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对“青年”的定义总是突破人的想象:没想到青年学者指的是不超过四十多岁的教授!博士、博后、讲师:我不配吗?...


仔细思索下,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青年学者”的年龄界定在学术圈往往颇具弹性。
例如,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岗位年龄上限为45周岁。吉林大学“青年学者”岗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师年龄上限为40周岁(男性)或42周岁(女性),而南京大学“毓秀青年学者”计划,则要求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可见,“青年”的下限可以至35岁,而上限则可延至45岁,而且往往与副教授甚至更高级别的学术身份相关联。
其次,当各类学术会议、期刊专栏提及“青年学者” 时,对准的往往是往往是已是副教授职称、大多年过三十甚至逼近四十的研究者,而非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博士、在站博后,或是初登讲台的年轻讲师 。
青年学者的界定到底该以何为标?是35岁以下,还是35至45岁的区间?在常见的认知语境中,不少40至45岁被称作 “青年学者” 的研究者,其实早已晋升副教授;三四十岁的副教授,往往刚熬过最初的迷茫期,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却仍需面对晋升、课题、成果产出的多重压力,这个阶段被默认为“青年学者” 的核心群体,似乎成了学术圈心照不宣的规则。
若是到了这个年纪,仍停留在讲师岗位或是在读博士生,往往难以进入“青年学者友好期刊” 的关注视野。这种默认,难免让那些真正初入学界的年轻人感到些许困惑。他们的研究或许更具锐气,却因资历尚浅、成果有限,难以踏入这些“青年通道”。从博士毕业到站稳脚跟,再到产出稳定成果,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真正能在三十岁出头便获得稳定学术地位的研究者少之又少。有人说,给青年学者开放通道设立青年友好刊,中间可能少了“长江”二字。

这种错位的后果是:刚毕业博士生,刚入职高校的讲师,发表屡屡被拒无果后,晋升无望后选择躺平。而那些被定义为“青年学者” 的资深青年们,也并未脱离压力——他们刚熬过起步期的迷茫,搭建起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可发文的压力非但没减轻,反而因职称与年龄的叠加变得更具体:要冲刺教授职称,就必须在核心期刊甚至顶刊发表系列成果;要争夺国家级课题,论文的质量与数量都是硬指标。他们仍要在“青年” 的时限内冲刺更高的目标,仿佛 “青年” 的有效期被悄悄拉长,却也带着不容松懈的紧迫感。
- 1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系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桂职办〔2019〕47号)
- 2关于职称评审“学科分类”的说明(不懂的老师不妨看看)
- 3湖南: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 4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系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桂职办〔2019〕38号)
- 5教师职称论文投稿全攻略
- 6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 7发表职称论文先要搞定这10个小问题
- 8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 9首付3000元,音乐学科副教授、教授评职不是梦
- 10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