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故都的秋》——微格教室课堂实录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12-02人气:2476

深情导入,诱发期待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春天的妩媚,夏天有夏天的妖娆,冬天有冬天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去品味他笔下那份独有的故都秋味,去感受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心中的浓浓的感情。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打开(同时在黑板上写题目《故都的秋》作者 郁达夫)文章的题目已经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是什么地方啊?

生:(齐)北平

师:描写的季节?

生:(齐)秋

师:好,故都的秋即北平的秋,那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已经学习了文章的一部分,并且知道文章不只描写了北国之秋,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下。

师:在文章的第2段、以及12-14段还描写了南国之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为了对比,表现出北国秋天的特点。

师:好,请坐。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那么我们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比如,我们写南京的秋,就可以写苏州的秋,盐城的秋,或者徐州的秋,运用这样一种烘托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你所要描写的南京的秋。

·突出重点,深入品读

师:作者用南国之秋来烘托北国之秋,其实在作者心中北国之秋远远胜于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然成为作者魂之所牵梦之所萦,那么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比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句来概括?

生:清、静、悲凉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啊?

生:第一段

师:很好,请坐,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第1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就把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3到11自然段作为这节课品味的重点,让两位同学的朗读带我们走进清静悲凉的画面。

生1:读3-5段

生2:读6-11段

(大约5分钟,同时在黑板上板书“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枣图”)

师:同学们有没有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清、静、悲凉呢?现在请同学们再花一分钟的时间再次浏览3-11段,同时思考一下我们上节课归纳出的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这五幅秋景图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来表达清、静、悲凉的特点。

师:这次我们展现大家的协作能力,我们自行组合,自选画面,自设方式,仔细品味赏析文章是如何表达清静悲凉的,我们比一比看哪个组合最有创意,最有协作能力,分析的最深刻、最有味道,想好了就可以举手。(2分钟)

(生1和生2选择“秋蝉图”,用合作问答的形式来展现)

生1:第五段第一句话“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能够体现出什么?

生2:“残声”体现出悲凉,同时蝉叫声都可以听见也表达了清、静的特点。

师:恩,概括的很不错,请坐。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生3:(选择秋院图,代表发言)“青天下训鸽的飞声”这句以动衬静可以体现出“静”的特点“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可以体现出“清”的特点“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句可以看出悲凉的特点。

师:很好分析的很到位,请坐。

师:听完大家的回答,我感觉同学们已经渐渐走进了《故都的秋》。下面主要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下“秋院图”中对牵牛花的描写,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三自然段

师: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

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谁还有补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师:在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问问大家,清、静、悲凉是否都是景物的特点?

生:(齐)不是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回答下

生:清静是景物的特色,悲凉是情感方面的吧。

师:好,请坐。清静是引起悲凉之感的景物底色,而悲凉恰恰更多的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冷静的色寂静的声引起了作者的悲凉之情,这是我们常说的以景写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师:以上我们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写景特点在别的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啊?

生1:闻一多的《死水》

生2:史铁生《我的地坛》中也有这些景物

生3:《天净沙·秋思》

师:此情此景,让我也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来齐背下:

(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样的感觉让我深刻领悟到大家已经走进了真正的《故都的秋》,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自然风物并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他只是在生活底片上稍作点染,便把北平秋天的风韵合盘托出,向读者展示了清静悲凉的秋。

·难点解析,发散思维

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在第几段?

生:第三段

师:好。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比如我再还没有来到南京的时候,我想起南京就会想到夫子庙、中山陵、明故宫等,但来南京之后呢,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南京的文化氛围,那种南京味呢?

生:不是!

师:不是。记得刚来南京的时候,到处的南京盐水鸭,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外地人感到了南京的与众不同。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南京风味的小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南京味包裹了起来。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南京味。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家乡的时候的感觉一样么?

生:不一样。

师:我想问同学们去过北京么?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

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清、静、悲凉的基调吻合吗?

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又从郁达夫的文章中学了一招,围绕中心选材,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多加运用,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更加出彩。

师:好,我们来回顾下本课所学的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了上节课所讲的对比烘托的手法,然后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延展开来讨论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又总结了两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以景写情和围绕中心取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自如运用。

师: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就像一幅画,美丽但落寞;故都的秋就像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师:但是现在我们必须从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中走出来,我们来留一下家庭作业:1、阅读课本125页何其芳先生的《雨前》,注意其中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的应用2、思考题:郁达夫先生写《故都的秋》的悲凉,目的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呢?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讨论。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