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古都洛阳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探析
城市形象关系到一个城市的自我认知,是城市历史与文化凝聚与构成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全局性的象征,是城市现实与未来发展的一种多元化、整体性化的理性再现。在5G技术及新媒体技术快速整合发展的当下,基于空间媒介对城市形象与品牌的刻画与架构日益明显。城市早已不是单一存在的现实性的物理城市,而是多元文化资源意象的“意象城市“与物理实体城市深度融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性、集成性、流动性的新兴城市。从城市的竞争角度来看,现如今城市的发展日益趋于泛同质化,缺乏独特性。面对疫情的新形势,如何利用网络直播讲好新时代洛阳故事,更好进行信息推广,提升古都洛阳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流城市“模型概念出发,重新思考古都洛阳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
一、“流城市”:实体城市、虚拟城市、意象城市相互渗透
所谓“流城市”模型,是学者王安中、夏一波基于城市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在《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流城市”即在实体城市内部要素、虚拟城市内部要素以及由实体城市与虚拟城市两者复合同构而成的要素之间的流动性增强到一定程度,实体城市内部要素、虚拟城市内部要素以及由实体与虚拟城市相互影响生成的符合要素之间将呈现出高度流动且复合同构的特征,促使形成实体城市与虚拟城市之间的万向流动与深度融合,两者边界日益消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使得城市细形象千篇一律,出现”千城一面“。城市的形象的建构与品牌打造在依托”流城市“模型的基础上,更应该着力打造实体城市与多元文化资源意象的“意象城市“相结合的城市模型。艾什沃思、科特勒等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多维度解析,并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精练与简化,是人们对城市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产物”。因此,想要突出城市的个性化与独特性,城市形象的建构需要依托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历史资源所形成的“意象”才是架构城市形象基础。
二、古都洛阳城市形象传播现状
洛阳我国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城市,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面对全国135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古都洛阳如何依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洛阳意象”,建构洛阳城市形象,讲好洛阳故事,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传播内容立体化。
古都洛阳作为千年帝都,拥有极为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与人资源。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更是洛阳一张亮丽名片。古都洛阳的实体形态内置内容多样立体,除了物质性存在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富有“人文“之气,极具地方性的生活惯习、标识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性的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洛阳城的宝贵财富。
(二)传播渠道多样化。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多的被包裹在信息的海洋中,城市的形象被信息所建构。从洛阳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等公众社交媒介平台,再到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传播渠道多样交织,从多种角度建构城市形象。
三、依托网络古都洛阳“意象城市”强化传播策略
在全媒体的语境下,城市形象的架构重在与受众达到“共情”与“共鸣”,打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更多依托于虚拟网络中的目标受众的城市感知。“从传播角度考察,“意象城市”的建构需要依托于实体城市的物质实体与虚拟城市的信息网,从内而外作用于受众的认知系统,影响受众情感倾向与行为偏向,重新建构受众综合的城市形象评价与认可。
(一)寄情于人情意象。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多方位多层次建构的,城市的构成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意象都离不开城市的“人本”气息。城市本体的的人是驱动城市生活运作的关键,不同层次的人使得城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学者王晓玲认为城市形象分为内、中、外三层,“城市形象的外层为城市形体形象,主要指城市的建筑形象、景观艺术形象和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中层为城市行为形象,主要指城市的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和企业形象;城市形象的内层为城市文化精神形象,主要指市民精神、城市文化精神和城市理想,它是城市形象的内核和灵魂”。所以古都洛阳的形象离不开城市中的“人”,“小人物”构成“大城市”。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过后,洛阳人所保留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市民精神是古都洛阳形象建与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新时代讲好洛阳故事就是讲好百姓故事,同样新时代河南形象建构离不开千年华夏文化下建构的人本精神,民众精神。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赋意象于历史文化资源,揭示历史背后的逻辑架构和文化个性,建构具有人文气息的华夏历史圣城。
(二)显独特于文化本体
“意象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对“他者”最具吸引力的东西是那些具有鲜明表征的浓厚文化意境。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大漠孤烟直的西北小镇,这些个性化的城市意象给他人留下“可忆“之感。个性化、独特性且赋有美感的“意象城市”,其辨识度会更高,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更大。古都洛阳也应立足自身本土文化与历史基点打造赋有个性化的“意象城市”。那些曾经的诗词歌赋、风流人物、市井民俗、重大事件都能呈现在城市的独特性中,让人能感“千年帝都”、“华夏之源”的历史悠久与辉煌之气。
(三)传播渠道多元整合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媒介所架构。学者Mc Luhan认为“媒介本身不仅只是中性的中介,相当程度它会影响社会、文化及思想的建构”。因此系统整合利用各方媒介对建构古都洛阳形象至关重要。”泛媒体“、“信息洋”意味着传播主题与媒介方式多元化,精简整合多方媒介依据不同媒介特点发挥其所长,实现多元媒介间的优势互补。从传统媒体到依托于微信、微博等大众社交媒介的“意见领袖”号召,古都洛阳也踏上万物“可视化”的浪潮,将古都洛阳的意象呈现于短视频、歌曲、微电影等形式传播。精选“城市意象”精选传播,通过传播过程的定评建构重新赋予城市新意象,立体化建构“意象城市”。以政府为主导,以主流媒体为主体,以个性化传播为补充延伸是建构古都洛阳形象的高效传播框架。在面对疫情新局势下,洛阳文旅局与旅游发展集团充分利用移动直播媒介,在“享游洛阳”文旅消费平台发布暨第四届河洛文化大集启动活动当天,运用移动直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直播活动。截至4月10日24时,此次直播活动的总观看人次达到2015.13万人次。其中抖音观看人次到达165.38万人次,而洛阳文旅APP“享游洛阳”融媒体观看人数也达到92.26万人次。并且微博"享游洛阳"话题关注量也达到了1276.2万人次。
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城市形象的建构离不开实体的物质,更离不开深厚的“意象”表征。通过网络直播媒介,充分利用古都洛阳自身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多元文化资源意象的“意象城市“与物理实体城市深度融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性、集成性、流动性的新兴城市,精简集合传播渠道,更加有效的促进古都洛阳的全方面发展,更好的促进华夏文化的呈现与传承。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