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时代的印记——《暴雪将至》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隐形书写

作者:卫素来源:《视听》日期:2018-09-30人气:2783

作为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董越导演的处女新作《暴雪将至》不仅让演员段奕宏获得了“东京影帝”的美誉,更以黑马姿态获得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对于采取评审团制的“东京电影节”而言,获奖与否自然与其评选标准和评审们的艺术趣味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就艺术水准而言,《暴雪将至》也确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尝试从电影本体出发,讨论这部影片“反类型”的叙事手法及其影像语言对90年代中国社会语境的隐形书写。

一、消解与变奏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暴雪将至》是一部犯罪悬疑片,但却不是一次对传统犯罪悬疑片叙事方式有力表征,而是一次对其的消解与变奏。影片虽披着“犯罪”、“悬疑”的类型外衣,实则却体现了“作者意识”的内核。犯罪电影的核心是犯罪的实施和真相的发现,而悬疑电影的关键是“悬念的设置与解决”。由此可见,“犯罪悬疑”的重点是案件的发生与错综复杂的悬疑情节的侦破过程。但在《暴雪将至》中,导演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案件的推理与侦破上,而是着重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的情感变化。“犯罪”只是一味“药引子”,被时代环境捉弄的“小人物的可悲”、“个体永远是被历史绑架的人质”这一社会性悖论的证实才是电影从头贯穿到尾的真正主题。故事发生在1997年这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工厂开始由繁荣走向没落,大量工人面临下岗的困境。就在这个人心惶惶的社会变革时期,南方一个阴雨连绵的小城接连发生凶杀案。警察的编外协查人员余国伟渴望借此机会破格闯进体制内,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公安警察,于是便用尽一切办法追查案件背后的真相。但在破案的过程中,频繁发生的意外让他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纵观整部影片,导演除却在开头为了制造悬念,渲染气氛而展示出荒野上的红衣女子的尸骸之外,传统犯罪悬疑电影当中的具体的作案手法、动机,案件的侦破过程,暴力血腥等元素的呈现都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只是这么一出案件,推着急于想证明自己的余国伟一步步走向人性扭曲的深渊。连环凶杀案、工厂偷盗事件、工人杀妻案件、整日闲逛在街头的智障男子的出现、燕子的自杀乃至于余国伟的癫狂,这一切的排列都不是偶然拼凑,微观的个人命运和宏观的时代特征纠缠在一起,偶然性与必然性互相催化,终于在极端的情节中得到爆发和释放——它反映的不仅是个体,更是这个失范社会之下人心的暴乱与精神的迷失,所以影片描绘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余国伟个人抑或是他们这一群人,而是他们这一代人。所谓的悬疑、犯罪、推理的元素不过是为影片的可看性而服务的。

影片不仅解构了传统犯罪片的叙事手法,而且对传统犯罪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重新进行了建构。美国学者 Leitch在《犯罪电影》一书中提出,犯罪电影有三种能性角色 :犯罪者、受害者和复仇者。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电影当中,这三种功能性角色一定是泾渭分明的,但在《暴雪将至》当中,导演将这三种角色融为一体。一方面,从电影文本的发展来看,余国伟执着“追凶”的过程也是他不断“行凶”的过程,徒弟因他执着追凶抢救不及时而死,燕子因发现自己被他当做“追凶诱饵”跳桥而亡,无故嫌疑犯被他误当凶手而杀。“余国伟”这一人物在影片中集受害者、复仇者、犯罪者三种身份于一体,他是时代变革的受害者,是执着追凶的“追逐者”,是不断行凶的“犯罪者”,也是挣扎在困境当中的”复仇者”。与其说破案是他不断追逐理想,渴望获得更多的过程,不如说他在这次执着破案的迷途中,不仅没有得到,反而却逐步失去了友情、爱情、事业直至沦为罪犯。      

然而,沦为罪犯并不是余国伟人物弧线的最低点,2008年当出狱后的余国伟回到他曾经获得劳模荣誉的工厂礼堂,那个他自认为“最得意的地方”,那个他高呼着“我余国伟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的地方时,看门的老大爷不仅不认识他,也彻底抹杀了他的光荣史,而他也不得不再次踏上流浪之旅。从异化,到崩塌,到掩埋,这一场黑色梦魇,终将落幕。

二、记忆与空间

福柯曾指出 :“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与时间的关系更甚。” 《暴雪将至》中导演虽选取了1997与2008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但其丰富的现实指涉性、时代性与社会性,不单单存在于这两个被反复强调的时间点上,而在于其借助出色的视听技巧所构建的空间表达上。 在影片开场,导演便用一组镜头将90年代南方小城潮湿泥泞的街道、高耸林立的烟囱、了无生气的乡间荒野尽数呈现在观者眼前,这种压抑、荒凉、灰暗的小城环境,无疑也是90年代人物内心的一种投射。在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这个转型期,庞然臃肿的工业乌托邦骤然坍塌,集体主义分崩离析,原先的一切规整都被打散重构、而面对既定秩序的瓦解崩坏必然造成的是社会的一种滑跌失范。社会失衡之际,正是罪恶滋生之时,暴力、不安、躁动隐藏在小城的各个角落。在长达八分钟的工厂追逐戏里,我们看不到那个曾经被讴歌的、朝气蓬勃的工厂,倾斜或垂直的钢架分割了银幕,纵横交错的铁轨几乎要延展到画外,在迷宫般的工厂之中,不安感和不稳定感涌动着,人物仿若是囚困于其间的幽灵。

影片当中的工厂,筒子楼,灯光球场,三场交汇的小香港、极富年代感的理发店等视觉空间展示了90年代的图景,但对一个环境的感知仅仅依靠看到还远远不够,“只见其形,未闻其声”的环境并不真实,客观。声音也是构建时代的一种有利手段。电影《暴雪将至》当中,丰富的音乐、音响元素与影像自然而妥帖的搭配赋予了影片空间更强烈的真实感。高速骑行的摩托车的轰鸣声、远处工厂里铁的碰撞声、火车过往的汽笛声、自行车铃声、嘈杂的街道环境声、车内的广播声、工厂里的高音喇叭声等等,这些环境音响的出现瞬间将观众的记忆拉回到了90年代那个躁动不安、灰暗衰败的南方工业小城当中,所有嘈杂声音的集合就如笼罩在工人周围的一张无形的网,无法逃离也挥之不去。广播声在影片当中共出现过7次,这些声音或屡次播放冷空气来袭、暴雪将至的气象信息,或高呼着企业改制的社会新闻。这些声音的频繁出现不仅增强了影片躁动、焦虑、阴郁的氛围,更是记录了那个正在发生变迁的灰色城市。

导演在力求逼真复现90年代南方工业小城的街道景观的同时,还启用了大量的“大杂烩”式的流行音乐拼贴,召唤受众体验那些似曾相识的时代印记。《多少柔情多少泪》(1997年,在影片当中出现过四次)《过火》(1995年)、《运动员进行曲》(在影片当中出现过3次)《爱拼才会赢》(1988年)等流行歌曲是时代的象征,也是集体记忆的文化标本。“剧中音乐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其功能并不局限于叙事的强调和气氛的营造,而是按各个文本的意指,指涉某种程度的真实。这个真实是意识形态的,可以是音乐的创作,人物情感的直接表露,也可以是体现影片写实主义意图的实践。”这些流行音乐的运用是导演“写实主义意图的实践”,亦是他运用时代声音书写民间记忆的彰显。

 三、结语

通过对《暴雪将至》反类型的叙事手法与影像语言构建的社会空间的探讨,不难发现导演假借类型片的外壳,实则回溯过去,控诉时代的真实意图。换而言之,影片在冷静克制的影像风格裂缝间,以余国伟个人的时间经验斑驳地透露出了90年代宏大的社会史。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