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经济论文 > 正文

平陆运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作者:薛紫丹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11-18人气:9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工程,不仅承担连接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港、打破西南地区出海瓶颈的地理功能,更以实践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支撑。平陆运河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联通线,更是经济协同的发展线与文化交融的情感线、民生改善的福祉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实践支撑,让各民族共同奋斗、携手共进,同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篇章。

  关键词:平陆运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文化

  一、经济协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打破区域壁垒,构建陆海联动经济格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西南多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不仅是发展差距问题,更可能因资源分配不均、机会获取差异,弱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是汉、壮、苗、瑶等数十个民族的聚居地,过去因临海不见海的交通困境,货物出海需绕行珠江航道至广州港,物流成本高导致特色农产品难出村、优质资源难变现,易产生发展被边缘化的认知,这与各民族一律平等主张相悖,还可能弱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平陆运河构建的陆海联动格局,以“缩短560公里出海距离、降低300元单箱成本”的经济实践,践行了“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它并非局部经济工程,而是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略举措。当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红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会显著增强。这种认同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也体现了经济基础服务于民族工作目标的内在逻辑。

  (二)激活产业联动,培育经济利益共同体

  以往西南民族地区单打独斗的资源输出模式,既经济附加值低、缺乏陆运河作为兼具国跨民族利益联结,又因少数民族处于产业链末端难获收益、易生被剥削感,不利于民族团结意识培育。平陆运河借产业联动与产业链整合,推动各民族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共同体意识注入经济动能。一方面,大湾区的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转移,为壮族、瑶族群众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也能够借助运河实现升级突破,例如云南哈尼族的梯田红米可以通过运河冷链物流直达沿海市场,还可以通过“梯田文旅+农产品电商”的融合产业,吸引不同民族企业家前来投资,形成“民族文化+现代产业”的协作模式。这种产业联动打破了以往的单一分工方式,让各民族在产业链分工中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发展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各民族共享的经济成果,这种利益绑定让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经济实践之中。

  二、文化共融:搭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一)串联民族文化脉络,打造文化展示长廊

  平陆运河如同一条文化丝线,将沿线汉、壮、瑶、苗等多民族的文化资源串联成“多元一体”的文化展示长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具象化的载体。平陆运河开通后,沿线城市可依托航道布局运河文化带。像在南宁打造壮族文化展馆,将铜鼓纹样融入运河码头建筑。在钦州设置海洋文化与岭南民俗融合展区,展示汉族龙舟与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互动场景。在崇左串联瑶族盘王节遗址与苗族银饰工坊,形成跨民族文化体验线路。同时,运河旅游航线专门设计民族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乘船途中既能欣赏壮族山歌表演,也能参与汉族剪纸、瑶族刺绣等互动活动。平陆运河文化长廊可嵌入多民族特色文化元素,以具象化方式呈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历程,强化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同。当各民族文化从分散变为共存,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者的认知逐渐深化,这种对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动文化交流创新,构建价值共同体

  平陆运河不仅是文化展示载体,更是跨民族文化交流创新平台,能通过文化互鉴融合构建共同价值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活力。以往文化交流存在局限,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交流多限于区域内,部分文化形式固化。沿海地区文化创新缺乏民族元素滋养,包容性不足。运河的开通,打破了这种交流壁垒,让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实现创新,进而凝聚共同价值。一方面,运河沿线定期举办跨民族文化活动,如运河民族文化艺术节,邀请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的艺术团体同台演出,促进艺术借鉴创新,传递团结协作的共同价值。另一方面,运河文化本身成为跨民族创新的纽带,沿线文化机构可联合开发文创产品,融合各民族文化符号与运河元素,既保民族特色又含联通寓意,成为民族间馈赠佳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角度看,这让各民族群众从文化认同走向情感认同,再到命运共同体认同,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

  三、民生共享: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

  (一)完善沿线公共设施,改善多民族居民生活质量

  “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平陆运河以基建惠民为导向,推动沿线公共设施升级,覆盖汉、壮、苗、瑶等多民族聚居区,让不同民族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从生活品质提升中凝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认同。平陆运河作为兼具国家战略属性与民生价值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平陆运河建设的根本要求,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遵循,将沿线多民族搬迁群众的妥善安置、生活保障与发展赋能,作为检验工程综合效益的核心标尺。尊重民族习惯文化的选址设计与差异化规划,缓解搬迁群众失根焦虑、确保多民族居民文化归属感,既是以人为本在重大工程的落地,也借安置规划与公共设施改善生活质量,从民生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二)推动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强化命运共同体认知

  平陆运河流经左江、邕江等流域,涉及喀斯特地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这些资源是沿线各民族的生存依托,生态好坏直接关系各民族切身利益。因此,作为贯通西南多民族地区的线性工程,平陆运河的生态保护绝非单一区域的局部任务,而是关乎壮、汉、瑶、苗等多民族共同生存空间与长远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在平陆运河的建设运营中,生态保护始终处于突出地位:一方面,将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纳入运河建设规划,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沿线汉、壮、瑶、侗等多民族共同参与生态治理。这种实践不仅能打破地域与民族边界,构建生态共同体,让各民族在守护运河生态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生态层面的支撑与情感联结。更能让各民族真切感受到生态是共同家园、保护需共同努力,最终从生态层面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共同守护、共同受益成为共识。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上一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PEST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