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与表征:浅谈近年“主旋律电影”创作语境与现实语境断裂之修复
“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诞生于改革大潮鼎盛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中国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都已经逐步向市场放开,虽然市场经济的作用给电影带来了无限活力,但也因为市场逐利的局限性,中国电影开始了文化上的转型——绝大多数影片的定位不再是对观众进行教育的教育工具,而是娱乐观众攫取票房的商业艺术品。这一转型让文化部门的领导者们意识到“电影传统的意识形态功能弱化,以及受到了潜在挑战”①,于是“主旋律电影”也在官方的主导下应运而生。
主旋律电影受“武器论”、“工具论”等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严肃甚至沉重的主题。因创作上的刻板、教条,“主旋律电影”虽在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上受到过多的宣传、赞誉,但在实际的市场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观众数量并不多,且并不以电影观众的主体青年群体为主。
有关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一些学者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电影体制改革亦不断加大力度, 这无疑给仰仗吃国家经济大锅饭的主旋律电影不断加重危机感”。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主旋律电影有了哪些进步?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主旋律电影又有哪些渠道开拓市场,赢得更多的观众呢?
一、内涵:创作语境与现实语境断裂
主旋律电影诞生的背景决定了其“创作语境”与“现实语境”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裂。所谓“现实语境”是指由电影的商品属性所决定的电影产业链中各环节参与者的偏好。电影产业链中创作生产、发行放映(消费)的环节决定了其商品属性——制片方根据对市场的预判来融资和投资,发行方和院线根据时下行情排片,观众根据自我喜好购票。而在这其中,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的市场行为实际上都是对观众最终选择的预估,因此,“现实语境”中决定性因素还是观众偏好。一些研究者将票房数字与观众偏好联系起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研究认为,“好的商业类型、高明的叙事技巧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情感体验”②是电影能否取得高票房的“三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好的商业类型”在一些统计数据中往往具体体现为战争、冒险、警匪、科幻、灾难等元素,这些元素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高度贴合视觉文化,以美丽的身体、奇观的视觉形象或场景对观众进行刺激。“高明的叙事技巧”往往体现为编剧对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等元素的操纵,高明的叙事技巧往往能给观众带来惊奇的体验。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是指影片的主题大多弘扬观众普遍接受的真、善、美。
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语境”是指制片单位(多为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或者受国家资助的制片企业)及影片的编导者,在“工具论”、“武器论”的驱动下所采取的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
“创作语境”与“现实语境”的断裂,本质上可以概括为生产者对于消费者视觉的、故事的、审美的诉求的忽视,在这三个方面的“忽视中”,主旋律电影在“视觉”、“故事”两个方面尤为欠缺。
二、表征:倒逼之下生产者对“断裂”的修复
“主旋律电影”诞生之初的诉求就是改观在电影市场化条件下电影创作意识形态宣传性不强的状况。然而,因为“创作语境”与“现实语境”断裂,无论是一般的观众,还是票房嗅觉敏锐的经营者,都对主旋律电影并不感冒。毋庸置疑,这既导致了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宣传的目标落空,也让在市场化大背景下的电影制片企业在经济上损失不赀。
无论是出于宣传效果还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主旋律电影的制片方及编导者都在倒逼之下主动对上述两个语境的“断裂”进行了修复。“修复”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一)视觉奇观化追求
有人认为,视觉奇观化追求对电影观众的体验尤为重要,有人甚至认为“故事也好、人物也好、性格也好、主题也好,这些也许都没有画面的视觉特性和效果更为重要”,“过几年观众会把整个故事都忘掉,忘不掉的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③。视觉奇观化追求在近年的主旋律电影中多有体现:
1.非身体奇观:非身体奇观追求,是指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通过技术、布景、剪辑等手段来所制造出的惊险的视觉景象,以求对观众形成视觉刺激和震撼,达到更好的观影效果。一如在《湄公河行动》中中国警察与毒枭争夺糯卡的水上枪战的这一场戏就有较佳的视觉效果,快艇冲锋劈波斩浪,敌我双方枪弹纷飞,最后一幕方新武驾驶快艇与毒枭相撞同归于尽,烈火顿时充斥了整个银幕,将全片推向高潮。
2.身体奇观:身体奇观化追求,是指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善用明星效应,在影片中选用当红的影星。这一追求最为典型的就是重大革命史题材影片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扮演者的确定,在以往这一类演员的确定十分慎重,绝大多数都挑选“特型演员”,而在近几年的重大革命史题材电影中,当红明星的使用已是司空见惯。一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即将推出的《建军大业》等具有献礼片性质的主旋律电影都走了“群星”化路线,即使是戏份很少的角色也由重量级的明星担任,能够有效地吸引很多观众。
(二)故事化追求
主旋律电影的故事化追求主要体现在对抗冲突的加强和叙事技巧的使用的加强这两个方面。
1.冲突对抗: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正反双方的力量悬殊过大,代表着正义的一方往往轻易取胜,因此主旋律电影也常常受到违背史实、戏剧冲突有失精彩的质疑。近年的几部主旋律电影就通过增强正反双方实力设置的方式有效地规避了这一点。一如在《智取威虎山》中,反面角色座山雕奸诈、狡猾、彪悍,无论是智商还是体格都非常人可比,因此正面人物杨子荣与座山雕的交锋就被演绎得十分精彩,戏的味道浓郁,让人回味。
2.叙事技巧:以往曾有人认为,电影故事的主题大于一切,所谓的叙事技巧具有卖弄的嫌疑,会冲淡故事的教育意义,这一陈旧的思想在今天已经不再有市场。对叙事技巧的强化,有助于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影片《湄公河行动》中,就使用了倒叙、插叙的手法。影片开篇即出现了一个年轻女性注射毒品并产生幻觉的情景,这一情景起初看似与影片无关很容易被理解为配合画外音解说吸毒危害的“插图”,然而到影片中间部分方新武与毒贩占蓬相遇,影片再次插叙了方新武相恋十年的女友吸毒并落入毒贩圈套盗取其缉毒资料的回忆。这一叙事时间的安排让观众走进了方新武的内心世界,铁汉柔情,颇为感人。此外,这一段叙述也为占蓬在交易现场识破方新武的身份埋下伏笔,方新武等人身份被识破后,中国警察与毒贩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斗,十分精彩。
三、结语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我的战争》、《铁道飞虎》等主旋律电影创造了传统主旋律电影无法企及的票房神话,让观众和影评家们对主旋律影片刮目相看。主旋律电影在当下的商业制胜与编导者对创作方式的革新密切相关,这种革新在本质上是对“创作语境·现实语境”两者断裂的修复。
然而,需要意识到的是,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主旋律电影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生产的类型过少。上述四部影片无一不是警匪、战争题材,此种类型本身就有商业制胜的优势,而主旋律中较为高产的人物传记类影片则很少有取得高票房的先例。其次,在叙事手段上,主旋律影片依然较为单一,伏笔、倒叙、插叙等叙事时间与空间安排上的叙事手段有了较多的应用,但真正复杂多元化的高级叙事手段还十分少见。
电影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必将更能贴近市场需求,“创作语境”与“现实语境”的鸿沟必将越来越小。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