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传播理念和内涵解读
微影像的产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影像创作由专业人员进行拍摄制作的限制,每个人都也可以借助“两微一端”随时随地制作影像。同时,不断更新的移动终端出现,为微影像的大量涌现提供了设备保障。“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不仅改变着既有的传播方式,更重塑着影像传播的理念和内涵。基于此,本文从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的表达和功能入手,分析其传播理念,并根据其表达方式的特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解读。
一、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传播理念
无论是传统时代,抑或是微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是网络新媒体,传播主体都具有自身的传播理念。微影像作为一种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载体,背后也蕴含着自身特有的传播理念。微影像传播理念即根据影像传播的表达与功能进行影像制作的观念和意图。在谈及传播理念之前,有必要对“传播”进行释义。“传播”的学理化涵义源自西方学术界,意指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的人们信息沟通交流的行为。传播理念指传播的价值追求和主要意义。从范围上讲,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属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理解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传播理念需根据微影像的功能及其特点理解其传播理念。
(一)注重个性化表达
微影像作为一种崭新的影像创作形式,是微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文化烙印。市场经济时代下的人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微影像反映着微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因此,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的用户寄希望于通过社交平台图像化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而且制作者和主体受众大多是富有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和表达欲望。依托强大开放的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两微一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强大的图像功能录制微影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短片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影像的观众。互联网快速的传播性使更多的现代人乐于借助现代自媒体手段进行自我表达,通过微影像搭建了一个表现自我的稳定网络社交平台。
(二)追求娱乐化与大众化
微时代的微电影、微自拍、微纪录片等微影像拥有数量众多的观众,同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影像的制作者。海量的微视频被创造出来用于消遣人们的时光,娱乐人们的身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拍摄设备的大众化和简便化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日益“傻瓜化”,打破了影像创作的技术壁垒,人人都可以成为影像创作者,大大丰富了影像拍摄的内容,每个人生活的日常琐事都有可能成为影像的题材。制作者为了获得更大的浏览量,往往使影像富有乐趣和幽默感,便于观众接受。如此一来,微影像兼具平民性和趣味性。众所周知,智能手机进入千家万户,近年来越来越多借助“两微一端”制作发布的微视频走红网络,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许多网络红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演绎和自嘲,满足观众的娱乐化需求。
(三)重视参与性与互动性
网络互动性和人际性加强了人们自我表达和维系情感的需求。微影像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使更多的人自觉的参与到影像的互动中。微影像传播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度的理解信息传播的真正意图。也能够带给观众更多的代入感、真实感、体验感。当人们使用微影像进行互动时,往往会利用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述使之成为舆论焦点,进而又促进了微影像的进一步传播。
二、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内涵解读
理解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需要从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具备的特征对其的内涵进行解读。微影像是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顺应网络受众表达、接收信息“短、小、精”的特点,借助网络自媒体平台发展并受追捧的影像新形态。微影像正是对微时代的记录和刻画,展现的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物质内容。下文结合微影像的表达及其功能特征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一)微影像创作简短、内容简练
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微”,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品的时间短,这与普通的视频和电影有着明显区别。第二方面是制作的时间短,人们仅仅需要在预先安装好的软件应用上轻触几下,一个生动的微视频就可以自动生成了。生成的视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可以快速的发布并传播。微影像可以最大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快速阅读需求。由于快速便捷的要求,微影像的传播也必定是简约型和碎片化的,简约精要的内容可供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间,在适当场所随时进行浏览。
(二)微影像需要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介传播
“微影像”的“微”既指时间的长短,也指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便捷小巧。微影像的时长较传统影像短,篇幅和内容量也较小。从为时几秒的动态图片到不足百分钟的微电影。除了时间的相对短暂,区别微影像与传统影像最重要的依据是是否通过“两微一端”等具有微时代标识的新媒介进行传播。微影像的制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适应新媒介这种传播模式。微影像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微时代的“新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
(三)微影像传播的信息一般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特定群体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高效、互动的特征。微影像作为微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性产物,兼具开放性的特征,其制作的目的一般是公开的,共享的,用于传播的。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借助移动公共社交平台传播,拍摄者可以有选择性的让其社交圈子的成员评论,传播。微影像的传播力度反映着作品的生命力。传播的越广泛,微影像的生命力越持久。
(四)微影像具有微投资、微制作的特点
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具有投资规模小低、制作成本低的特征。科技的进步,为拍摄提供了低廉的摄影设备,为微影像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大量便捷的制作软件竞相推出,大大缩减了视频制作的成本,为每个普通人制作微影像提供了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微投资、微制作并不意味着低收益。许多网络红人借助微影像的低成本制作,获得了较大的利益收益。
(五)微影像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丰富性、社交性
在新媒体时代,运用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能够及时有效的将身边发生的故事、事件转化成微影像传播出去,不仅包括虚拟的微电影,而且还可以是重要的事件。抓人眼球图文并茂的信息可以通过微影像在短时间内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微影像与图片、文字相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生动感,包含大量的信息,生动丰富。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产生于公共社交网络平台中,观众可以在社交软件中随时观看、评论、互动,同时社交平台的开放性也能够吸纳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微影院的交流互动传播中。
当然,互联网本身就是把双刃剑,微影像亦是利弊兼具。迄今为止,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比如微影像的庸俗化、低俗化、趋同化,相关法律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存在隐患,用户隐私得不到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总之,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交流手段,已然悄无声息的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成为每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基于“两微一端”的微影像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伴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其创作内容和形式会不断丰富,反过来这些会不断的丰富传播理念和内涵,促进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进步。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