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偏差探讨
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CPI在我国的定义是:反映一段时间内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以及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的相对指标。它是汇总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结果。在现阶段,我国编制CPI是通过一个相对固定的消费品篮子,实质上它反映出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固定篮子中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由于选定的是固定的消费品篮子,计算出来的CPI和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会存在偏差。人们有时候会误解这种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CPI偏差,社会各界也会怀疑CPI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探讨CPI偏差。
一、CPI存在偏差的理论基础
在国家上,解释CPI偏差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生活费用指数理论。对生活费用指数进行测量时,是把它与基期进行比较,测量在价格变化时,为了保持基期相同的效用,需要花费的生活费用成本。二是固定篮子指数理论。它指的是在价格发生变化时,要购买到和基期相同篮子的商品和服务,需要花费的成本。我国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论。这种理论中的指数称为拉氏指数。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去解释人们的消费行为,它必然造成和CPI编制相互矛盾的消费价格指数。在分析一些经济问题时,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理性经济人”是分析CPI的基础假设。理性经济人指的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经过将其特征进行抽象之后,他们的基本特征都是利己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开展经济社会活动总会计算自己的付出-收益比,即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CPI偏差的种类
(一)商品替代偏差
从CPI的计算过程来看,CPI固定指数是不允许存在商品间的替代现象的。但当价格上涨时,居民想要获得原有的生活效用,就不得不采用商品进行替代。商品替代偏差的产生,主要是拉氏价格指数难以对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行反映,从而导致了偏差的出现。比如,牛肉和猪肉的替代关系。当猪肉涨价,人们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效用,就会购买更多的牛肉。在编制CPI时,如果一味的按照基期产品的篮子来进行计算,就容易忽视这种替代现象,其结果是编制出来的CPI过高。也就是说计算出来的CPI高估了人们维持既定效用的生活成本。基本指数是计算出CPI的基础,依照编制程序,商品替代偏差又可以分为两种:上层替代偏差和下层替代偏差。
(二)店铺替代偏差
超市和连锁商店等是新时代的产物,它们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以说,几乎每个居住小区都有超市和连锁购物店。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这些销售网点之间的价格是不同的。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消费之会进行对比选择,以获得最大利益,这时,替代行为就会产生。在编制CPI时,统计机构如果没有察觉到消费者对零售点的替代行为,依旧使用原有的固定采样点,就容易产生店铺替代偏差。店铺替代偏差与商品替代偏差有相似之处。
(三)新品偏差
按照CPI编制的原理,在产品篮子中引入的新产品通常相对滞后。CPI很难反映出新产品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计算CPI指数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固定篮子和基期的固定篮子所拥有的商品和服务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由于有新产品的进入,一定时间段内的固定篮子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由于消费者看到新产品进入到市场后,会尝试使用新产品提高生活效用。两种不同的固定篮子会导致预期的CPI和实际的CPI之间存在偏差。产生新产品偏差的原有主要有两个:一是新产品产生后,并没有立即将新产品纳入到价格指数样本中,导致速度滞后,日后这些新产品价格下降,但前期价格较高的时期没有反映到指数上,就导致CPI的增加。二是新产品为了获得较大的市场分欸,一般会给消费者让利。依照生活费用理论基础,消费者的获益并不会反映到CPI中,造成偏差。
(四)质量改进偏差
产品投入到市场后,会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这种由于对质量进行改变引起的偏差称为质量改进偏差。这就使得CPI反映出的并不是纯粹的价格变化。特别是当前的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迭代性加快,常会导致产品质量的变化。在实际报告某一时期内CPI和基期的CPI,尽管二者的商品种类和名称没有发生变化,但商品的质量得以改进,这让消费者使用的是已经经过改进的商品,而编制出来的CPI实质上是包含了质量变化的部分。实际的CPI和编制的CPI之间存在消费者使用效用的变化。
(五)权重偏差
在编制CPI的过程中,有时会用到权重。但如何赋予权重,使用权重都是经过调查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如果权重本身就有偏差,则会导致CPI也出现偏差。我国每五年就会对权数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这就表明固定的权重是难以反映出当前生活成本的变化的。因为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也会相应出现变化,如果只是通过固定权数编制和CPI,就会导致其权重和实际生活消费出现偏差,也就是所谓的权重偏差。
(六)间接测定法引起的CPI偏差
与前面五种测定方法不同,间接测定方法是通过借助其他的数据,如通货膨胀率等数据来评估CPI的偏差。一些研究者通过检查恩格尔曲线的稳定性来对CPI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这种方法也叫做恩格尔曲线法。它需要用到居民多年使用到的食品以及非食品数据。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直接根据消费者的行为来计算真正的生活费用成本,避免了因替代、分布和质量等产生的效用偏差。但要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满足它的假定条件,如假定食品和非食品的价格偏差是相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恩格尔曲线中一些变量不能进行解释,就要归结到价格之中。除了恩格尔曲线的方法之外,一些研究者还把CPI指数进行平滑,然后利用中位数的变化来研究CPI的偏差。
三、缩小CPI偏差的方法和启示
从上述可以看到,编制CPI的方法和理论不同,都可能会使得CPI和实际的生活费用之间产生差异。这是CPI常被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CPI偏差,可以对CPI指数中的偏差进行分析和改正。具体如下:首先,要研究指数公式。编制CPI与产品篮子中的产品和服务有关,因此要加强对日常经济获的关注,了解其特点,一旦发现消费变化的趋势,就要及时的更新产品篮子,减少因指数公式选择不当引起的CPI偏差。官方要尽快测定CPI的偏差,国家有关组织应当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对CPI编制偏差的改进和调查,尽可能减少偏差的出现。 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来编制CPI指数。我国居民的消费并不是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可以根据收入和消费的水平,分层次对CPI进行编制。这样更能够反映出市场经济活动的变化。最后,在编制CPI时要考虑质量的变化。例如,可以使用一些较新的CPI编制方法,如hedonic方法,达到COLI测量准确度提高的目的。使用hedonic方法,要了解其优势和劣势。这种方法对数据资料有一定的要求,它不仅要知道各个时期的价格资料,还需要了解产品的特征。因此难以在所有领域都进行推广。但它十分适用于那些产品更新快,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中。待到研究者能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就可以进行全面的推广。要加强对数据来源的开拓和创新,并建立扫描数据库。实际上,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扫描数据作为CPI指标编制的数据来源。这种方式不仅仅扩大了数据来源的渠道,还能提供更多的指数编制的方法。扫描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十分多,如价格、地点、数量以及产品的规格等。这些信息都和CPI的编制关系密切。应用扫描数据编制CPI的特点十分明显:扫描价格就是交易价格,完全符合CPI指数的编制要求。扫描数据反映了消费之的支付意愿,能够体现出消费者的购买效用。此外,扫描数据还包含了交易价格所对应的交易数量,其数据中的信息符合使用hedonic方法的条件。可见,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对CPI进行分析与调整,可以提高价格指数的准确性,减少偏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费者价格指数指的是反映出一段时间内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趋势指标。受到CPI编制理论的制约,在实际中的CPI受到商品的替代行、店铺替代性、质量和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与理论上编制的CPI之间存在偏差。为了提高CPI编制的准确性,要把握好这些偏差的类型,采取方法的创新,提高CPI编制的准确性。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