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分析
一.5G技术的特点及重塑媒介生态的可能性
5G即第五代通信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与前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相比,5G网络也具有传输速度更快、网络容量更大、延时更短等特点。[1]
在传播内容方面,因为5G网络传输速率,最高可达到10Gbit/s,比4G网络快了100倍,甚至比当前有线互联网还快,所以高清视频直播、传感器新闻、VR全景视频等以音视频符号生产为主的传媒产品,将逐渐获得主导地位,新闻的生产、分发流程将进一步重塑。[2]
在传播形式方面,2G到4G实现的是人与人的连接,而5G将实现的是万物互联,这就使得万物皆媒介成为可能。譬如,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可用摄录设备记录现场不同角度的实况视频,合成为全景视频,受众可通过VR设备"回到新闻现场",进入沉浸式体验;5G网络中,摄录设备、采编设备、传输设备可通过物联网连接,实现新闻数据的采集、制作、传输。
纵观媒介发展史,报纸、广播、电视、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发展,都得益于印刷术、无线电技术、成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预见,在5G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通过介质来区分的媒介概念会逐渐模糊,现有媒介生态将被进一步颠覆和重塑,媒体融合成为必然选择。
二.认清传统电视媒体的现状及优劣势
当前,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条件正在发生改变。电视正受到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冲击,电视"一屏独大"的现象一去不返。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市场份额、广告收益等正在被蚕食,甚至腰斩。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32分钟,比2017年上半年少了12分钟,下降幅度为8.33%,是5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3]。观众流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广告收入下降。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广告市场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11.2%,是11年来最大跌幅,按照不同媒体来分,2019年第一季度传统媒体、互联网广告全面下降,其中传统媒体下降16.2%[4]。
为应对新趋势,不少传统媒体选择转型,朝着融合媒体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电视媒体需认清自己的优势。其一,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电视出现的近百年,不断积聚技术和人才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节目内容,目前仍是各新媒体平台的重要的内容来源。其二,专业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传统电视媒体有严格的审查和播出机制,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反观新媒体,新闻失实,甚至造假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三,党和人民喉舌的权威性。在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是党和政府发布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也是为百姓讲述感人故事的重要窗口,形成了文化形态和权威地位。
当然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电视媒体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劣势。其一,与新媒体相比,时效性差。其二,线性顺序播出,不可即时回看。其三,互动性差,不能得到即时的反馈与交流。
综上,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传统电视媒体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笔者认为,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认清目前的竞争态势,正视短板,利用优势,汲取新媒体长处,才能在媒介生态重塑的过程中,占得"一席之地",甚至弯道超车。
三.5G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弯道超车的策略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生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不仅能简化和削弱劳动强度,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传统电视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在生产各个环节依赖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在5G背景下,电视媒介应利用新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运营思维及产品形态,解放生产力,将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到更具创造性的劳动中。
1.生产流程集约化
过去,传统电视媒体占据"半壁江山",电视新闻的生产是一个相对封闭和垄断的过程。一条新闻的生产需要记者、摄像、编辑以及播控技术等人员的参与,岗位职责明确,管理相对集权,分发线路单一。面对新媒体大潮,传统电视媒体应该从人员、平台、理念等方面入手,建立起符合多点数字传播的体系,让生产流程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首先是全媒体记者的培养。目前,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再提升,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应会使用各种采编设备,熟悉各种报道形式,既能提供文字稿,也能提供视频内容,还需掌握网络技术。5G时代,随着微型智能摄录设备、配音机器人、算法新闻程序、即时回传设备等新技术的出现,新闻工作者的单兵能力大大提升,采编流程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其次是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通俗来说,就是把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持智能终端等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5]。例如,2016年11月17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正式挂牌,其以"中央厨房"为平台,全面整合报刊、频道、频率、网站、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优质内容和传播渠道,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可与世界主流财经媒体比肩的财经全媒体集群。
实际上,不管是全媒体记者的培养,还是融媒体平台的建设,不能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所有的传统媒体人应该打破陈旧的观念,用媒体融合的理念武装自己。
2.运营思维社交化
社交化传播是运营思维社交化的初级阶段,重点在于利用社交平台来扩大内容的影响力,将用户拓展为传播渠道。传播的内容应该是用户感同身受的,易于"感染"的,可实现一键式社交分享的。
与社交化传播相较,社交化生产则属于更高层次,要将用户作为新的生产力融入到生产体系中。当然,用户自发生产的内容,往往会良莠不齐,有可能损害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就需要媒体建立内容鉴别机制,建立专业力量与非专业力量的协同机制[4]。
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都会为电视媒体积累下社交资源,这些资源的维护需要持续的社交化运营来实现,使其变成可沉淀资源。目前,国内运营突出的媒体平台,往往建立高级VIP用户运维机制,给用户提供福利。如2017年末,芒果TV组织了"跨年活动周"大型整合营销活动,以包机票、包门票邀请众多会员现场观看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和用户一起亲密互动。
3.产品形态移动化
移动化也意味着传播形式上视频化的兴起。移动视频看上去是电视形式的延伸,但其实它是对电视模式的革新。作为电视媒体,在产品形态移动化上有天然的优势,但也存在思维和体制上的阻碍。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人存在着固有的思维误区,认为电视画面就是对现场的再现。其实不然,电视中的现场是经过拍摄、剪辑等蒙太奇手法再造的现场,观众与现场的关系只是基于二维画面的"观看"。而进入5G时代,通过VR等技术的支持,用户更多地会谋求"进入"现场,体现自己的"在场感",以第一视觉观察现场。
此外,传统电视媒体还需建立产品移动分发的体制,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甚至在记者未到达新闻现场前,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新闻信息。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地震发生的一小时之内,新闻客户端、微博等新媒体的报道数据迅速上升到25万条,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数量直到18日6时才开始上升。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产品移动分发的体制是必然趋势。
5G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宣传领域的最大变量,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媒介生态极有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电视媒体应从思想上、体制上、技术上、人员上做足准备,才能更好坚守舆论阵地,掌握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