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发文批“中科院分区”:评级标准被质疑“升内降外”?迫于评价体系,被动迎合中科院排名,让青年学者陷入迷茫,你怎么看?
2025年5月7日,Nature 推出了一篇以中国科学院为研究对象,题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的文章。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赵宇鑫。
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科研机构大力鼓励研究者遵循国际科学规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展现中国科研实力;
另一方面,绩效评估标准却更多倾向于本土优先事项,诸如契合国家特定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这一矛盾让众多科学家,特别是处于职业早期的青年学者陷入迷茫,难以平衡两种导向,规划科研方向。 引发了不小的学术评价体系争议。
批评者将这些变化归因于不透明的指标和学科重新分类,这种"升内降外"的调整模式,使得中国主办的一区期刊数量从19种增至40种。这次升区,被一些人认为是中科院为了提升本土期刊的地位,鼓励国内科研成果在本土期刊发表。但部分学者质疑其与国际主流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仍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让中国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可能更倾向本土期刊。
尽管官方宣称该分区旨在评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为机构研究管理策略提供信息,不应应用于评估个体研究人员,但在国内的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分区明显影响了科研人员投稿的选择。例如,2015至2019年间被降级的期刊中,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下降了14.8%,这反映出科研人员对评价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相较于顶尖机构,这种趋势在普通院校尤为明显,普通院校的学者更可能为了职业发展而调整投稿策略。某985高校青年教师透露:"评职称时,发1篇中科院一区抵3篇国际顶刊,选择不言而喻。"
国际学术合作面临潜在挑战
中科院分区可能削弱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并进一步阻碍顶尖人才来华从事自主创新工作。2023年《自然》子刊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中89%最终选择留在海外。清华大学某特聘教授指出:"过度强调本土期刊评级,可能弱化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同步性。"这种趋势可能形成双向阻力:既影响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对话,也降低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原创研究的意愿。
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的显著差异
一、中科院分区
中科院分区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原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编制,全称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该体系作为国内科研评价的重要参考工具,旨在基于期刊学术影响力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主要应用于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的学术评估场景。
中科院分区依据学科类别,将各领域期刊按近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进行排序,并以阶梯式标准划定等级:前5%的期刊归为1区,代表学科顶尖水平;6%-20%为2区,属于高水平期刊;21%-50%为3区;剩余50%为4区,形成金字塔型的层级分布。
该分区表自2004年首次发布后持续优化,2019年推出升级版与基础版并行过渡,2022年起全面启用升级版,以更精准的评价体系适应科研发展需求。
二、JCR分区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依托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权威期刊引证数据,通过《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构建起全球广泛认可的期刊评价体系。
JCR将期刊分为176个学科。每个学科按影响因子排序均分为四区:前25%为Q1区(顶尖水平),26%-50%为Q2区(中高水平),51%-75%为Q3区,后25%为Q4区。等比例划分使各分区期刊数量相同,为科研人员提供统一评估标准。
在学科划分上,中科院分区采用“大类+小类”模式,设18个大类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再细分若干小类(如物理分为“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层级清晰。
JCR分区依托WOS数据库,直接划分176个精细学科,不设大类,对交叉学科包容性强,同一交叉学科期刊可同时出现在多个学科分区,精准反映期刊多元影响力。
JCR与中科院分区策略迥异。JCR依当期影响因子均分四区,每区占比25%;中科院呈金字塔型,1区仅占5%,2-4区数量递增。中科院升级版以"期刊超越指数"取代单一影响因子,降低高分综述期刊权重,提升评价准确性。
JCR 与中科院分区在影响因子计算年限上差异明显。JCR 采用当期 1 年影响因子,突出期刊最新影响力;中科院计算前 3 年平均值,更强调影响力的长期稳定性,减少短期波动对分区的干扰。
JCR与中科院分区发布时间差异显著。JCR分区每年6月公布,及时展现年度期刊影响力;中科院分区往年多在12月底发布,2025年调整至3月20日,以提升时效性,助力科研评估与投稿。
当 JCR 分区已成国际标配,中科院分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一种观点认为,中科院分区意在突破单一影响因子评价局限。
仅以影响因子评判,冷门学科期刊易被低估,其非均衡分区模式可减少学科间不合理比较。另有学者指出,该分区的核心意义在于助力本土期刊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扩大中国ESCI期刊入选范围,推动国内期刊提升国际知名度,助力我国掌握科研评价话语权。
坐不住了,全体青年学者、硕博生集体开麦!这一次中科院分区更新为什么惹了众“怒”?
中科院分区更新前夕,再来聊聊期刊分区话题:科学评价应该只看成果本身水平,而不看成果发表在什么刊物上。
写在JCR分区更新前夕:为何全世界都用JCR分区,中国要弄个中科院分区?意义何在?
学术圈大事件!中科院分区正式回应网络质疑,快来围观!
震惊,2022年中科院分区表居然还能更改!你如何看待中科院2022分区表偷摸更改分区结果?
中科院分区大吐槽!
- 能独立发C刊的人并不希望C刊被取消......或者说应该取消的不是C刊,而是不合理的审稿、约稿、发文制度,相反应该增加c刊才是!
- 第一次见这种审稿流程——论文收稿后直接到退稿??!为什么没有中间的流程啊,是告诉我不用等了,后面会直接退稿吗?
- 年中,我总结了2025年论文发表的三大误区,唯期刊、唯时间、唯价格。针对新时期论文发表,我会给出全新的发表策略,进来看~
- 警惕!新型评职称论文发表骗局产生,已有万人入局!
- 第一次知道省级期刊下面还有市级期刊,长见识!但是评职称发论文时,到底能不能发市级期刊呢?求问……
- 法学博士、法学教师,想发核心期刊论文,你就看这几个刊物啊!比着仿写,虽然要求高一些,但是相对好发,听我的,准能录!
- 学校对导一作博二作的论文不认定为毕业条件!这届硕博生,更难了!如今发文难度恐怖如斯!
- 刚刚!最新版2024 JCR更新!经常发的(好发SSCI)期刊影响因子有不同程度涨幅!
- 大学教授退而不休,活跃一线,持续挤占C资源,到底是生命不息,发文不止,还是应该适时让贤?
- 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教师成为高危职业,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