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修辞的源动力---人类诗性精神
一、修辞批评研究概述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修辞批评历经了新亚里斯多德主义修辞批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社会学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等几个阶段。不管修辞批评处于哪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新亚里斯多德主义修辞批评中的古典主义五个要素,其中要素之一的“风格”强调说写者根据不同的题材和目的,在遣词和造句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探讨说写者运用“风格”构建修辞性话语的动因之一就是挖掘人们潜在的一种特质---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大大激发了人们运用语言的多样态式。语言符号不再仅仅是直截了当准确地表达当下思想的、直白式的、枯燥的字符,而是多姿多彩的、蕴含丰富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二、修辞活动的心理驱动
人们能够运用逻辑语言样式准确地表达当下的思想,为什么还要用高于语言之上的修辞来表达呢?为什么还要站在语言之上去策语言的运用呢?评论家要分析研究说写者构建修辞性话语的背景之一是要研究他的动因,即心理驱动力。
语言修辞是创造性很强的语言形式,人们喜爱它,就像是喜爱动听的音乐,品尝特色菜,欣赏美好的画卷一样。直白的语言就像单调的颜色,单调的画面,用多了便失去它的韵味了。很多时候,人们从修辞中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的时候,也要寻找悲戚的美。音乐隐喻包括旋律中的隐喻和歌词中的隐喻都明显反应了人们借助他物抒发情感的需求与渴望。
所有的修辞行为都来自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人们在进行修辞活动时都得益于平时的观察,平时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事件印在脑海中,到运用时调出来在双方共知的语境中表述出来,产生共鸣。正如陈望道先生说的“对修辞的研究也是如此,平时的观察在异,归纳时必抽出它的大同来。”有了一定的经验做基础,再去做精细的观察,才能更容易明白事理,更容易看清个性,受益才更大。交往中的人际吸引的需求迫使人们追求语言艺术,心中有种强烈的驱动力,随时随刻都想用异化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想把话说得好听、或委婉地叙事、或带领听读者到另一个熟悉的语境中去理解某种陌生的或抽象的概念,表现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优雅的文采、幽默的态度、与众不同的构思、不同反响的情感等等。现如今的手机短信、QQ信息、网络段子、逢年过节的祝福用语等传播快的媒体,其表达的内容无一不在展示说写者独到的修辞构想。求同存异的思想也反映了人们不想总是用直白的、生硬的逻辑语言的原因。如英文中,即使是无主语的句子也要找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作主语,用拟人化的句子结构来描述得栩栩如生。言语交际能满足人际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以及表达感情的需要。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人际互动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人不仅仅要表现自己,还要影响他人;人有喜怒哀乐等情感,总会适时地表露出来,这些都需借助特殊的语言形式来完成。
人们思维中渗透着隐喻,说写者借助隐喻或其它修辞手段,故意违反格莱斯的话语合作原则,表达无限的思想。说写者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来的字句都是想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图,而不是曲解或是误解。修辞表现出来的模糊的具象让听读者产生深远的意象,丰富的联想,相同的感受,及多角度产生共鸣。西方以亚氏为首的赞赏派认为人类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过程充满了隐喻,如古典主义隐喻观认为“隐喻与语言是不可分的,隐喻是可以输入到语言中达到特殊的、预定的效果的一种手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因为从语言系统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不是所谓的“真实”的现实,而是通过语言这一棱镜折射出的“现实”。这些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语言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动着人们使用修辞性的语言样式表达无限的思想,而听读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经过豪华包装的语言样式来了解说写者描述的不完全真实的现实世界。
三、修辞活动中人类诗性精神的体现
不用直接语言表达的思想,用迂回曲折的隐喻方式表述或用模糊语言表述,可以勾起对方类似的联想,唤起近似的理解,也会恰到好处。其根本原因是说写者和听读者双方都深藏着人类潜在的一种特质---诗性精神,加之人类具有语言的多产性,使得说写者这一方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的语言形式,听读者这一方能够理解第一次听读到的别样的语言内容。
亚里斯多德说“普通的词语蕴含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修辞活动不是随意的、无原则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修辞学是建立在修辞规律基础之上的理论的认识。修辞带给人们语言美的享受:联想类的辞格把人们带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去构建新的意象,给人朦胧的意境美的感受;替代类的辞格寻找相关的概念让你去把握事物的特色;结构类的辞格在视觉上给人整齐划一的美感,听觉上抑扬顿挫的悦耳,传递的意义迂回曲折,回旋往返;夸张类辞格彰显愤懑、痛苦、豪壮、喜悦等伸缩自如的张力。修辞活动灵动着人类诗性精神,处处都透露着一种诗性智慧,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令人赏心悦目。
一般说来,说写者在构建修辞性话语时是有充分的社会知觉的,即人际知觉,对他人表情、性格、角色以及自我等都有一定的认知。明白哪些内容,哪些对象,哪些场合该用何种风格的语言样式,以吸引他人关注自己,关注内容,唤起他人相同的审美心理。如果所表达的内容、语言性质、语言技巧、语言风格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哲理性、鼓动性、引导性、感染性、艺术性等特点,那就意味着表达成功,他就会有很强的内心满足感。如此一来,说写者那种豪迈的、旷达的、超然的精神气韵就会弥漫开来,使交际的双方都能细细地品味语言的美妙,欣赏语言风格的神奇。心灵运动激发修辞的运用,而修辞活动也激发美好的心灵感受。杜勃罗留波夫说过“每一个人灵魂里都会有诗的感情”。这种人之性灵中的诗意情怀展现了人类最柔软、温馨、纯真、美好的精神品质。交谈气氛中飞扬着乐观、自由、浪漫、好奇、优雅等品性,闪耀着诗性光辉的生命智慧,即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传递给听读者,使听读者在内心更加坚毅、纯真、良善、乐观、自由和美,就会拥有直面现实,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修辞的运用由此及彼展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呈现了说写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认知事物的投射世界。人们在相互交往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语言修辞活动,将每一个人灵魂里诗的感情尽情地挖掘出来,使世界充满欢愉,生活充满色彩,展现个人修养,体现人类文明。所以说语言修辞的源动力来自人类的诗性精神。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