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浅析电视、网络节目中的次生口语文化

作者:吴瑷伽来源:《视听》日期:2018-10-10人气:5062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口语”之所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如今,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通常将远古时代毫无文字或印刷术浸染的文化称为“原生口语文化”或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文化;把在电子时代下,以电影、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虚拟的仿真公共会话称为“次生口语文化”。纵观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前文字的原生口语文化是在特定的意识框架里运作的;以印刷媒介为典型的书面文化的到来则使古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充斥着视听文化的网络电子时代的来临又使得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得以复活。

一、电视节目中的次生口语文化

众所周知,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活动是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的。类似于远古的希腊神话和中国的“尚书”与“诗经”,媒介环境学派的著名学者沃尔特·翁则是把口语文化的研究起点放在了千古谜团——“荷马”问题上。在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的原生口语时代,长篇的荷马史诗文本在没有文字依托的大背景下到底是如何口口相传的呢?经过令人信服的结构分析,翁指出了《荷马史诗》的话语特征,例如口语文化是附加、聚合的;是带有情景对抗色彩的;并呈现出移情和参与式,把意义托付给语境。然而,所有的口语文化特征都有便于口头记忆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人脑自然而正常地按照实用的方式进行认知和记忆,也有利于通过口语再现。这就是在各种经典史诗中,为什么上述的终极疑问里其实隐藏着诸多“必然”:口语必然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平衡模式;必然有重复和对仗的形式;必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仪式套语;必然有标准的主题环境;必然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俚语和箴言。

借助古希腊文学著作《荷马史诗》在口语时代何以能流传于后世的破解,翁认为,如今的电子媒介和远古的“初级口语”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都常常采用模式化的表述方式,增加形象感和具象感;(2)它们的传播都具有“临在性”,口语交流在鲜活的场景中进行,诉诸交流者的视听觉感官,再辅之以丰富的情感、神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讲究语到意到,口传心授,心领神会。

此外,两者相互关联的同时也相互区别:(1)初级口语表现为历史事件的“现在”;而电子媒介则表现为远强于初级口语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甚至强大到产生“地球村”,后者让成万上亿的人在共同的时间里“共享”相同的情境,如同某个共同体的成员一起参加一场盛大的“仪式”,产生“天涯共此时”的临在感。(2)原生口语传播更诉诸于“非理性”、“重参与”的文化范式。但电子媒介并非只与“初级口语”相关,同时,它也与“文字—书写”媒介密不可分,因为翁笔下的“二度口语”理论是建立在书写与印刷科技之上的。所谓“二度口语”,在播音学里是指针对“一度创作”——记者编辑写作的新闻文本进行加工,变成更适合口语表达的创作活动。 可见,它细化了人类文化从口语时代、手稿时代、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的历史分期。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口播特征

如今,传统守旧、卷帙浩繁的阅读方式正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型,取而代之的是媒介以高科技为动力,通过声、光、影、图等因素的特定组合以及语言与形象的综合运用,突出耳闻目见这一特色,更要求“二度口语”更贴近受众的生活和文化习惯。

若以“二度口语”这一大众传播艺术的视角来解读当下新闻播音的口语化、真实感、灵动性,那么,从电视主播摒弃正襟危坐、墨守成规、乏善可陈的传统播稿样态,到向“说”“评”新闻的趋势转变,方能看到电视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通过这种临在、即时、开放、流动的口播方式,营造出逼真的“现场感”,让观众下意识地把电视新闻节目当成真实的“生活”,使其情绪为之感染,心神为之张弛,培养出一种“集体无意识”,以促进参与者对节目内容所传承的群体文化的认同,这也不失为电视介入现实的最本质的方式。

再者,既然原生口语文化下的行吟诗人与次生口语文化下的电视主播所引用的“二度口语”在“临在性”理论上统一、一致,那么要想把新闻播讲得形象生动,就需要注意播音学上“内三”、“外四”原则的运用:首先,主播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假想自己回到事发场景——“历史”的“现在”,即“内三”原则中的“情景再现”;其次,他需要讲述给镜头前的受众听而非自言自语,这就需要培养“对象感”;再者,在主播讲评新闻时,自己已经形成了对内容的认识,所以必然会在言语中暗含“潜在语”,让受众自行揣摩语句背后的引申义,即播音创作的“内在语”;最后,语言艺术家要想把情感外化,就需要调动思想感情,运用韵律节奏等播音创作中的四个外部技巧——语气、节奏、重音、停连及表情、姿态、手势等副语言来表情达意,巧妙传达播出内容“拥护或反对”、“赞扬或批判”的基调和感情,以此避免直接说教。有了电视新闻节目临在感、仪式感和声画并茂、稍瞬即逝的口语特性,再加上“似曾相识”的局部和具象的“事实”,便更有利于激发观众鲜活的记忆场景,增强其参与感和认同感。

另一口播特征则体现在语言现象——仪式套语上。所谓“套语”,即某个语言群体在一定语境中,经常使用或广为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承担相同的功能,具有典型的样本、具有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复现率高、语义较为固定的一种语言模式。在原生口语时代下,行吟诗人总是借用整套的修饰词、套语、名号和程式来“编织”、“拼装”荷马史诗,例如“美丽的公主”、“英勇的战士”、“坚韧的橡木”等。无独有偶,当下电视节目在语词运用上也继承了相似的套语模式,主持人多采用短句、对偶句、省略句或广告语的方式来进行二度口语创作,例如除了通用的广告语“不要走开,马上回来”;还有台标式的“天天630,贴近老百姓”;“最新鲜的国际资讯,最热门的国内要闻”、“天气百变,优雅不变”、“我的梦想,我的舞台”;“民以食为天,美味看这边”、“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想唱就唱,唱得响亮”,甚至于彰显品牌效益的节目开场白“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等。这样的仪式套语往往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口播时都会因时制宜,与节目内容的编排串联和文字间的起承转合等因素相关联。

三、网络时代下口语传播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电视荧屏节目风起云涌的时候,网络节目也悄然兴起,风靡当下。可以说,娱乐化的涌出大大冲击了传统的电视新闻行业,这才使得新一代网络节目的口语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语态改变。从语词技术上来说,其进步与发展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开放与博弈

新媒介时期口语化的进步性首先在于它的开放与博弈反转了传播局面中权力阶层和平民受众正常的强弱关系。这一点具体体现在我国在过去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传者与受众的分工非常明确,信息沟通的形式是“我传播,你接受”的单向灌输式;而如今,人人都能通过话语权把准时代的命门,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形成良性互动和凝聚共识。

此前,有学者提出过“共景监狱”的概念。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全景监狱”则是对社会控制方式的一种相反的比喻,这种控制形式就像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囚禁在不同牢房中,狱卒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犯人而犯人无法看到他,且犯人之间也缺少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全景监狱”正象征着传统电视时代的大众传播模式,它先在地要求了新闻媒体必须发挥精神引领和文化导向作用,然而不对称的信息灌输和高效率的控制形式使得受众自觉却不一定自愿地进行自我规训。

而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传播革命促进了一种新型社会结构的形成,即“共景监狱”,指代一种围观的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凝视和控制,他们之间的信息分配比较对称,人们不再一味聆听管理者的声音,而是在“交头接耳”中沟通彼此的信息,设置社会的公共议程,质询甚至质疑处于公共视野中的领导者或媒体。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使之信息和话语在不同矢度的时空中互相渗透,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与外在的现实世界彼此交融,有助于形成重视参与、躬身自省的文化范式。如今,网民们就是依靠这种方式获取即时的海量信息并加以传播的,养成了开放的感知和思维方式。

(二)仪式套语多元化

此外,网络信息时代的仪式套语较电视口语文化也更新潮多样。

曾在《咬文嚼字》“当下中国十大流行语”中排名榜首的“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民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其顶层设计与草根吁求相呼应,触手可及,可亲可爱可信可敬;“光盘”行动,与八项规定几乎同时流行开来,携手抵制“舌尖上的浪费”。从上到下,“光盘”流行,在追求简朴的同频共振中,折射的是观念之变、风尚之新;随着改革之风,百姓也用“逆袭”这个热词,表达草根民众通过个人努力,用积极方式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渴望;在这个奋斗的年代,草民可以“土”,也可以“豪”;姑娘是“女性”,却也能拥有独立自强的“汉子”气概;面对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奇葩”年代,面对周急济困、挺身勇为的好人善举,面对从网购到大数据的一系列惊喜,人们手指如飞地“点赞”,彼此欣赏与喝彩,粉丝的“微”能量也丝毫不输“大V”。

细品主流政治话语进入民间语境、网络流行语向主流媒体甚至官方文件渗透的迹象,颇有些五味杂陈。通过“中国梦,光盘,逆袭,土豪,草根,女汉子,点赞,奇葩”等口语热词,透露出的是公平与正义的时代呼声,希望与焦虑的轮番登场,喜悦共忧患的艰辛行进。通过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的网络,将这些套语热词视为探索人性价值和向度的新载体,极有希望构建出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

四、结语

回望历史,古与今、荷马与电视、传统媒介的二度口语创作与新媒介时期新潮多元的口语文化,就可以互相启发了。沃尔特·翁的电子媒介“二度口语”理论一方面与原生“初级口语”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鲜活、流动的情境中产生“临在性”,另一方面,它又与“书写—文字”媒介相互关联,更易于形塑出注重参与、躬身自省的文化范式。此外,新媒体时期的次生口语文化不仅催生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开放与博弈,更承载了地球村里大众开放自由的声音和幽默睿智的个性。

相较荷马时代的原生口语文化,如何通过数字化传播技术,使得次生口语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进一步影响传统电视节目的二度口语创作,从而大力推动电子媒介时代的进步,这将是传播学者们留给后来人的永恒的使命。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