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高质量文章也不少,但是为什么低水平文章远远超出高质量文章?
在最近几年的各项统计中,我国每年在国际舞台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总是低水平文章数量远远超出高质量论文呢?
///科研前进永不止步
“首次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每一年,好像都会有这样的通稿出现,从最开始的数量上超越并连年位居第一,到各国的各项指标中都是“首次”“第一”“超过美国”。
2021年,日本研究机构发布数据报告,“在全球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科学类论文中,中国论文的数量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2022年,韩国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在纳米技术等8个领域,中国的高质量论文数量超过美国;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中显示,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
从以前的数量上赶超,到现在的质量突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科研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正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的客观反映,国家相当重视核心技术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科研经费投入愈来愈大,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也有显著提升。
///但更多的人是在灌水
虽然各项数值都很漂亮,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①有相当部分的高质量论文属于跟进研发论文,前沿开创性并不多,我们距离科研强国的距离并不近;②高质量论文多,低质量论文也不在少数,且中国SCI论文的撤稿量一直居高不下。
高质量论文多是科研精尖人才的成果产出,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恰恰是低质量论文的大代表——灌水文。
为什么在科研之初,大家都在想着灌水?
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1.高校里面大多对博士毕业有SCI论文数量的要求,个别甚至还具体到期刊的影响因子规定。近年来,这一要求也逐渐下沉到硕士研究生群体。
以博士为例,部分学校对博士毕业发表SCI论文的要求:
· 3篇SCI,总IF≥3.0,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1.0。
对于一只脚才刚刚踏入科研大门的博士生来说,这些要求还是相当难完成的。每年几十万的硕博生当中,又有几人有能力写出登上nature、science的文章呢?当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为了毕业、为了早日毕业,也就不得不“灌水”。谁刚一进校的时候,还不是踌躇满志呢?科研所迫罢了!
有这样一个相当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硕博生做科研:
科研中最牛的人,比如杨振宁
先生,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呢?就是设计出一件衬衫,然后这件衬衫能穿。
次一级的,比如那些院士们,他们是在衬衫左上方设计一个口袋,发现这里可以装名片,可以别钢笔。
再次一级的人,比如硕博导师那些,他们发现衬衫左上方的口袋可以装东西,于是就在右上方也设计一个口袋,也可以装东西。
而再次一级的,就是还没有资格带硕士和博士的那些科研工作者,他们做的工作往往就是,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往衣服上缝口袋,于是赶紧在衬衫后背比较宽敞的地方也缝上一个口袋。
比这个还差的,就是发现原来在衣服上缝口袋有利可图,那为了省事儿,不缝了,干脆双面胶贴一个算了。
还有一些怎么都憋不出成果,可又不想造假的硕士、博士们为了毕业,会在论文里像模像样的讨论一下,当一个人倒立行走的情况下缝的口袋必须口朝下的必要性。
2.留给硕博生,高校青椒的时间有限。没时间,怎么出成果?只能“水论文”了。
硕博生在校时间3-6年,这期间要发表好几篇高水平的文章;高校青椒在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下,3-6年时间必须有课题项目(申请课题也需要文章),发表一定数量核心论文;35岁的“职业分水岭”好像是青椒一道“催命符”。留给硕博生以及高校青椒老师的时间其实是很极限的,发表论文只是他们众多任务当中的其中一项。再不说硕博生们等着毕业,高校老师背着生活压力、行政压力、考核压力、课程压力等,只好向“水刊水文”低头。
图源:豆瓣
3.国内的研究条件和欧美相比依旧存在差距。虽然现在国内的研究条件已经大幅度地提升,但是和欧美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不论是科研环境,实验室设备水平,环境,还是经费投入确实和欧美国家的环境有差距,部分头部的院校以及科研院所还好点,大部分的科研环境还是跟不上的。
4.国内导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但是大家毕业却是同一个标准。导师水平低或不敬业,导致学生们做科研完全是像在沙漠里找水,在大山里找贝壳一样困难。常常对学生疏于指导,导致他们经常处于没有方向,茫然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学生本人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天赋,否则很难做出质量很高的东西出来。
毕业要求,考核要求,就像悬在硕博生和青椒老师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他们时刻不忘记发表任务。
虽然,“灌水”是不得已为之,但大量的“灌水”的确不利于学术圈健康生长!比如某南方“双一流”教授,三年半时间内发表了300多篇IEEE论文,平均4天发一篇。某顶尖大学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67篇。这难道平均每年发30多篇?!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走向科研“灌水”,那么势必会造成低质量论文泛滥的结果。虽然发了很多文章,但真正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的文章很少。
2022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图源:人民政府
主要内容是:
逐步让青年人才挑大梁,提高其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
给青年人才增机会,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的资助力度,减轻其项目申报负担;
减少对青年人才的考核,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
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
给硕博生们减负,让他们安心的做文章。给青椒多些时间,种子也能终成果实。
- 《光明网》理论论文投稿注意事项,认可主流媒体网络文章的注意,不要投稿思政教育论文了!
- 高校教师,全员考核时代到来!但有个问题:如果连教授都要严格考核,那青椒是不是更发不出c刊了?
- 论文数量井喷式增长,创新质量却陷入“高原式瓶颈”:科学界的“量变”何时引发“质变”?
- 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自查12%,投稿后变99.99%,最终导致论文被退!知网AIGC检测误判频发,学术圈该奉它为“金标准”吗?
- 如何看待明星、主持人“跨界”发C刊:是学术镀金,还是知识破圈?C刊的门槛到底为谁而设?
- “中信所核心、统计源核心、科技核心……傻傻分不清?其实它们是一个东西!”
- 听我的!今年课题申报的时候,务必要把报纸论文写进去!没写的人,你知道自己有多亏吗!!!
- 期刊升C扩之后,还不死心,大量约稿,想要升C!
- Wiley再撤稿26篇中国大学论文,批量撤稿是否已成为西方期刊对中国学者的学术讹诈?!
- 2023投的,快2025年了还在审稿中......两年还在审?遇到“拖稿大户”期刊,能避开还是避开吧 !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