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慧君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19-10-25人气:1774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改变了传媒生态,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形式多样的信息,这对于以音频为特色的传统广播媒体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的诸多传播优势和传播压力,传统广播节目在传播时效、传播范围、传播互动、传播可视化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是目前广播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传统收听终端、车载终端、移动终端和PC终端,而且,通过移动终端收听广播的用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鉴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广播传播方式的改变,广播节目理应审时度势,厘清自身的发展方向。

(一)由大众变为分众

传统广播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一对多的传播,广播节目自然也是为了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而策划和制作的。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进行点对点的传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对于信息需求就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用户对差异化的迫切需求,自然带来广播节目的窄播化和分众化发展。

(二)由准时变为随时

传统广播节目是线性播出,受众被动接受,"准时"便成为广播节目的显著特点;但是新媒体具有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伴随性是新媒体的显著特性,这就使得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合理利用,碎片化成为用户消费信息的常态。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为用户提供了开放的收听平台,用户不再需要等待同一时间获取广播节目,不但可以随时收听,而且可以回放、重播,甚至能够上传自己制作的内容。

(三)由完整变为碎片

传统广播节目在节目的编排上,十分注重完整性,大多数节目都是版块性结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为受众提供包括新闻、娱乐、民生等内容的信息。不过,在新媒体平台上,这种完整的叙事方式被打破,微传播成为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因为它符合用户的碎片化和浅阅读的习惯,用户可以随时拿出手机听一段碎片化的广播节目,毕竟现在能够有耐心花费数十分钟完整收听广播节目的用户已经不多了。

(四)由受众变为用户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受众摆脱了"我播你听"的被动处境,主动性得以充分释放。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收听广播节目,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与节目组或其他受众互动,个性化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甚至通过新媒体生产和传播内容,从受者变为传者,从"受众"逐渐蜕变为"用户"。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的传媒格局中,媒体融合不断发展,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建设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获得了相同或相似的传播渠道,"渠道为王"的时代悄然过去,媒体间竞争的焦点又回到了内容方面。作为广播媒体来说,广播节目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确定和不足,在传统传播形态和新媒体传播形态中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节目形态老旧,同质化严重

广播媒体在经过专业化和类型化的改革后,形成了包括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经济频率、都市生活频率、农村频率等相对固定的频率类型。在这些频率上的广播节目多为模仿国内外成功的同类频率,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之声"、"音乐之声"、"环球资讯广播"等,在节目形态上也是以新闻播报、娱乐音乐、生活服务等传统的节目类型为主,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于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节目形态的同质化必然带来节目内容的同质,加之我国四级办台的特点,同一行政区域内就有多套广播频率,导致节目之间有不少重合之处。

(二)新媒体内容生产滞后,缺乏精品节目

广播媒体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和体制造成其缺少强大的采编团队,因而在传统媒体中产制能力相对较弱,辐射到新媒体,更是缺乏大量的精品节目。有些媒体将新媒体渠道单纯看做是对传统媒体渠道的补充,简单地将传统广播节目复制到新媒体平台上,生搬硬套,没有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精品节目的推送,缺乏新意。事实上,广播的新媒体端口,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优质的内容与更丰富的体验,而绝不能将新媒体端口变成一个广播节目的网络收音机。

(三)平台互动能力弱,难以调动用户积极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最重要的属性,而广播媒体也是传统媒体中唯一具有即时互动功能的媒体,不少广播节目也都提供了互动方式,或是热线电话、或是竞猜答题、或是情感倾诉、或是投诉建议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互动方式还演变为微博、微信群的交流。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互动平台,大多数广播节目的互动模式仍是"我说你听",广播媒体处于主导地位,未能满足用户的社交和表达需求,难以调动大部分用户的积极性。

(四)技术发展缓慢,专业人才缺失

新媒体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很多媒体利用新的技术开发出了小程序、新媒体产品等。但是,广播媒体的制作技术发展缓慢,缺乏大数据支撑,运用新技术生产产品较少,研发团队稀缺,团队之间的协作机制与创意的分享很难融通。这种现状一方面带来资深主持人、编辑的职业倦怠日益增长,导致节目的品质滑坡;另一方面造成因待遇、晋升机会、管理缺乏灵活性,人才流失严重。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借力大数据技术,精准理解用户对节目的需求

广播节目只有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策划节目、精准推送、树立品牌,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媒体获取用户对节目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积累,广播媒体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喜好,综合研判,找好选题、精心策划、精巧构思,为用户进行精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推送。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用户对于精准生产的广博节目将会有更好的体验,从而也能更好地延续广播节目的品牌价值。就大数据资源条件来看,本地化和服务性内容的生产对于提升用户的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新媒体碎片化特点,精心打造"微广播节目"

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生产、传播信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勾连起来,充分利用。用户接受信息方式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媒体生产信息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才能满足用户对于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需求。这种变化为广播节目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过去长篇大论的广播节目、录音节目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用户的收听习惯,根据碎片化的特点和要求,对节目进行分众化、窄播化、分段化改革,实现广播节目的"微传播",才更易于为用户所接受。比如安徽广播电视台打造的百集微广播剧《安徽好人》,讲述"安徽好人"故事,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属于微广播改革的新的探索与尝试。

(三)坚持走融合发展道路,实现节目的可视化发展

传统广播节目是单纯靠声音传播,而声音传播的弱点就是选择性、留存性、识别性差,节目的编排是基于时间进行的,频率特色大于栏目特色。新媒体的到来为广播节目的可视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新媒体为广播节目增加了除声音外的其他介质元素,不同介质相互转化,使传播效果更加优化。通过网络直播,可视化广播节目可以让用户直面自己喜爱的主持人,了解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样态;主持人也可以在节目中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让用户参与到节目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从而采纳用户的建议与意见,提升节目质量,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实用性与服务性。比如,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推出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话陇原--发展看陇中》系列访谈节目,就是将广播节目制作成"可视化的节目",借力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

(四)建设一支全媒体人才队伍

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流失可能会带走一大批用户,一名优秀的编辑的离职可能会导致一个广播节目的失败,因此,人才是广播节目创新的源泉。广播媒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加强管理和培训。坚持"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聘请专家、学者或业界优秀人士对现有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并选择骨干力量参加行业培训班,了解并掌握业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奖励、绩效和配套政策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人才资源更好地与先进技术匹配,从而实现节目的改革和创新。

四.结语

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新型的媒介环境,也改变着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方式和创作方式。在这一轮变革中,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来做好广播节目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要以更优质的内容、更广阔的平台、更畅通的渠道、更先进的技术来唱响主旋律、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用户审美价值,在终端、平台、应用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节目创新,从而实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