,同时简洁内容排版,简化内容中的标识性内容,从而让“彝族”公众平台的内容形象更加成熟,更加赏心悦目。
(二)四地联合创办特色内容,去除无用内容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人数众多且发布地域广泛,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彝族”公众平台作为一个定位于彝族全民族的公众号,其内容就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方,而应该综合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且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均衡。故“彝族”公众平台应该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中彝族聚居地区的地方民族媒体、地方民族报纸、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等进行合作,从中选择推送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从而实现内容的均衡化和特色化。同时,这一方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用内容的拼章凑数,去除无用内容,从而提高内容质量。
(三)提高编辑人员素养,多推送原创内容
编辑人员是公众平台内容的把关者,是公众平台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口,所以提高编辑人员的素养,是“彝族”公众平台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首先,编辑人员需要根据内容的数据,分析受众对内容的阅读偏好,并在此基础上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内容的阅读数据。其次,编辑人员得跟随潮流,不断学习优秀微信平台的内容排版方式与内容推送形式,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形象。最后,编辑人员作为“彝族”公众平台内容推送的把关口,需要对内容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推送高质量内容,去除无用内容,不低俗,不哗众取宠,多推送原创内容。
四、小结
少数民族公众平台是各个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一个新兴平台,在新媒体的普及下,逐渐变成少数民族受众获取内容和增强归属感的重要平台,所以具有很大的存在价值。但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推送形式古板、内容质量低下、受众基数不足等等。但同时,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平台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多的发展机会,只要抓住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人数的众多性这两大特点,结合少数民族特性对公众平台进行深度的编辑与改版,改善公众平台的内容,就必然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公众平台的影响力,让少数民族公众平台成为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媒体平台。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