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也肯定投不中的,不投。明摆着是去当分母、给人家增加拒稿率,这种纯粹的学术陪跑,我实在没必要去凑这个热闹,显得很不体面。闭着眼睛都能投中的,也不投。这刊物门槛都低到尘埃里了,我的文章要跟一大堆牛鬼蛇神排排坐,中了非但不是荣誉,简直像个学术污点,发了还不如不发。最关键是,那些不知道能不能投中的,我坚决不投。投之前就得患得患失、反复琢磨,投之后又得茶饭不思、天天刷邮箱。这悬而未决的折磨,这前途未卜的焦虑,对我的精神内耗是巨大的。为了我的身心健康,这种不确定性,一律按不投处理。顶刊肯定不投。那哪是我能投中的?那是给学阀的公子们和天选之子们准备的赛道,我进去纯属陪跑凑数、给别人增加分母,这种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水刊也绝对不投。都管它叫水刊了,我投了有何意义?中了吧,非但不能给简历增光,反而像盖了个“此人不行”的戳,以后在圈里还怎么混?这脸面还是要的。至于那些不上不下的中游期刊?我更不投。投中了,显得我水平也就这样,普普通通,毫无惊喜;万一没中,那就更惨了,连这种“普通”期刊都觉得我不行,岂不是对我双重的否定?里外都不讨好。所以,我宁肯选择不投。只要我不投,我的论文就永远处于“潜力无限”的薛定谔状态,既可能是一篇惊世之作,也可能是一沓废纸——全凭你我想象,岂不美哉?春光烂漫,万物复苏,正是思绪飞扬、适合户外踏青的好时节。埋头对着屏幕码字,岂不是辜负了这大好韶光?灵感需要在风中寻找,不在文献里。夏日炎炎,酷暑难当,心浮气躁宛如置身蒸笼。空调房的舒适让人昏昏欲睡,而大脑在高温下已然停转,此时强行写作,无异于徒劳无功。秋高气爽,凉意袭人,正所谓“春困秋乏”。这股由内而外的倦意,是身体顺应自然的呼唤,理当休养生息,养精蓄锐,而非逆天而行地耗费心神。天寒地冻,手指不可屈伸,笔墨皆凝。温暖的被窝是理智的归宿,冰冷的键盘是勇者的挑战。既然气血都需用于保暖,大脑的运算资源自然所剩无几。如此看来,四季轮转,皆有其理。论文一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暂且搁笔了。咳咳。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回归现实,该投的稿,一篇也不会少。①把“不确定” 变成 “可控”:一是明确期刊刊载内容,确认论文与期刊栏目高度匹配;二是匹配期刊水平,按自身论文质量选择对等期刊;三是选对投稿时机,避开 4-5 月收稿高峰,瞄准寒暑假或高校学报假期后 “稿荒” 时段;四是关注刊载能力,同水平期刊优先选发文量大的。②把稿件本身打造成“审稿人愿意多看两眼” 的样子:摘要和关键词是审稿人最先看的,摘要得把研究背景、目的、方法、核心结果和意义说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关键词要精准对应研究主题,别为了蹭热点乱加,不然容易被判定为“主题不符”。引言部分要逻辑连贯,先讲清当前研究的缺口,再说明自己的研究是怎么填补这个缺口的,让审稿人一眼看出研究的价值;方法部分要写得严谨可重复,数据来源、实验步骤、分析工具都要交代明白,别让审稿人产生 “方法不可靠” 的疑问;结果和讨论要实事求是,别夸大研究结论,也别回避研究的局限性,客观呈现结果、合理分析意义,反而会让审稿人觉得你的研究态度端正。③格式一定要严格按照期刊的“作者指南” 来,字体、行距、图表编号、参考文献格式这些细节,差一点都可能被编辑打回修改,甚至直接初审淘汰,花点时间对着要求逐页核对,比后期反复修改省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