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挖掘音乐思政元素 拓展铸魂育人路径

作者:王颖如来源:《中国改革报》日期:2025-10-14人气:9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与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将音乐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新时代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增强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探索,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路径。

 

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构建“内容融合”体系

 

思政教师在备课阶段,需紧密联系思政育人目标,搜集并整理具有思政内涵的音乐素材,确保能够从多元音乐载体中提炼其精神内核,实现艺术审美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传统民乐蕴含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比如,琵琶协奏曲《十面埋伏》通过激昂的节奏与层次分明的叙事,再现了古代英雄的谋略与勇气,暗含对家国情怀的赞颂。

 

将传统民间音乐作品纳入思政课时,可着重结合历史背景解析其民间文化基因,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传承。红色音乐的革命叙事与理想信念极具感染力。比如,《黄河大合唱》以奔腾不息的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与团结力量,其歌词中“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至今仍能激发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思政教学中,可通过分析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与表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历史中的精神密码,厚植家国情怀。现代音乐创作同样富含时代精神与价值导向。比如,《少年中国说》将梁启超的经典文本与现代节奏结合,以“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传递青春担当,诠释了奋斗与坚持的意义。这类作品更贴近当代青年生活,更容易引发其情感共鸣。教师可通过探讨其所传递的奋斗精神、集体意识,将新时代价值观自然融入思政教育。

 

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

 

实现“方法融合”突破

 

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思政教师需打破理论讲授与音乐播放的简单模式,探索更具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让音乐艺术在思政教学中达成更好的渗透效果。思政教师可实施情境化教学,在课堂中引入“音乐情境”,借助播放音乐、分析歌词、讨论感受等环节,将抽象思政元素与音乐艺术体验巧妙结合。播放《黄河大合唱》时,引导学生先从音乐本身分析演唱如何强化“民族危亡”的叙事张力,从歌词修辞中解码“保卫黄河”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群众史观的内在同构性,再播放抗日战争记录片段,导入《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中“四万万人齐蹈厉”的抗争场景,体会旋律里激昂的号角声、合唱中层层递进的力量感是如何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内核相呼应的。

 

除了情境创设,思政教师也可设置音乐主题探究项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歌曲背景调研、爱国主题歌曲创作等项目,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创作过程中,主动探究音乐与思想精神的内在关联。该过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音乐和思政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拓展“场景融合”空间

 

除了把握思政课这一育人主渠道,学校与思政教师还可将音乐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场景,构建全方位音乐育人环境。校园层面,打造音乐思政校园品牌活动,如“红色音乐节”“经典咏流传”晚会、“国乐进校园”讲座等,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接触优质音乐作品。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视听载体,定期推送具有思政内涵的音乐作品及其解析,形成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

 

社会实践层面,组织学生参与“音乐下乡”“社区公益演出”等活动,将红色歌曲、民族音乐带到基层,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其对奉献、和谐等精神的理解。还可结合研学旅行,探访音乐作品的诞生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网络阵地层面,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音乐思政微课堂”,以歌曲片段融合思想解读的形式传播优质内容,鼓励学生创作思政主题音乐短视频,通过二次创作强化价值认同,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

 

完善保障机制夯实“长效融合”基础

 

为保障音乐艺术元素长期发挥育人价值,需通过制度性保障避免“一阵风”式实践。在学校成立由党委宣传部、团委、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等主体组成的音乐思政工作小组,统筹规划课程建设、活动开展与资源整合,跨部门协作,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的音乐素养。比如,对思政教师开展音乐基础知识培训,使其掌握音乐素材的运用技巧,同时对音乐教师进行思政理论培训,使其理解育人目标的核心要求。

 

教学评价需保障评价主体多元化并构建动态评价模型。学校可吸纳由思政教师、音乐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评价主体,从知识传递、情感浸润、价值引领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将学生参与红色音乐创作的积极性、课堂音乐互动中的合作意识纳入过程性评价指标,把音乐思政主题实践活动的社会反馈、学生音乐素养与思政水平的协同提升幅度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核心指标。同时,建立音乐思政教学质量档案,定期跟踪分析教学数据,形成个性化改进方案,确保音乐育人工作常态且长效。

 

音乐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以音乐为桥梁,实现艺术与理论的结合、“美”与“德”的统一。通过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政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多元平台和完善保障机制,将思政教育从抽象说教转为生动体验,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未来,学校可不断探索音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模式,让音乐成为涵养学生精神世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08.html 

上一篇:AI视角下的舞蹈艺术化教学创新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