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4-6篇CSSCI+国家级课题+教学奖项才敢申请,部分高校还要求“国际化成果”(SSCI/SCI)。在高校,没有哪一位教师不在意职称。在高校里,一般的职称设定都是: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别,对应的职称称呼分别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同的职称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薪水福利、职业声望、科研经费等,也是衡量大学教师才干、知识、贡献的重要指标。之前都说,副教授是高校教师的必争之地,是终点。那么显而易见,肯定是从副教授晋升到教授更难。可是现在情况看来,却未必了。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也不是那么容易了。从这几方面来看,现在可能是评副教授要比评正教授还难了。①由于编制限制,大量博士生涌入高校教师团队,青椒老师竞争激烈,导致晋升名额相对紧张。而正教授由于退休,流动等因素却显得名额相对宽松。许多高校副教授名额每年仅个位数,但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者可能多达几十人。副教授可能是几十个人去竞争那一两个名额。而正教授只有几个人去竞争1-2个名额。②部分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要高于教授的要求,比如要冲击“顶刊”从“副教授→教授”的晋升更多依赖的是成果的积累与时间沉淀。而副教授的评选往往更强调论文、项目等这些硬通货。正教授评选可能凭借资历、学术影响力等软性指标予以补足。③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发表核心论文、C刊论文较为困难。对于大环境来说,C刊可能更倾向采纳教授、副教授的文章,而没有“身份”加持的青椒,发C刊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而且他们往往身兼数职,不仅仅要完成职称考核,还要应付行政工作,甚至教学课时的压力也无处不在。这样一来,他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频繁产出,反而让他们分身乏术。进一步加剧了晋升难度。不过正教授和副教授的难,还是不太一样的。从副教授再到正教授,所跨越的难不仅仅是科研项目上的难,还有一些软实力的难,比如学术影响力等等。一是资历,通常要求副高级职务任职满五年才能申请。如果未达年限就破格申请,那么申请人需要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显著,超过基本条件五成以上,才能有可能破格申请。二是科研表现,涵盖项目,论文,学术奖励,成果转化可能要比副教授要求更高。项目一般要求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同等级别课题,并完成结题,部分单位甚至要求多项;论文则因校、因学科而异,多数需一定数量的SCI、EI、SSCI检索文章,有些还对期刊分区和影响因子有明确规定;奖励方面不是强制性的,但部分单位仍设特定级别科研奖项要求;成果则常包括一定数量的授权发明专利,有时还会考察产业化效益与横向课题贡献。三是教学,教学也是重要考核内容,涉及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竞赛指导及教改研究。本科教学通常需满足近五年一定课时量、学生评教优良,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方面则关注已毕业学生人数及其论文、获奖与发表水平;竞赛指导须有带队参赛经历,部分单位要求获省级以上奖项;教改一般需主持或参与教改项目并发表相应论文。此外,年龄、家庭背景、政治表现等亦属软性考察因素。这些条件单独拿出来都不算很难,但是如果要全面达标,其实淘汰率还是相当高的。据统计,近年来全国高校副教授晋升教授的平均通过率,还不足两成!除此之外,满足条件者还得要经过内部的推荐评审。而且各院系的正高名额有限,首先申请人需要先通过单位内部的竞争,然后再提交上级人事部分,经过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终审。参加答辩,汇报未来研究计划。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副教授,教授也开始非升即走了。所以干不好是会被刷下去的,也正好为其他人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