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基于纸张媒介的非遗文化传播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杜强强来源:《造纸信息》日期:2025-05-09人气:110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由初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经过岁月沉淀保留到现在的文化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只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把非遗陈旧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把其传统的传播模式转化为新媒体传播模式,才能使非遗文化在创新模式中继承和发展。作为最古老的文化载体之一,纸张媒介不仅承载着雕版印刷、手工造纸等非遗技艺本体,更在书画、剪纸、年画等衍生形态中形成独特的传播体系。然而,当前非遗传播研究多聚焦数字技术应用,忽视了纸张媒介在维系文化原真性、构建感知体验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导致传统载体与现代传播需求间产生结构性矛

既有研究虽关注纸质媒介的物质属性,却较少揭示其文化传播的动态机制。传播学视角多停留于媒介工具论层面,未能深入解析纸张媒介“物质-符号-仪式”的三维传播特质;文化研究则偏重静态保护,缺乏对媒介创新转化路径的系统探索。这种理论盲区直接导致实践层面出现文化符号转译失真、媒介兼容性不足及受众参与度低迷等现实困境,亟待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效度的创新模式。文章基于媒介环境学与传播符号学理论,突破传统“技术决定论”的桎梏,构建“媒介-内容-受众”三维分析框架,破解非遗传播的“代际鸿沟”与“文化折扣”难题。

1 基于纸张媒介的非遗文化传播背景

1.1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物质载体研究

媒介环境学将媒介视为塑造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强调物质载体对人类认知与社会关系的建构作用。纸张媒介兼具空间传播与时间存续的双重属性,在非遗传播中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框架——作为轻质化载体,纸张突破了口传文化的时空局限,使剪纸技艺、木版年画等非遗得以跨地域传播;作为耐久性介质,宣纸典籍、手工笺谱等承载着文明基因的代际传递。纸张的肌理、厚度等物理属性本身构成文化符号,如东巴纸的植物纤维隐含纳西族生态智慧,传统笺纸的纹饰承载文人审美范式

1.2 纸张媒介传播特性解析

1.2.1 物质性属性

从物质性维度考察,纸张的纤维结构、透光特性与触感肌理构成非遗传播的物理基础;宣纸的“润墨性”决定水墨书画的笔触层次,构树皮纸的韧性承载傣族贝叶经的千年存续。物质稳定性使非遗技艺得以实体化呈现,如福建连史纸通过108道工序形成的耐久性,保障了古籍修复技艺的代际传递。

1.2.2 符号性属性

符号性维度则表现为纸张作为文化符号系统的承载者,剪纸纹样中的“鹿鹤同春”隐喻吉祥观念,木版年画的色彩符号体系建构民间信仰空间。现象学视角揭示,纸张媒介通过“具身认知”实现文化内化——手工抄纸的触觉记忆、笺谱使用的仪式规范,将技术实践转化为身体惯习。这种双重属性构成非遗传播的独特优势,二者协同作用形成“技术-艺术-文化”的传播闭环。

2 纸张媒介的非遗文化传播现状与模式分析

2.1 传统传播模式梳理

2.1.1 典籍文献传播体系

纸张媒介构建了非遗技艺传承的权威性载体系统,通过地方志、工艺图谱与匠作则例实现知识体系化传播。明代《天工开物》以竹纸为载体,系统记载造纸、织造等技艺流程,形成跨代际传播的技术标准;清代《匠作则例》以官刻本形式规范营造技艺,推动非遗知识的标准化建构。这种传播模式依托典籍的物质稳定性与文本权威性,确保核心技艺的原真性存续。

2.1.2 工艺制品展示传播

非遗手工艺品通过物质实体实现文化可视化传播,如杨柳青年画以套色宣纸呈现民俗叙事,安徽桑皮纸灯彩通过光影投射传递地域美学。此类传播依赖博物馆展陈与节庆市集等物理空间,形成“器物-场景”联动效应。

2.1.3 教育传承中的媒介应用

传统师徒制依托纸质媒介进行技艺传授,谱诀、工序图与样稿构成三维教学系统。福建连城宣纸作坊沿用清代《纸谱》指导原料配比,浙江木版年画传承人以粉本为教学蓝本。现代非遗教材虽延续纸质载体优势。

2.2 现代创新实践案例

2.2.1 纸质文创产品的符号转译

非遗文化符号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实现跨语境转译,形成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纸质文创产品。例如苏州非遗馆开发的“水印笺”系列,将桃花坞年画的吉祥纹样解构重组,通过极简几何构图适配现代审美,提升其线上销售转化率。此类实践以纸张为载体,构建“传统符号-当代语义”的转译机制,如故宫“纸尚”系列将宫廷补子纹样转化为笔记本肌理,通过触觉交互激活文化记忆。

2.2.2 沉浸式纸艺展览传播

多模态技术赋能纸质媒介构建文化感知空间,突破静态展陈局限。上海Team Lab无界美术馆的“纸之宇宙”展项,利用投影映射将手工宣纸转化为动态山水画卷,观众触控纸张即可引发墨色晕染的数字涟漪,使非遗技艺的“制纸-用纸”流程具象化。

2.2.3 社交媒体中的纸张叙事

短视频平台催生非遗纸张技艺的碎片化传播范式。抖音“纸艺新生”话题挑战赛,通过15秒微纪录片展示安徽宣纸捞纸工艺,累计播放量超2.3亿次,带动相关非遗工坊订单量增长。此类叙事策略将非遗工艺转化为社交货币,但需警惕过度娱乐化导致的文化意义稀释。

3 基于纸张媒介的非遗文化传播核心问题诊断

3.1 媒介维度困境

3.1.1 物质载体与数字传播的兼容性矛盾

非遗文化依赖宣纸纹理、手工触感等物质属性传递美学价值,但数字化过程中高精度扫描仅能还原部分纸张肌理特征,导致文化信息耗散。数字平台追求的交互性与纸张静态展示形成悖论,AR技术虽可叠加动态信息,却削弱观众对宣纸吸墨性、构树皮纸韧性的具身体验。

3.1.2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转化断层

传统匠作体系强调“材美工巧”的造物哲学,如连四纸制作需遵循72道工序周期,而现代设计追求标准化量产,导致部分的纸质文创产品简化核心工艺步骤。设计师对传统符号的误读引发文化失真,例如敦煌壁画修复用纸的矿物颜料配比被替换为化学染料,虽提升色彩饱和度,却破坏纸张pH值稳定性,加速文物老化。

3.2 内容维度困境

3.2.1 文化符号的误读与失真现象

非遗文化符号在跨媒介转译中面临语义流失风险。现代设计者对传统符号的象征逻辑缺乏深度解码,导致符号滥用:杨柳青年画中的“门神”形象被简化为装饰元素,剥离镇宅辟邪的文化内核。数字传播加速符号异化,如短视频平台将徽州剪纸的“鱼戏莲”纹样与爱情主题强行关联,背离其“生殖崇拜”的原始寓意,造成文化基因断裂。

3.2.2 叙事体系的碎片化呈现

非遗文化传播陷入“去语境化”困境,完整叙事链被切割为孤立片段。社交媒体中宣纸制作技艺仅展示“捞纸”环节,省略108道工序的系统关联。纸质文创开发聚焦单件产品美学,割裂“造纸-用纸-传纸”的生态链条,例如笺纸设计剥离文人题跋的社交礼仪语境,使其沦为消费符号。

3.3 受众维度困境

3.3.1 青年群体参与度断层

非遗传播过度依赖实体展览、典籍阅读等传统形式,与青年群体短视频消费、即时互动的媒介偏好形成错位。教育场域中,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非遗课程仍采用纸质教材单向灌输模式,导致学生实操参与度不足。更深层矛盾在于价值认同断裂,折射出传统传播策略与青年文化语境的适配失效。

3.3.2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跨文化语境中,纸张媒介承载的非遗符号系统面临解码障碍。日本受众对中国古籍修复用纸的认知集中于“技术美学”,欧美观众对徽州纸扎的解读多停留于“丧葬用品”表层语义。传播策略的标准化倾向加剧文化折扣,大英博物馆中国纸艺展直接移植国内解说文本,导致核心文化信息传递完整度不足。

4 基于纸张媒介的非遗文化传播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4.1 媒介融合创新策略

4.1.1 增强现实(AR)纸质交互系统

构建“实体纸质+数字图层”的复合传播界面,实现非遗文化的多维感知。基于图像识别与空间定位技术,用户扫描宣纸典籍可触发动态工序演示,例如《天工开物》古本中的造纸流程以三维动画叠加于实物页面,使观众直观理解“斩竹漂塘”等72道工序的生态智慧。系统集成触觉反馈模块,模拟手工抄纸的帘纹触感,配合湿度传感器再现宣纸吸墨特性,将技术参数转化为感知体验,既保留纸张物质性,又拓展数字叙事空间。

4.1.2 纸质媒介多模态传播矩阵

创建“短视频+直播+电子纸书”的立体传播网络,激活不同场景下的媒介效能。例如抖音等平台开设“纸艺实验室”专题,通过15秒挑战赛展示徽州剪纸技法,用户可下载AR模板进行实体创作,形成“观看-下载-创作-上传”闭环,带动相关话题播放。矩阵构建需遵循“媒介特性-内容适配-场景匹配”原则,例如直播侧重技艺演示,电子纸书强化深度认知,形成传播协同效应。

4.2 内容生产优化路径

4.2.1 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机制

基于传播符号学理论,提炼传统符号的基因图谱;如福建木版年画的“门神”形象,解构为“盔甲纹样-色彩系统-姿态语义”三层要素库,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适配现代审美的视觉变体。转译机制需嵌入“双轨验证”流程,非遗传承人审核符号表意准确性,目标受众测试功能适配度,确保文化内核与当代需求平衡。

4.2.2 沉浸式叙事空间构建

运用多模态技术打造“五感协同”的叙事场域,实现非遗文化的具身传播。叙事逻辑采用“微观-中观-宏观”三维架构,微观层呈现单张宣纸的纤维结构,形成“物质-技术-文明”的认知升华。例如杭州良渚遗址公园的“纸说五千年”项目,结合LBS定位技术,游客持特制纸扇触发不同时空的非遗故事,确保纸张媒介始终处于叙事核心,避免数字技术喧宾夺主。

4.3 传播机制重构方案

4.3.1 社区参与式传播网络建设

构建“传承人-社区-机构”协同赋能的网状传播生态,激活非遗传播内生动力。试点推行“非遗工坊认证制”,遴选社区纸艺能手担任“文化火种”,通过技艺培训与传播工具包赋能(含AR纸艺教程、直播设备等),形成辐射式传播节点。同步搭建“纸质媒介共享平台”,居民可借阅特制非遗纸艺手册并扫码上传创作成果,形成“学习-实践-分享”闭环。

4.3.2 教育传播OMO模式创新

创建“纸质教材-数字平台-实践工坊”三维教育体系,破解非遗传承的知行壁垒。开发“触感学习箱”,将宣纸制作关键工序转化为可触摸教学模块。学生通过不同纹理纸张的拼接,直观理解“抄帘速度-纤维分布-纸张性能”的关联机制。高等教育层面推行“双师课堂”,非遗传承人通过5G全息投影进行实时技艺演示,学生同步操作特制纸质教具,将学习成果分解为认知、技能、传播三级认证,衔接学分制度。

4.4 保障体系设计

4.4.1 跨界协同创新平台构建

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播创新联合体,破除领域壁垒。成立国家级非遗纸张创新实验室,汇聚造纸匠人、数字工程师、文化学者等多元主体,开发“传统工艺基因库+现代技术工具箱”的协同系统。建立“需求-研发-转化”快速响应机制,社区工坊提交技术需求单,高校团队48小时内匹配解决方案,企业负责原型试制。

4.4.2 传播效果动态监测机制

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策略优化”的全周期监测系统。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矩阵,实时捕获观众在纸艺展览中的凝视热点、互动时长等行为数据,结合情感计算技术解析体验深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评估过程,防止数据篡改。监测结果直通决策系统,如某省非遗馆根据观众动线热力图,3天内调整展陈布局,使核心展项接触率提升。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本质是文化基因在媒介演进中的适应性表达。文章通过解构纸张媒介“物质-符号-仪式”的传播特质,揭示非遗文化传播的深层矛盾。传统载体的本体价值与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存在结构性张力,文化符号的稳定性与动态转译需求形成实践悖论,代际认知差异与国际文化折扣加剧传播效能衰减。研究证实,构建“媒介融合-内容转译-机制重构”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能够有效破解上述困境。未来研究应聚焦数字人文技术深度应用,开发非遗传播智能决策系统,深化媒介物质性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机制,探索元宇宙语境下的非遗传承新形态。


文章来源:  《造纸信息》   https://www.zzqklm.com/w/kj/275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