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期刊知识 > 正文

1月份的“TikTok难民”事件,已经被写成论文发表到C扩期刊了,网友评论,“还得是文科会水论文啊”

作者:新闻爱好者来源:新闻爱好者日期:2025-01-23人气:937
随着TikTok“不卖就禁”禁令大限将至,大批自称“TikTok 难民”的外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大量外国网民涌入小红书发生在1月13日左右,仅一周时间,就有一篇论述“TikTok难民现象透视”的论文发表在了CSSCI展版《新闻爱好者》期刊上。对此,各网友议论纷纷。


这个学科的作用已经赶上营销号了,可喜可贺
还得是文科会水论文啊
现在发C刊已经新闻报道化了吗?


把论文当公众号推文一样写

你怎么看呢?一起来学习大热门的C扩论文——



“TikTok难民”现象透视:用户—平台的情感驱动与游戏实践

郭全中 王映骅 司茗嘉 

【摘 要】本文结合 TikTok 和小红书(REDnote)的平台属性,分析得出驱动 “TikTok 难民”选择迁移的原因既包括平台情感倾向这一内部因素,也包括群体 认同感、关系网络构建等外部吸引力;同时,“TikTok难民”以主动选择和协商 调适的方式顺利融入与小红书(REDnote)原住民的文化联欢中,构成了一次独 特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然而,当迁移初期的新鲜感与高度关 注退却后,平台方及相关监管部门仍需关注小红书(REDnote)商业化发展与社 区氛围维护、互动边界与网络空间秩序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健康、有序且安 全的“网络家园”。 

关键词】TikTok难民;小红书(REDnote);用户-平台关系;游戏传播

一、 引言

数字时代全面来临,数字技术竞争成为影响大国关系调整的核心动力之一,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软技术”还是高端半导体等“硬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化趋势。让人始料未及的是, 短视频分享与社交平台软件——TikTok  充分利用先进的推荐算法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另辟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这一全新赛道,对美国的数字技术和传媒霸权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因此,美国包括联邦政府、国会等机构自 2020 年就开始对 TikTok 进行协议条款、通用设备等方面的打压。 2025 年 1 月 10  日,美国最高法院加速审理涉及强 制出售或全美封禁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 TikTok 的法案,让众多 TikTok 美国用户 忧心忡忡,大量自诩为“TikTok 难民”的美国用户开始大规模地转向并涌入另一 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REDnote)。截至 2025 年 1 月 15  日,该用户迁 移潮直接促使小红书(REDnote)在 87 个国家登上 App Store 的免费排行榜第一 位,其中就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国家。

与此同时,作为“赛博难民”涌入小红书(REDnote)的美国及部分欧洲用户通过主动选择和协商调适,与作为“原住民”的中国用户共同栖息于新的“网 络家园”,展现出极为友好的交流氛围。他们不仅就各自国家的文化、生活、趣 事进行分享与讨论,还积极参与跨文化的互动活动,如语言学习、才艺展示、时 尚搭配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交流现象。这一奇观化现象说明数字时代的网 络用户并未因客观的政治冲突或宗教信仰差异改变个人对平台的选择,反而更注 重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匹配度和群体认同感。

鉴于此,本文拟结合 TikTok 和小红书(REDnote)的平台属性,从用户-平台的关系出发分析驱动“TikTok 难民”选择自主迁移并付诸协商实践的原因,同时也提出冷思考:此次以小红书(REDnote)为主阵地的“全球化数字交往”是持久的历史浪潮还是情绪化的数字示威?新的“网络家园”面临哪些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迁移:从 TikTok 到小红书(REDnote)

小红书(REDnote)的官方定位为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旨在让用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标记生活点滴, 找到各种生活方式的灵感和推荐,主张以“种草”的方式将消费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与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完成价值变现闭环。因此, 小红书(REDnote)汇聚了大量以年轻人为主导、具备强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体, 此类用户通常展现出高平台粘性以及活跃的月度使用特征。然而,小红书(REDnote)此前的国际化战略并未采取激进路线,而是有选择性地聚焦于海外市场中的华人群体及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外国用户。为迎合这部分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小红书(REDnote)依然选择提供中文界面及内容,并未配备内置的实时语言翻译功能。小红书(REDnote) 得以在一夜之间实现“国际化跨越”,不仅根植于 TikTok 用户长久依赖的平台属 性与算法推荐机制,而且与威廉 ·斯蒂芬逊(William Stephenson)提出的传播游 戏理论中娱乐(entertainment)与大众传播之间关系的动态演变紧密相连4。在此 理论框架下,小红书(REDnote)的顺利出海可被视为平台功能、用户画像与传 播游戏化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迁移行为归因:用户-平台的内外部联结

人类迁移的动因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包括因规避战争冲突与摆脱压迫而进 行的逃避性迁徙,也涵盖了追随自然资源以及占据战略性地理位置的主动性迁移 行为5。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技术与应用服务形态,深度融入并塑造 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当前, 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媒体平台市场已形成了“由量 转质”的存量竞争格局,其中,即时通讯应用、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及移动短视 频平台等形态繁多。这些平台因具备使用门槛低、内容浅表化及弱关系社交等特 征,而普遍展现出“快餐文化”的属性。与实体地域空间的迁移现象相似, 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所构建的“数字地方”,均孕育着独特的媒介生态环境与社会关系网络,用户对于特定平台的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对其数字身份与归属地的一种建构过程。然而, 与实体空间迁移相比,数字地方的转换因技术赋权的便捷性而呈现出更高的不稳定性。这种转换不仅受到用户个体对平台情感倾向这一内部心理因素的驱动,同时也受到群体认同感的形成、关系网络的构建等外部吸引力的影响。

用户对平台的情感态度既是推力,也是拉力。TikTok  能够从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网络巨头中杀出重围,关键在于其以协调过滤和语义推荐主导流量分配机制6,这直接打破了基于用户关系驱动信息传播这一传统模式的板结,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在赛博世界里改天换命的可能,同时也为用户在内容泛滥的当下提供了更直接的“可能相关内容”7。当用户在平台内获得了一定社会资本,产生媒介依恋(media attachment)8 ,又因客观因素不得不离开时,一个功能相似、内容生产与分发模式相同的替代性平台便更容易成为新的“家园”。

小红书(REDnote)与 TikTok 在平台属性、用户画像和推荐机制上都有相似之处。它们均为算法驱动的智能媒体平台, 以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展示高质量视 觉化内容。在用户定位上,两者均拥有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的年轻化用户群体, 这些用户共享圈层文化,也因此形成了具有强烈社交属性的社区。就平台的可访 问性而言,小红书(REDnote)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下载与注册流程,用户能够直 接在美区 App Store 中一键下载应用,并通过全球通用的手机号码轻松完成注册 程序。相比抖音(TikTok 国内版)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REDnote)的 低转换障碍和情绪价值上的高报偿比率足以吸引用户留存,让这一次赛博迁移具 有合理性。

群体认同与关系网络对用户迁移意向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由于评论、点赞、 分享等行为的可见性,TikTok 用户更容易受到社交关系网络的影响。本质是用户 希望被社交媒介互联网群体所认可和接纳,在互联网集体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 值9。在“TikTok 难民”迁移潮大规模兴起之前,TikTok 上就已出现大量与小红 书(REDnote)有关的视频内容,它们大多由已完成迁移或有相关使用经历的用 户制作。当用户周围的好友、关注的意见领袖等社交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开始 使用或推荐某个新的平台,或者频繁讨论某个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时,这种社交动态会激发用户对该平台的好奇心。用户可能会认为, 加入这个平台能够增强与社交网络中其他成员的互动与联系,进而提升自己在互联网群体中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这一心理动机解释了“从 TikTok 到小红书(REDnote)”这一迁移行为的决策逻辑,同时也可作为美国用户在小红书(REDnote)平台上与中国用户互动后,对中国应用产生浓厚兴趣并付诸下载行为的有力阐释框架。

(二)人类的“文化现象”:跨越意识形态的游戏化传播

1967 年美国学者威廉 ·斯蒂芬逊(William Stephenson)发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以来,“传播即游戏”10的视角以及游戏研究(game studies)领域的系统性探索便取得了显著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理论中的“游戏”概念超越了其字面含义上的社会活动范畴,而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语境下集体与社会反应的体现11,它广泛植根于人类历史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中,涵盖了仪式、庆典、竞技、玩耍,乃至部分家庭、社会生活及工作领域的诸多方面。在此框架下, 受众与媒介的接触及选择行为同样可被视为一种“游戏”。具体而言,人们浏览信息、开启电视、选取感兴趣的版面或频道、在合适的时间与空间内阅读或观看内容,乃至根据个 人主观兴趣随时调用各类媒介资源,这些行为均可被理解为“游戏”行为的实例 12。

“TikTok 难民”这一标签由用户自发采纳,指的是因 TikTok 可能在美被禁 被迫“出走”的用户群体,他们主动游离于“社会控制”,有意识地进行平台迁 移,在小红书(REDnote)开设账户,以此规避或缓解国家意识形态对个人媒介 使用的影响。这种“选择性会聚”深刻体现了用户的高度自主性,可视为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游戏”。相较于地缘政治考量及所谓的数据安全议题,用户强 调个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自我发展,秉持“传播快乐”(Communication- Pleasure)13 的观点,关注平台的内容质量和社区氛围,寻求自我认同的探索和社 交压力的缓解。

长期以来,业界和学界都以悲观态度看待网络文化展现出的游戏化景观,此  次大规模用户迁移得以让我们重现审视媒介发展的“游戏逻辑”。斯蒂芬森的传  播游戏理论始终围绕个体的自我参照与存在的本质展开,强调科学以人性为基础,媒介逻辑植根于存在逻辑。无论是“TikTok 难民”还是其他通过自主游戏实现愉悦传播的群体,均启示传播研究在数字媒介时代需更加聚焦于主体性与乐趣性的凸显,深入探索科学与人性真正融合的问题域。

三、游戏:“TikTok 难民”的主动选择与协商调适

“TikTok 难民”大多为乐于对话、依赖媒介、追求快乐和时尚的用户, 依据斯蒂芬森的理论框架,这类用户可归类为“异向性人格”14。他们基于共同兴趣与爱好形成多样化社群,通过分享生活片段与交流思想增强个体体验。因此, 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小红书(REDnote)的互动文本特性,以主动选择和协商调适的方式顺利融入与平台“原住民”的文化联欢中。

(一)互动文本与机制

“TikTok 难民”迁移潮发端之际,小红书(REDnote)尚未集成内置的实时翻译功能,导致美国用户在交流时主要依赖英文或需借助外部第三方翻译软件 克服语言壁垒。除了语言这一显性障碍外,还有文化圈层带来的互动文本差异, 这促使“TikTok 难民”们采取一系列策略性行动以促进文化适应与社群融入。具 体而言,这些用户邀请中国网友为自己定制中文名,将个人用户名设置为“英文 名+中文名”的模式,或是选择加入“momo”这一匿名社交群体,以此体现自己 对平台社区文化的尊重与接纳。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猫税(cat tax)”这一话语 符号在小红书上扮演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它本身源于小红书(REDnote)社 区的“云撸猫”文化,经由话题讨论发酵为富有创意的“猫咪外交”——远道而来的“TikTok 难民”需履行分享宠物猫照片这一社交义务,以此等同于某种程度 的“缴税”,许多外国网友还用上了最新的猫咪表情包和缩略语。通过这一机制, 中外网友得以在轻松愉快的软性话题互动中降低文化休克带来的不适感,从而有 效缩短彼此在赛博空间中的心理距离。

(二) 自主创作与反馈

为了更快融入小红书(REDnote),初来乍到的“TikTok 难民”们各显神通,自发制作真诚的始发帖子,以此作为社交货币:英美艺术家分享自己的古典绘画作品,与汉服博主形成跨文化的美学对话;音乐创作者发布原创音乐视频,展示美式乡村、西海岸嘻哈等音乐风格;居住在北美的爱斯基摩人分享日常生活vlog。。。。。。于是, 通过算法分发,生产自世界各地的内容得以展示在完全陌生的小红书(REDnote)“原住民”的首页上,而他们亦以最开放包容的心态对这些作品给予正向反馈,评论区几乎是中英双语的问好与赞美,文化隔阂导致的解码偶然性似乎都被细节化、亲近性的文本消解。更为有趣的是, 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与反馈激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交热潮,如“辅导中国人做英语作业”和“教美国用户学中文”等活动,这不仅促进了语言学习的交流,还呈现了互动双方各自生活的真实图景,是真正的“个体化叙事”。

相比阅读所有信息后进行筛选,人们更愿意向与自己价值观、立场、态度等相似的人和内容靠近,凭借标签找到自己的“同温层”15。小红书(REDnote)深谙此道,以内容标签匹配机制实现内容与人的连接,使圈层之间界限分明,形成了乌托邦式的社区氛围,这也成为“TikTok 难民”融入并留存于平台的核心吸引力。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动漫爱好者、 乙游玩家、kpop 粉丝在这一新“家园”找到同好,以更加纯粹和真实的面貌参与社群互动。

(三)社区秩序与生态

在面对由政策调整及市场动态引发使用权限紧缩的情境下,“TikTok 难民” 深刻认识到他们向小红书(REDnote)的迁移是一项迫切的“生存策略”,旨在探  索并确立一个可持续的数字生存空间,以维系其社交互动频率与内容创新活力, 而这一行为势必影响平台原有的社区架构与内容生态。因此, 迁移群体内部自发兴起了一股自我审视与规范的潮流,通过内部规范与自律促进新用户快速融入新 环境,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在深入了解平台文化、价值观及规章制度后, 先 行加入小红书(REDnote)的资深用户会主动承担起引导新用户的责任,他们利 用多样化的形式,如详尽的指南帖、实时的直播圆桌论坛等, 向新成员普及平台 的运作规则、流行术语及潜在的文化规范; 同时,针对部分含有强烈政治色彩或 情绪化的帖子,群体内部成员会以评论或私信的方式提出抗议并进行抵制,展现 出社群责任感与自我净化能力。此类行为模式实质上构成了“TikTok 难民”群体内部的非正式文明公约,在公约的隐形约制下他们尊重并接纳新平台的文化特质,以此实现自我展演与网络社交的无缝对接与再生,展现出传播游戏化的情境下社区文化的动态性与可塑性。

四、从转机到契机:用户-平台关系的冷思考

此次用户迁移显著提升了小红书(REDnote)海外声量,使其成为联结中美两国用户、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然而, 当迁移初期所带来的新鲜感与高度关注逐渐退却后,如何在保证网络秩序的前提下合理调适 70 万新增海外用户与平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是作为中国本土社交媒体平台的小红书(REDnote)务必要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持久的全球化浪潮还是短暂的数字示威

美国政府针对 TikTok 所采取的制裁措施,被“TikTok 难民”视为对其言论自由权利以及个人社交选择权利的严重干涉与不当剥夺。在此背景下,“TikTok难民”群体基于对自身权益受损的认知,纷纷选择迁移至小红书(REDnote),以 此公开直接地表达对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满与抵制,从而在虚拟社交领域构建 一种基于共同立场与诉求的新型社群联结。从这一角度出发,“TikTok 难民”在 小红书(REDnote)所展现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蕴含了他们对现有政策的抗议心 理,也体现着对未来社交环境变革的预期与诉求。基于以上动因引起的用户迁移 是否将演化为持久的数字全球化浪潮,还是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数字示威,暂未可 下定论。

(二)商业化发展与社区氛围间的动态平衡

在当前发展阶段,小红书(REDnote)面临着与 TikTok 专业内容生产者的商 业化合作困境。随迁移潮而来的 TikTok 专业内容生产者对于小红书(REDnote) 而言是吸引流量与提升用户粘性的关键要素。然而, 小红书(REDnote)的流量 变现深度依赖中国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对于外籍网红或国际品牌而言驻扎小红 书(REDnote)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跨平台连接与商户注册的合规问题,其中的时 间和经济成本将严重影响合作积极性。此外,“TikTok 难民”在小红书(REDnote)这一新环境中通过满足群体期望和遵循从众心理获得认同感,他们倾向于模仿平台内流行的内容风格、互动模式及行为准则,以期快速融入并避免被边缘化。由此,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个体原有独特性的逐渐丧失,即“个体异化”现象,甚至出现模仿“TikTok 难民”骗取流量的情况,长久以往将破坏小红书(REDnote)独有的社区氛围,造成用户流失。进一步地,“TikTok 难民”和原住民之间都已在平台内构建多个快速传播与集体情感共鸣的空间,这种联结若未能得到妥善引导,可能引发群体间的误解或反噬,进而产生地域/国度间的负面刻板印象,甚至升级为网络暴力或仇恨言论。

(三)互动的边界:防范网络空间秩序失衡

赛博难民的大规模涌入必然带来平台信息的爆炸性增长, 这让小红书(REDnote)社区运营和内容审核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用户间文化、价值观及法律法规背景的差异性都会直接作用于平台内容的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及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若某些未经妥善筛选与处理的话题被允许流通,它们极有可能触及政治敏感地带或是与国内公序良俗相悖,从而诱发监管层面的风险, 并进一步促使社会舆论格局发生波动与分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已远远超越了互 联网平台单纯商业运作的范畴,而是深刻关联到国家间的文化碰撞与经济交流, 乃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潜在挑战与应对需求。在此背景下,小红书(REDnote) 及相关监管部门需在把握对外传播契机、保障用户言论自由的同时, 持续探索技 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通过健全双版本运营策略、算法审核技术、用户举 报与反馈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且安全的“网络家园”。

五、结语

“TikTok 难民”主动拥抱中国社交媒体平台,构成了一次独特且具有深远  历史意义的全球化数字交往,我们虽无法确保文明间的“高墙”能够被彻底推  倒,但“满园春色关不住”,文化的余韵恒久绵长,我们不会忘却现下这片独特 的“网络家园”内洋溢的热情、包容及集体亲近的联欢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源自民间的真挚情感能够持续传递,共同绘制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一社交媒体实践的崭新篇章;我们有信心预测,在网络世界的互联互通中,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愈发紧密相连16。

 

参考文献:

1   崔宏伟.“数字技术政治化”与中欧关系未来发展[J].国际关系研究,2020,(5):21-40+155.

2李坤泽,张依桐.美国的 TikTok 政策:威胁认知、打压实践与效果制约[J].国际关系研 究,2024,(4):22-40+155.

3   《小红书登顶 87 国 App Store,实时翻译功能开发受关注》.经济观察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37450

4   宗益祥,陈洁雯.走向科学人本主义范式:传播游戏理论的历史溯源与现实观照——与传播 “信息理论”的比较研究[J].传媒观察,2022,(8):37-44.

5   邓秀军,李雅莹,熊婉婷.情感倦怠、群体认同与关系网络维系——基于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模型的移动短视频平台用户转移意向研究[J].新闻界,2024,(4):61-75.

6   孙少晶,陈昌凤,李世刚,等.“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J].新闻大学,2019,(6):1- 8+120..

7   高冉,史婧怡,林诗婧.面向 Z 世代的法国 TikTok 传播机制研究[J].传媒,2024,(9):56-59.

8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82, 52(4): 664-678.

9   Hsu, C. L., & Lin, J. C. C. "Effect of Perceived Value and Social Influences on Mobile App Stickiness and In-App Purchase Inten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6, 108: 42-53.

10   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4):27-36.

11   McLuhan, M.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M].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Inc., 1964: 209.

12   黄旦,孙玮,叶祝弟,等.数字沟通时代的媒介研究——六十年后再思《理解媒介》[J/OL].探 索与争鸣,1-42[2025-01-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208.C.20250110.1447.034.html.

13   Stephenson W.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M],.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1988:46-47.

14   柯泽.斯蒂芬逊传播游戏理论的思想史背景[J].新闻大学,2017,(3):107-113+121+151-152.

15   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41(2):20-37..

16   《“TikTok 难民”涌入小红书怎么看》.人民日报评论. https://mp.weixin.qq.com/s/9X6rU5_U0JPoxaRtgaOoHA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