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实践创新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实践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智能时代人才审美判断与人文情感素养,还可通过美育创新平衡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发展,并以审美教育培育人机共生时代的价值辨别能力。当前高校美育实践创新还面临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美育核心价值被弱化、美育课程内容与时代审美需求存在脱节、学生审美体验在快节奏文化中趋向表层化等困境,高校必须回归美育本质构建全人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结合时代审美特征优化美育课程内容结构,同时创设多元互动的深度审美体验实践场景,切实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的实践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实践创新
在人工智能深度重塑人类认知方式与生存图景的时代语境里,高校美育遭遇着技术理性不断扩张和人文价值必须坚守的深层矛盾。算法推荐重构了信息传播的范式,数字孪生改变了审美体验的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拥有敏锐审美判断、深厚情感共鸣以及独特价值辨识能力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回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命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下高校美育实践中,传统美育体系在适应智能时代审美认知规律方面存在滞后问题,在关注技术伦理与人文精神融合上出现缺位现象,在激活学生主体性审美体验方面也做得不够,这些问题都充分显示出创新的紧迫性。本文从美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的价值重构和实践转化上,尝试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辩证关系中,寻找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彰显时代特征的美育创新路径,为培养同时具备科技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实践创新意义
(一)提升智能时代人才审美判断与人文情感素养
在人工智能催生的数字文明语境中,图像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推送机制与虚拟仿真技术共同重构着人类的认知界面,却也在海量信息的持续冲击下引发审美感知的平面化趋向与情感体验的疏离化困境。高校美育依托系统的艺术鉴赏课程、审美理论教学以及文化经典研读体系,能够助力学生在技术构建的符号世界里确立稳固的审美坐标,培育其对形式美、意象美、价值美等多重审美维度的深层辨识能力,进而避免陷入技术制造的同质化审美陷阱。这种审美判断能力的提升并不局限于艺术技能的表层习得,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度体认人类文明经典艺术作品中承载的情感经验、生命体验与精神境界,在AI理性计算的冰冷逻辑框架之外,构建起充满人性温度的情感认知系统[1]。如此,当学生面对技术异化的潜在风险时,就能以人文情感的深厚积淀抵御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扩张,从而成长为既具备科技时代适应能力又保有丰富情感维度的完整个体。
(二)通过美育创新平衡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处理、逻辑推演等理性思维能力的高度倚重,使得教育场域中科学主义倾向不断强化,而审美教育所特有的感性认知培养,是破解这种单向度发展的重要维度。高校美育借助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等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突破逻辑思维的线性框架,在色彩韵律的捕捉、文学意象的感悟、空间造型的构建中,激活直觉思维、想象能力与情感共鸣机制。感性认知的发展与理性思维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理性思维为认知世界搭建结构框架,感性认知则赋予世界意义与温度。当AI能够高效完成数据计算与逻辑推理任务,人类独有的审美直觉、情感洞察与创造性想象,便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美育以系统化培育感性认知为路径,防止技术时代个体沦为“单向度的人”,促使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在交融互渗中,推动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三)以审美教育培育人机共生时代的价值辨别能力
在人机交互深度渗透的时代进程中,技术伦理失范与价值标准模糊的现实困境,正不断冲击着人类文明的稳定航向,而审美教育凭借对人类共同价值谱系的传承与重塑功能,为个体构建起抵御价值虚无的精神堡垒。高校美育以艺术作品蕴含的真善美元素为媒介,引领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洞悉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共识,如对生命尊严的珍视、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自然之美的敬畏,这些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通过艺术形象的具象化呈现,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对价值内核的体认。这种价值辨别能力的培养,摒弃了道德说教的生硬灌输模式,而是借助审美共情的柔性力量,让学生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人类根本价值的深层理解。面对AI技术可能催生的信息茧房、文化同质化等潜在风险,美育所培育的价值辨别能力,能够助力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冲突中保持清醒认知,在人机共生的复杂环境里坚守人类文明的精神根脉,确保技术发展始终遵循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方向。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实践创新困境
(一)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美育核心价值被弱化
在部分高等教育语境中,实用性与工具理性被过度强调,美育常被当作边缘性学科,其培养完整人格、涵养精神境界的核心价值被功利化目标消解。部分高校存在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技能培训的倾向,对其作为情感教育、价值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所忽视,这使得美育课程沦为点缀性的“副科”。这种认知偏差让美育在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课程设计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发挥培育审美判断、人文情怀的深层作用。当教育评价体系过度关注就业率、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时,美育所追求的审美素养提升、情感能力发展等隐性目标就被严重边缘化,学生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教育环境里,逐渐失去通过审美体验建构精神世界的能力,陷入有知识无灵魂、有技能无情感的发展困境。
(二)美育课程内容与时代审美需求存在脱节
当前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范式转变面前反应滞后,传统内容与数字时代的审美实践出现明显不足。经典艺术赏析在课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对新媒体艺术、数字设计、虚拟审美等新兴审美形态缺乏足够关注,面对算法生成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催生的审美现象,现有内容难以作出合理解释;课程内容还存在侧重理论灌输的问题,未能深度观照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化传播、互动式审美等特征,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中[2]。这种脱节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审美体验的需求,也让他们在面对数字文化冲击时,难以建立有效的认知框架,在海量网络信息与碎片化审美消费的环境中,容易陷入价值判断的迷茫,凸显出传统美育内容对时代问题解释能力的不足。
(三)学生审美体验在快节奏文化中趋向表层化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特性催生出短平快的文化消费模式,短视频浏览、碎片化阅读等习惯使学生审美体验多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深层情感共鸣与意义建构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高校美育实践里,部分课程依旧依赖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方式,缺乏对沉浸式、互动式审美场景的创设,难以有效对抗技术环境对注意力的分散影响。当学生被动接受经典艺术解析时,常常仅停留在形式分析或历史背景的认知上,难以真正走进作品所承载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这种表层化的审美体验让审美教育沦为知识记忆的堆砌而非心灵的滋养,学生既无法在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中维持审美敏感,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对美的深度感知与价值认同,最终造成审美能力发展落后于时代对完整人格培养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实践创新策略
(一)回归美育本质构建全人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
针对教育功利化引发的美育价值空心化现象,高校需从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出发,重新确立美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要明确美育本质在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整的人,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审美判断能力、人文情感素养、价值辨别能力纳入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与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形成并列培养维度。在制度建设上,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由教务处、美育中心、学生工作部共同制定美育实施细则,让美育目标贯穿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毕业评价等人才培养全流程。课程体系构建要突破“美育=艺术选修课”的固有认知,打造“核心理论课+跨学科融合课+实践浸润课”的立体化课程群:核心理论课聚焦审美哲学、艺术史论、文化经典研读,筑牢学生人文根基;跨学科融合课要求理工科院系学生必修艺术与科技、设计思维等交叉课程,文科学生必修数字艺术鉴赏、技术伦理与审美等模块,促使不同学科学生在知识交融中领会美育的跨领域价值。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增设审美实践经历、艺术创作成果、文化感悟报告等弹性指标,摒弃唯分数、唯技能的量化考核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审美体验对人格塑造的深层作用[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组建专职美育教师团队,同时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审美教育能力培训,将“课程美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比如工科教师在讲授技术原理时融入工业设计美学,医学教师通过医学人文课程培养学生对生命之美的敬畏。同时建立教师美育实践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开发跨学科美育工作坊、带领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竞赛,并将美育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从制度层面扭转重科研轻美育的功利化倾向,推动美育从教育边缘走向核心,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平衡技术理性的重要教育力量。
(二)结合时代审美特征优化美育课程内容结构
针对传统美育内容与数字时代审美实践的断裂问题,高校课程改革需遵循守正创新原则,在传承经典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系统纳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审美形态。高校可建立动态更新的课程内容筛选机制,组织美育专家、行业从业者、学生代表共同制定《高校美育时代化内容指南》,明确将算法艺术、数字影像、交互设计、虚拟策展等纳入教学范畴,改变以油画、国画、古典文学为主的单一内容结构,如在艺术鉴赏课中增设“生成式艺术的审美逻辑”“短视频的视觉语法分析”等专题,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赋能下的审美表达创新。同时构建“经典研读+当代对话+本土实践”的三层内容架构,经典研读部分保留中外艺术史、文学经典等核心模块,突破静态文本解析模式,采用古今对读方法,如讲解《诗经》时结合AI诗歌生成技术分析人类情感表达与机器创作的本质差异;当代对话部分聚焦数字文化中的审美现象,开设“网络流行文化批判”“游戏美学导论”等课程,引导学生辨析流量经济下的审美异化问题;本土实践部分立足地域文化,组织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对非遗技艺、传统建筑美学进行现代转化,在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价值。教学方法革新应同步推进,摒弃单向度的知识灌输,采用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模式,如在“数字艺术创作”课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虚拟艺术展策划,全程融入审美理论与技术工具的结合;在“审美心理学”课程中引入社交媒体审美现象作为分析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读网红滤镜、算法推荐对个体审美偏好的塑造机制[4]。高校还可建立校地合作课程资源库,与美术馆、数字艺术机构、文化科技企业共建教学案例,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确保课程内容始终对接现实审美实践,使学生既能掌握经典审美理论,又能回应数字时代的审美挑战,形成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审美认知框架。
(三)创设多元互动的深度审美体验实践场景
针对快节奏文化引发的审美体验表层化状况,高校应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构建融合校园、社会、虚拟空间的沉浸式实践体系。在校园物理空间,将教学楼走廊、图书馆中庭、食堂等公共区域打造成无边界美育场域,定期举办学生摄影展、装置艺术快闪、即兴音乐表演,让审美体验融入日常;设立美育实践中心,配备VR艺术体验舱、数字绘画工坊、声音实验室等设备,支持学生借助体感设备创作身体叙事数字作品等交互式艺术创作,在虚实融合中感受艺术表达的多元可能。社会实践层面,构建“审美调研-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的立体实践链条,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传统工艺审美调研,运用影像记录、口述史采集挖掘本土文化审美基因;支持学生团队参与城市公共艺术项目,如为老旧街区设计文化墙、为博物馆开发数字导览美学方案,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实用之美的理解;与美术馆、剧院合作推行艺术场馆驻留计划,让学生参与展览策划、导览讲解、艺术教育活动组织,在真实文化场域提升审美沟通能力[5]。虚拟空间体验创设上,借助数字技术交互特性开发线上美育平台,搭建3D虚拟美术馆供学生自主创建虚拟画廊、上传作品并开展跨校虚拟艺术展,设计含经典作品解构、当代艺术辩论、个人审美日记等功能模块的审美对话类小程序促进学生实时互动交流,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艺术成果存证系统激励原创审美表达。实施过程中,高校要注重体验活动“低门槛参与”与“深度引导”结合,例如面向理工学生的科技美学工作坊,先通过简易编程工具进行可视化艺术创作,再逐步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符号学理论解读,以防止技术操作替代审美体验。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高校须回归美育本质构建全人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结合时代审美特征优化美育课程内容结构,同时创设多元互动的深度审美体验实践场景,切实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的创新发展。这是提升学生审美判断与人文情感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契合新时代新阶段人才的应有之义。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