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影视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合理应用和传播策略——以电影《芳华》为例

作者:罗琳梓来源:《视听》日期:2018-12-18人气:4237

近年来,在我国电影已经成为新时代大众消费的主要精神产品,根据《2017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单片总票房高达559.11亿元。这是因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大,使得大众更需要精神产品来宣泄情绪和得到精神慰藉。而电影从画面的拍摄角度,光影色彩到画面人物的非语言传播,蕴含着丰富的非语言符号,电影主人公的表情、身体动作、服饰符号等也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重要元素,正确恰当地使用好这些非语言符号,对传播效果的实现十分重要。同时非语言符号传播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和交际中发挥着语言符号传播难以替代的作用,研究其中的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符号学理论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首次提出,随着其理论不断发展,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符号学引入电影,电影符号学从此诞生。他指出电影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其能指包括画面的能指和声音的能指,所指则指是指镜头间的相关性。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学者关注到影视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米高峰、张艺川认为电影叙事是“能指”与“所指”丰富的艺术符号载体,对影视作品非语言符号内涵及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吴学勇对非语言符号在具体影视作品中进行解读;冯宇乐从影视作品中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总的来说,我国对于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传播中的研究有了一定广度,但其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较为分散和薄弱。本文将从影视传播符号中的非语言符号入手,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影片《芳华》的个案分析,着重研究电影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分析其在影视传播中的价值,并试图探讨出应用于未来影视作品中的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策略。

一、影片《芳华》个案分析

一般来说,电影非语言符号可分成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两个主要方面。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可分为动态非语言符号和静态非语言符号。动态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方面,静态非语言符号则主要包括道具、衣着、绘画、表情等方面。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一般可分成类语言(哭声、笑声、呻吟、叹息等),以及其他声音符号(音乐、音响、音效等)。本文将从影片的色彩、饰物、音乐三大特色符号进行分析非语言符号在影片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色彩符号的应用

色彩不仅在影片中具有视觉承担和构成功能,也有直接参与叙事,表现人物的意识形态,及与受众交流的功能。导演冯小刚根据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情感的需要将影片主色定为暖色。在影片中,始终加了一层暖黄的滤镜一般,开场的跳舞文工团女孩在金黄色的阳光的映衬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期的纯真灿烂。在处理本片光线色调上,使用了黄色,无论是“刘小萍”走在宿舍走廊时洒下的阳光,还是练舞墙上泛着黄色的光影,还是食堂所使用的棕黄色的桌椅等。这些光影色彩贯穿全片,通过有意图的安排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通过导演反复合理使用,成功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饰物符号的应用

电影画面中饰物符号往往具有特殊意义。某些饰物可能具有特殊的指向,也可能展现了人物形象。合理利用饰物符号可以构建故事结构,还具有推动剧情发展、提示影片主题等作用。《芳华》中男女老少们穿的军装或制服,看似相同,但这其中还有细微的差别,泄露了所有者的身份或是阶级地位。在影片前期出现的剧团领导穿的军大衣那叫“国防绿”,而“刘峰”等文工团成员穿着基本款军绿制服。这些人物服饰符号塑造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影片的饰物符号构建了时代背景,通过不同的饰物符号的组合构建人物具体形象,成功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三)音乐符号的应用

电影是由声画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创作和选择对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和受众的视听体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芳华》重复使用音乐《绒花》,它作为老电影《小花》中的插曲,带着那个年月特有的音乐特色。影片开头,小提琴拉起了《绒花》的旋律正如歌词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而配合着暖黄色阳光,瞬间使观众产生代入感。结尾使用则是韩红演唱的版本,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回应那段芳华岁月,展现了电影故事的情感节奏。影片也多次使用军旅歌曲的《驼铃》和《送别》,这些五六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的旋律。如《驼铃》出现在影片中文工团解散的前夜,意味着他们告别旧时光和开始新的生活。这些音乐对人物的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以及影片整体的节奏都有着推进作用。

(四)影片中《芳华》非语言符号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非语言符号能够深刻反映时代背景。影片《芳华》用一系列非语言符号,最直观、鲜明的表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背景,还原那个现代人记忆模糊的文革时代。其次,有力深化作品主题。导演冯小刚从文革大时代背景下入手,通过小细节(非语言符号)来展现大时代,力求影片叙事呈现出的事实客观感,引发观众能动的思考。同时通过不同的军旅歌曲与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更为了解主题的情感。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不同程度上深化了作品主题。再次,推动影片情节发展。影片通过音乐、服饰、具体物件等非语言符号的合理布置,有节奏地描绘“刘小萍”和“刘峰”等文艺青年在几十年的时代动荡的情节,推动了影片的情节发展,链接影片中的细节与整体的关系,避免了情节碎片化。最后,全面展现作品文化风格。影片选用的非语言符号都具有一种共通性,开端的舞蹈,结尾的离别等,都为朴素,纯洁的情感和内敛的风格服务,通过色彩基调、音响运用等,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用一群文工团青年的故事去折射历史,最大限度地关注时代变化,关注社会的重建。

二、影视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策略

(一)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感觉整合功能

在影视传播中,要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需要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感觉整合功能,也就是将各种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组合在一起,集中表达影片的主题和感情基调。在选取非语言符号时,要注意其内在统一性,非语言符号的统一性能够连接起影片的故事情节,帮助观众直观感受到影片的情感色彩,理解影片的主题内容,深化主题,提出深层次的思考。谢晋导演也曾在《芙蓉镇》中选用了石磨作为影片的象征性符号,影片开场出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石磨转动的声音,石磨与主人公的命运发展紧密相连。

(二)遵循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合理搭配原则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是共存的关系。非语言符号具有对观众感官冲击力强的效果,但是有时其指代对象或象征意义不明确。而语言符号具有直接性,一般不具有表意之外的其他实用功能,各有所长,两者都不可或缺。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则,根据影片叙事结构和内容,有效地安排使用两种符号,互相补充完善,全面地叙述影片故事,也能带给观众视听画面的双重感受,进一步提升电影作品的传播效果。就像人物角色的台词也会与非语言符号结合成为电影中经典之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的台词与东方不败身着红衣的画面让人们现在都记忆犹新。

(三)突出非语言符号的有效使用

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并不是杂乱无序,它们或者作为特殊指向以反映时代特征,或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影片主题,或成为转换场景的道具,都具有其存在于电影中的独特价值。首要是从受众需求出发有效使用非语言符号;制定和选择符合受众思维特性的非语言符号,才能更加畅通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从而获得受众认同。在电影《战狼2》中,影片主角带着五星红旗穿越交火区的特写,得到受众更多情感上的关注。其次选用突出作品创作意图的非语言符号。每部电影作品都是创作者意图的外化表现,导演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往往会选择突出自己创作意图的非语言符号,从而使受众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图。

(四)强化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机制创新

大众媒介的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在科技的发展下不断发生变革,影视作品也应该结合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进行创新,特别是在现有非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结合电脑特技、特效进行创新,使电影创作者的意图得到更好的表达,让受众得到更好的视觉体验。近年来,我国也开始运用大量特效拍摄电影,如动画片《大鱼海棠》的动画特效,还原升华了福建土楼古建筑等设计,都是对电影技法创新的探索和追求。

(五)挖掘电影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态之一,影视作品也应该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更好地担当起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责任。首先,要合理选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意义的非语言符号,着力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李安导演在《卧虎藏龙》当中,精心选取代表了京鼓、笛和琵琶等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主人公们飘渺潇洒的中国武术和竹林构成的山水画等非语言符号,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示了东方诗意之美,使西方受众有了直观体验和感受,因此成为获得海外最高票房的中国国产电影。其次,以全球视角构建解码方式,努力消解中西文化差异。当前好莱坞影片的叙事就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借鉴,《功夫熊猫》系列具备强烈的中国风格,但同时也有超越不同文化的幽默化叙事方式,使中西方受众都能普遍接受。影视作品从业人员需要寻找构建符合全球视角共通的非语言文化符号解码方式,才能真正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结论与讨论

面对当前电影作品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电影非语言符号具有深化作品主题、提高作品表现力、展现作品文化品位、推动作品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因此,在电影作品中合理、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类非语言符号,进一步提升电影作品传播效果,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实践中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我国电影作品普遍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运用还存在不足之处,亟需进一步重视和思考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从而建立完善电影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体系及应用策略,以此进一步提升电影作品的传播效果。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