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放弃青年友好刊这一信号,以后还会有期刊接受博士生的稿件吗?这次C刊目录调整,有些一直愿意发博士生稿件的青年友好刊掉出去了,于是很多博士生和青年学者都担心,这些期刊以后要是重新回到C刊目录,还会不会收自己的稿子,甚至怀疑是不是以后C刊都不待见博士生了。
其实这些担心能理解,但得先搞清楚这些期刊掉出C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支持青年学者做错了,主要是现在C刊的评选标准太看重量化数据,比如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这些硬指标。青年友好刊收的博士生稿件,大多是刚接触学术的研究成果,学术积累还不够深,引用率通常比知名学者的文章低,尤其是文史哲这些冷门学科,作者本来就不习惯大量引用期刊论文,自然影响因子上不去,就像之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掉出时提到的,不是办刊质量不行,是评价体系对这类学科不公平。期刊要生存,就必须应对这些评选标准,毕竟C刊身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资源、关注度和后续的稿源质量,它们掉出目录更多是量化指标没达标,而不是不想支持青年学者。那些掉出C刊的青年友好刊,要是以后重新回到C刊目录,大概率不会完全停止刊发博士生稿件。一方面,国家现在一直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教育部刚发的文件还明确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期刊发表论著,淡化论文数量指标,支持青年开展原创性研究,这些政策导向会引导期刊继续关注青年学者。而且青年学者的研究往往有新视角、敢探索前沿问题,能给期刊带来新鲜内容,长期来看对期刊的学术活力有好处,期刊和青年学者本来就是互相成就的关系,青年学者需要发表平台,期刊也需要优质的新生稿源保持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它们肯定会调整用稿策略,不会像以前那样只看论文质量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会更倾向于收那些有基金项目支持、或者和导师合作的博士生稿件,毕竟有基金背书能提高论文的认可度,导师挂名也能降低期刊的审稿风险,同时还会控制博士生独作稿件的比例,避免因为过多收录引用率偏低的稿件,再次影响影响因子和C刊评选,这样既不违背青年友好的定位,又能满足C刊的评选要求。一些有远见的期刊,即使在未来重返C刊后,也更可能坚持一种 “质量为王”下的友好策略。也就是说,它们不会降低用稿的学术标准,但会继续为那些真正提供了高质量、有创新性研究的博士生作者敞开大门,用论文本身的过硬质量来吸引读者和引用。目前已知的一些对博士生友好的C刊,其录稿逻辑正是如此。作为青年学者,感到焦虑很正常,毕竟C刊在毕业、评职称这些关键节点里占了重要地位,现在好不容易有愿意收自己稿件的期刊还掉出了C刊,难免会觉得被针对,好像学术圈在刻意限制青年发展。但其实不用过度解读成 “不许对青年学者好”,这不是政策导向变了,而是当前评价体系的短板导致的阶段性问题。现在学术圈已经在推进 “破五唯” 改革,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淡化论文数量、作者身份这些指标,更看重研究的实际价值和创新能力。青年学者不能只盯着C刊这一条路,除了等待那些友好刊重返C刊,还可以关注其他渠道,比如一些C扩期刊、高校的特色集刊,还有广东那边搞的青年学术工作坊、原创出版基金,不少期刊也专门开了青年学者专栏,公开青年学者发文占比数据,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推荐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工具——新增CSSCI集刊查询功能!

工具网址:https://www.xsjxkt.com/tool/ml/change/

扫码查询
甚至还有国际期刊更看重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和数据严谨性,不怎么在意作者的职称和身份,对于有扎实研究基础的博士生来说,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而且青年学者也要明白,期刊选稿最终还是看论文质量,博士生虽然学术经验浅,但如果研究有创新性、方法严谨、能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是独作也有机会被认可,与其纠结期刊是否友好,不如多花时间打磨论文,提前了解目标期刊的选题偏好和评价标准,避免盲目投稿,这样能大大提高录用概率。理解这个复杂的局面后,然后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策略。一方面,要认识到期刊的困境是系统性的,其暂时的“掉队”或策略调整不完全是针对青年学者的排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持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产出更富创新性和说服力的成果。再从期刊的角度来看,它们的每一步选择都是在各种压力下做的平衡,既要应对C刊评选的量化指标压力,又要承担培养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还要保证自身的学术质量和行业影响力。之前有些期刊之所以成为青年友好刊,是因为它们看到了青年学者的潜力,也愿意为学术传承做贡献,但在C刊评选的硬指标面前,它们不得不做出妥协,毕竟失去C刊身份会导致稿源质量下降、资源减少,反而不利于长期支持青年学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政策开始支持青年学者,比如 “社科扶青计划”、青年学术基金这些,都在为青年学者和期刊搭建桥梁,帮助期刊在支持青年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随着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后C刊评选可能会加入更多支持青年学者的指标,减少对单一量化数据的依赖,到时候期刊支持青年学者就不用再担心影响C刊资格,自然会更愿意刊发博士生的优质稿件。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与其焦虑环境变化,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既关注国内期刊的动态,也不局限于C刊这一个评价标准,同时沉下心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只要做出有价值的研究,不管是在C刊还是其他平台,最终都会被学术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