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设置所谓青年学者专栏算什么?变相歧视而已!所有栏目都应该默认向青年学者开放,不应该仅仅是每期一两篇,装腔作势“专栏”!你认同此观点吗?面对青年学者“发表难” 的现实困境,不少核心期刊陆续推出了各类扶持举措 —— 有的开设青年学者友好专栏,有的设定专属投稿年龄范围,南大官方也梳理了青年友好刊名单。这些做法的初衷饱含扶持之意,试图为青年学者搭建展示平台,但在这份 “扶持” 的表象之下,似乎也难免让人产生一丝疑问:这种带有明确标签的专属设置,是否在无意间暗藏了一种隐性歧视呢?看似给了青年学者发表渠道,实则构建了一层无形壁垒。这不是变相默认青年学者的文章“不够格”进入常规栏目吗?这样一来,就将青年学者和资深学者分在了两个赛道?这个做法的表面理由是给年轻研究人员提供发表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专栏常常每期只刊登一两篇青年学者的文章,而期刊的其他主要版面仍然被资深学者占据。如果期刊只是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栏目,表明自己已经完成了支持青年的任务,但实际上给予的机会非常有限。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而不是实质性的支持。真正的公平不是设立一个特殊的专栏,而是取消所有的身份标签。所有栏目的投稿,都应该只根据文章本身的质量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作者的年龄或资历。评审过程应彻底匿名,隐藏作者的所有背景信息。如果期刊真的希望支持青年学者,更有效的做法不是隔离他们,而是系统地消除评审中的偏见,并为他们提供诸如论文修改指导、与编委交流等实际帮助,帮助他们达到通用的发表标准,而不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较低的标准。学术评价的核心应是成果质量,而非学者的年龄、资历。青年学者最需要的不是被圈定在“专属专栏” 里,而是获得与所有学者平等竞争的机会。真正的学术扶持,从来不是设立隔离式的 “专栏”,而是打破年龄、资历的枷锁,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青年学者正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他们或许缺乏资深学者的人脉和声望,但往往拥有更敏锐的学术嗅觉、更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我们期待的学术生态,是无论资深学者还是青年学者,都能凭借成果的学术价值获得发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