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
随着单晶硅、光学玻璃等脆性材料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机械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单晶硅磨粒加工的固结磨粒线锯、砂轮等磨具多采用金刚石磨料。金刚石磨粒三维形貌的实测结果表明,具有切削作用的磨粒切削刃尖端形状94%为三棱锥形,与玻氏压头的尖端形状类似[
2 玻氏压头与单晶硅的接触分析
2.1 压头压痕接触分析
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纳米压痕实验过程中,通过连续记录压头压入被测试件的载荷和压头位移深度,获得加载、卸载过程的载荷-压头位移深度曲线。通过分析载荷-压头位移深度曲线,得到被测试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单晶硅是典型的脆性材料,在初始接触阶段,玻氏压头的球形尖端与试件接触,其接触弹性变形可以用赫兹理论计算[
图1 压痕接触示意图[
Fig.1 Diagrammatic sketch of indentation contact[
在纳米压痕实验的加载过程中,施加的法向载荷为Fn,压头压入试件的位移深度,压头与试件的接触深度为hc,在压头作用下试件表面产生的沉陷深度。其中,S为压头卸载的弹性接触刚度,是与压头形状有关的参数,对于玻氏压头,[
2.2 玻氏压头结构和压痕接触面积计算
玻氏压头的整体为正三棱锥结构,尖端为球形,
图2 玻氏压头尖端结构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ip of Berkovich indenter
由
(1) |
当压痕接触深度为时,压头的球冠部分和球冠至正三棱锥过渡部分均与试件材料接触。在与试件接触深度处,压头的横截面积为:
(2) |
当压痕接触深度时,压头的球冠部分、球冠至正三棱锥过渡部分、正三棱锥共三部分与试件材料接触。在与试件接触深度处,压头的横截面积为:
(3) |
实验采用标准玻氏压头,其尖端球冠的曲率半径=100 nm,由此可得,=2.610 nm,2.543 nm,36.093 nm,=0.186 nm。利用式(1)~
3 压痕接触变形计算
3.1 压头位移深度计算
根据
(4) |
式中H是试件材料的纳米硬度。由
(5) |
由此可得,对压头施加法向力时,压头压入试件表面的位移深度h的计算公式为:
(6) |
3.2 接触弹性变形计算
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玻氏压头与单晶硅试件接触的塑性变形在试件表面形成压痕。压头与试件接触的弹性变形形成接触副的综合弹性变形量,导致受法向载荷作用下的压头位移深度与试件表面形成的压痕深度不同。由于压头与试件接触副是复杂几何体之间的弹塑性接触,其弹性变形量的计算比较复杂。为了优化金刚石磨粒加工工艺参数,本文提出了玻氏压头与单晶硅试件接触弹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
赫兹弹性接触理论是异形固体表面弹性接触的经典理论,两弹性球体或弹性球体与平面的赫兹弹性接触问题可转化为弹性球体与刚性平面接触的问题。转化后弹性球体的曲率半径为等效曲率半径,其中R1和R2为两接触体的曲率半径。接触副材料的性能参数为等效弹性模量,,其中E1和E2,ν1和ν2分别为两接触体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两接触体在中心轴线法向载荷作用下的综合弹性变形量为:
(7) |
在压痕接触分析时,依据压痕法向接触面积相等的等效原则,将标准玻氏压头等效转化为压痕接触面积相等的等效圆锥体。本文将玻氏压头的等效圆锥与单晶硅表面的接触问题,依据横截面面积相等的等效原则,进一步转化为等效半径为的等效圆锥内切球体与平面的接触问题,再利用赫兹弹性接触理论计算其接触弹性变形。根据
(8) |
4 实 验
4.1 纳米压痕实验
本文采用Nano test Vantage Nano Indenter (Micro Materials Corp)实验平台和玻氏压头在室温下进行了单晶硅的纳米压痕实验。实验用标准金刚石玻氏压头,其尖端的球冠半径为100 nm。利用基恩士VK-X200K激光显微镜测量压痕的形貌和深度。实验用单晶硅试件为(100)晶面标准单面抛光片,直径为10 mm,厚度为3 mm,Ra<1.0 nm。
根据文献[
图3 纳米压痕的激光显微镜检测图像
Fig.3 Indentation image of nano-indentation measured with laser microscope
4.2 压痕深度测量
图4法向载荷为22 mN时的压痕深度测量示例
Fig.4Example of depth measurement of normal load 22 mN indentation
由
5 结果与讨论
5.1 纳米硬度、弹性模量和弹性接触刚度
利用纳米压痕仪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获得了单晶硅平均纳米硬度H=12.22 GPa,平均等效弹性模量=173.09 GPa。在计算纳米压痕实验中压头与试件的接触深度时,需要获取压头与试件的弹性接触刚度。根据弹性接触刚度的定义,其结果是纳米压痕实验卸载初始的25%~50%阶段载荷-压头位移曲线的斜率。但是,纳米压痕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法向载荷的弹性接触刚度是变化的。
图5 弹性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的变化
Fig.5 Variation of elastic contact stiffness with normal load
(10) |
式中:S是压头与试件接触的弹性接触刚度;是施加的法向载荷。
5.2 纳米压痕试验的压头位移深度
纳米压痕试验压头的位移深度h由纳米压痕仪记录,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玻氏压头的最大位移深度可由
图6 法向加载压头的位移深度计算与实验结果
Fig.6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aximum indenter displacement with normal load
5.3 压痕深度
纳米压痕试验中的压痕深度是压头位移深度与压头和单晶硅试样接触副的总弹性变形之差,即。本文通过比较压痕深度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间接证明了压痕接触弹性变形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用3种不同的方法获取了压痕深度:(1)纳米压痕仪记录值,纳米压痕试验的加载、卸载过程中压头与试件的法向接触力与接触高度所决定的法向接触面积有关,完全卸载时的压头将与试件脱离接触,法向接触力为零,此时,纳米压痕仪记录的压头位移深度即为压痕深度;(2)激光显微镜测量,利用激光显微镜获取压痕形貌图像,按照
图7 压痕深度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Fig.7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indentation depth
6 结 论
本文提出了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建立了单晶硅与玻氏压头压痕接触的等效简化模型和弹性变形量的简化计算公式。通过单晶硅压痕接触的压头位移深度、压头与试件的接触深度和压痕深度的计算公式,得到了玻氏压头加载压入单晶硅的压头位移深度和压痕深度,接触弹性变形量超过了压头位移深度的50%。实测得到单晶硅的纳米硬度为12.22 GPa,等效弹性模量为173.09 GPa。实验获得了玻氏压头与单晶硅压痕接触的弹性接触刚度、压头位移深度和压痕深度。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