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期刊知识 > 正文

如何看待明星、主持人“跨界”发C刊:是学术镀金,还是知识破圈?C刊的门槛到底为谁而设?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www.zzqklm.com日期:2025-02-26人气:149

学术圈为发一篇C刊挤破头,而非学术圈人士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则为啥感觉“好像”很“轻松”呢?

前段时间,演员杨幂发表C扩论文,央视主持人龙洋发等非学术圈人士在核心期刊(如C刊、C扩)发表论文的现象频现争议。

然而,作为演员和主持人发表核心论文,不少公众质疑学术公正,担心他们利用影响力占用资源。

为什么非学术圈的人发论文会受到质疑呢? 甚至是被抵制?

首先,学术期刊的版面资源有限,尤其是核心期刊,通常被视为学术界“硬通货”。

根据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发展报告的数据:2023年假如你发了一篇C刊,那么你可能已经能够超过400所大学发表C刊的总和了,其中包括100多所公立大学。”

以某知名C刊为例,每年投稿量超过5000篇,而最终录用率不足5%。这意味着,95%的投稿者注定成为“陪跑者”。更残酷的是,许多期刊的初审通过率甚至不到10%,你的论文可能在编辑手中就被“秒拒”。

C刊退稿率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青年学者,手握一篇精心打磨的论文,满怀希望地投给了某篇C刊,本以为自己总算是在学术圈中迈出了第一步,殊不知自己正将踏入一场“学术马拉松”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竞争。然而在这个时候,一个来自和你完全不同的圈子的行业外另一位佼佼者,却好像很轻松地就发表出来一篇论文,但可能只用了你百分之一的努力。

如果圈外人士凭借社会影响力或资本优势(高额版面费)占据版面,可能或挤占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机会。

其次,C刊的审稿标准堪称“地狱级”。从选题创新性、理论深度到数据可靠性、方法严谨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致命伤”。一位审稿人曾指出:“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可能影响最终评价。”

学术论文要求严谨的研究方法、数据支撑和理论深度,而公众普遍认为非学术圈人士缺乏系统科研训练,虽然流程合规,但是学术深度有限。再加上自带的“流量光环”容易滋生“学术镀金”的质疑。

非学术圈人士是否应该“跨界”发论文?


支持者:跨界融合可以为学术圈注入活力,带来影响力,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多元化:虽然非学术人士专业度有限,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视角为研究注入新的思路。例如,演员可结合演艺经验探讨“青年演员心理压力干预”,可能弥补纯理论研究的不足。

其次,可提升职业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例如主持人通过研究传媒实践总结经验,符合其专业领域的发展需求。

反对者:资源挤占与公平失衡核心期刊的稀缺性要求其服务于学术共同体的核心需求,不必过度向非专业人士倾斜。

质量把控的风险:论文的严谨性是其核心价值,任何妥协都将损害学术生态。学术论文需经严格同行评审,若因作者身份降低标准,可能沦为“镀金工具”。

C刊的门槛究竟为谁而设?

本来,对于青年学者来说,C刊的“身份门槛”就难以逾越。部分核心期刊更倾向于录用有学术头衔的作者,比如教授、博导。青年学者即使论文质量过硬,也可能因“资历不足”被拒之门外。即便论文被录用,有的甚至还需支付高昂的版面费。而这些对于非学术圈的人来说,好像又是另一回事了。

解决路径:应该建立起透明的审稿机制

学术期刊可以公开栏目定位,针对不同的群体来制定差异化审稿流程。公开投稿者的研究过程,接受公开监督。鼓励“跨界”,但同时要以尊重学术规范为前提。学术应开放包容,但需守住底线。

圈外人的“跨界”发C刊争议,其实本质是学术圈公平性、专业性与信任的冲突。应鼓励跨界交流,但必须通过透明机制保障公平性,通过严格评审维护专业性。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