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国际化与本土化视角下宋韵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陶新愿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11-18人气:5

摘要:站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角度上研究宋韵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解读高校美育连接本土和国际的文化传承价值。分析了宋韵文化美育价值,论说高校美育连接本土与国际的价值所在。对课程、教学、国际平台3个维度进行高校美育本土实践和国际扩展探索,并结合高校美育案例验证挖掘宋韵内涵、以多种角度视野和多种艺术手段创新艺术形式的高校美育育人功能和提升宋韵文化国际传播力与文化自信的功能的可行性。

关键词:宋韵文化;高校美育;国际化;本土化

全球化信息交织时代,高等教育主动推进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发展趋势。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而且兼具世界审美元素,在当代美育中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更是可资汲取、可以深挖的鲜活素材。放眼国际,通过创造性转化、传播后增强中华文明世界影响、与中华文明深度对话是宋韵文化的应然指向;立足本土,以活态传承为核心、将高校美育与民族文化基因连接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活力则是宋韵文化回归本质的选择。两种方向相向而行,则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创新思维,更好地达到新时代高校育人的人文修养目标,助力中国特色美育建设,并寻求开拓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目前,学界对宋韵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系统性应用研究基本处于缺失状态,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于传统领域,较少有关于宋韵文化应用于高校美育的现成可用的美育资源转换机制以及二者结合下如何打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二元结构有机结合的问题。本文将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详细论述宋韵文化美学特质、宋韵文化教育价值以及国外高校美育经验,并且对其中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加以剖析。

一、 国际化与本土化视角的理论基础

1.1国际化视角核心内涵

站在国际视野下放眼于全球化大势之中,在跨越不同文化的开放体系里运用整体性眼光打量某个单一对象,并对其进行全息式检视与重构的过程,即为突破狭隘地域观照局限性、具备普遍性意义、动态性和交互性的全球视野下的本国。二是需要一元理论联结多元实践经验、既学习他山之石又防止单一文化,要思考有诸种要素,并融入当地具体情况的本土话语表述方式。三是体现跨文化对话的开放性、跨文化系统聚合性、跨文化发展适应性等特点,实现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建构有跨境对话能力的话语体系,让文化基因活起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文化自觉建基于自身的文化原创之中,在开放、动态、系统的认知框架之内,完成本土文化的突围,完成自身的文明重构和超越,形成面向世界的中国表达。

1.2本土化视核心内涵

本土化是跨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从本土化的视角出发可以从具体的空间地域和文化中解析、重构该事物质的属性。本土化的内涵是基于本土的历史、社会和价值体系实践基础上对文化的转化和重构,从内容上提炼出具有地域性的地方特色,实现了当地特色文化和地方特性的统一。其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把西方模式照搬到国内或者刻板地模仿传统,而是要把国外的内容加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并且以这种东西为依托表达出来。本土化的文化需要保留自身的一些特征同时兼顾时代特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合理解码本土文化元素,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行新的表达。本土化具体具备三个特点,分别是文化认同的根植性、实践策略的适配性和文化演进的开放性。

二、本土化视角下宋韵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传承现状与路径

2.1本土化传承的现状

目前高校美育中宋韵文化的融入既有多样化的途径,但又不平衡且存在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真正将传统文脉与现代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解决。教学方面大多是选修课或一些零散的课程分散在各个学院部门中,没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也就很难让广大学生对其形成系统的认知。实践教学走马观花式蜻蜓点水式的简单模仿练习,教学手段及方式单一,数字化运用深度不够。校园环境的隐形美育功能发挥不足,少数数字化传承的尝试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师资不够复合型,专业结构不平衡,教学浮于表面;评价没有量化考核,以背诵记诵与模仿为主。学生认知不同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资源开发浅尝辄止,社会协同力度不够。

2.2本土化传承的优化路径

高校应破除宋韵文化本土化传承存在的现实障碍,在此基础上,基于相关理论探索多元协同并举优化路径:构建“通识—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课程模块化路径,设置系列课程形成渐进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突破常规式样化路径,尝试情景模拟等新途径,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沉浸式体验和实践转化,组建复合型导师团队,突出教师释义功能,依托“新文科”建设合力建设育人平台,合力建构联动实践教学网,评价体系采取多维度指标体系和多种类评价方式,强化文化基因向现代性的转换,在建资源数据库的过程中,从素材中提炼出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教学准则,从宋代园林营建的思路出发,空间营造上借鉴宋代营园智慧,使学校成为文化的浸润场域。所有路径都重在发挥教育之于传统文化现代性重构的创新引领作用[1]。

三、国际化视角下宋韵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创新现状与路径

3.1 国际化创新的现状

高校美育中宋韵文化的国际化创新具有多维探索路径,主要体现在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教育模式国际合作两个方面。在文化层面,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导致了现阶段存在的认同困难,西方美学与宋韵审美存在认知差别,产生文化折扣甚至被误读;教育体系上,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宋韵文化内容的国际化改造只停留在表层化层面,缺乏系统跨文化课程设计,且学校师资跨文化素质缺乏,面临两难困境;技术层面与文化内涵难以兼顾,过度追求新技术容易忽略文化本身的核心,如使用国际的技术平台进行相关宋韵作品的传播的话,非常容易使宋韵元素失真、碎片化或娱乐化,背离了美育的目的。

3.2国际化创新的发展路径

宋韵文化的国际化创新发展要从立足于高校美育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世界审美教育体系融会贯通,在课程体系重构上构建跨文化课程模块,把宋韵美学的核心元素转化为教学单元,并且和海外高校合作联袂打造项目,打造文化对话课程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的数字虚拟现实来构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开发数字化的美育的产品、搭建起国际化数字资源共享库。强化工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打造对话机制,要定期举办国际美育论坛,打造海外驻地创作计划,实现交流互鉴、双向流动,促进文化传播。构建出一套量化标准并由跨国专家来进行打分,同时建立起反馈纠正机制形成闭环,可以开展文化翻译的工作坊,通过提升他们的跨文化能力为创新注入动力。

四、宋韵文化在高校美育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4.1 案例一: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宋韵文化美育课程改革实践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影视服装设计课程以宋韵文化为核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在教学模块中也形成了“宋韵服饰通识认知—传统技艺实践—影视化创新设计”三级体系。开设了《宋代服饰史论》通识课,系统学习解说道:宋代襦裙、褙子、圆领袍等为代表宋韵服饰的衣形特征、文化内涵、社会风气与价值取向等[2]。成立了“宋代染织工艺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教授宋锦织造与扎染技艺,并尝试让学生把宋瓷上冰裂纹、窑变纹样的独特美感化作服饰面料上的图案,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宋韵服饰的魅力;设计了《宋韵元素影视应用》这门跨学科课程,和导演、编剧专业合作去探讨影视中关于宋代服饰造型设计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研发“宋代服饰数字复原系统”,基于3D建模技术还原《千里江山图》《瑞鹤图》中人物的服饰细节,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对人物服饰的结构层次和纹样细节进行观赏学习,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宋代服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实践阶段根据影视剧组的实际需求,由学生负责给宋代题材的短剧设计服饰,比如在复原宋代文人服饰中要保留其交领右衽和宽袍大袖的基本形制,在材料上尽量使用现代轻量化的面料使得演员更加穿脱方便,同时也可以将宋代书法的笔墨韵味通过数码印花的方式织印到服饰的面料上。我们与浙江天霖文化有限公司、窝边草等公司均有合作,有充分的资源让学生亲自去影视剧现场参与服化道造型设计,把课堂知识落实成具体的操作技能,并将其用于未来的就业岗位。

在培养学生设计宋韵服饰的基础上,也鼓励学生参加‘国青杯”、“国艺展”等比赛,设计成果不断获得省级及以上影视服饰设计大赛奖项,实现了宋韵服饰文化的活化传颂及创新扩散传播,为其他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进一步融合传统元素提供了参考范例。

 

图一.png

 

图一 影视服装设计作品 《霞姿月韵》 (作者:曹依茜)

图二.png

图二 影视服装设计作品 《汴梁逸云衫》 (作者:徐诺)

 

4.2 案例二: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国际宋韵文化交流项目实践

为了让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可以借助中韩合作项目开展宋韵服饰文化相关的国际交流实践工作,应当以宋韵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建立“传统技艺互鉴—影视创新设计—文化 IP 共创”的特色之路。以现阶段影视行业发展现状为基础,了解当前我国影视行业中对于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情况,并且将韩服与中国宋朝服饰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加入到此次项目建设中来,在2026年与韩国明知大学的服饰设计专业开始开展相关合作,具体的合作方式就是校企合作联动、师生互访作品共创,力求发掘宋韵文化的影视美学文化跨文化传播途径。为构建“课程—实践—传播”闭环,我们在共建方面规划了联合打造《东亚宋韵服饰比较》双语课程:我们将由点及面地对宋韵襦裙、高丽赤古里、宋式圆领袍、韩国圆衫等服饰形制的渊源进行梳理归纳,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环境中同一种服饰样式的礼仪特征、审美特色。其次在课程之中设置了“纹样基因解码”环节,在这个模块里可以带领学生解码宋瓷冰裂纹和高丽青瓷的云纹几何要素,并运用数字绘图的技术进行融合设计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影视服饰图案,力求创作出“缠枝纹跨界设计”等作品。此外,还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推进服装设计课程和宋韵服饰元素融合的程度。实践创新环节计划采用“工坊实训+影视共创”的创新方式,在“弘扬非遗,古韵新生——中韩宋韵服饰工坊”方面融入影视场景作为重要的传承手段,并打算在暑假期间举行活动。“中韩宋韵服饰工坊”计划请中国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来讲课,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染色、织造技艺后,再进行“古今转译”式的设计,比如“宋式褙子和韩服短襦融合作品设计”,采用宋制直领对襟的结构与高丽时期的彩带装饰,结合轻薄化面料及数码印花法以适应影视拍摄的使用。对国际传播层面上计划构建“作品展览+技艺展演+线上互动”的立体化矩阵,并加强文化转译设计,同时计划于2026年在韩国水原市举办“宋韵服饰与韩服创新展”,展出学生作品共50套,并举办“宋代点茶与韩国茶礼”跨界表演活动;双方将积极筹备在抖音国际版账号与韩国Naver TV账号开设“宋韵遇见韩服”账号,计划录制发布“一针一线话传承”系列短视频;另外双方还将合作编撰《宋韵服饰与韩服文化图鉴》(中韩文)并将其作为影视造型案例去阐明两者间文化联系。

保障跨文化传播有效性的方式有课前利用“服饰认知问卷”摸底调查,了解中韩学生关于课程历史文化先入为主的认知设定,再依此为根据调整课程内容侧重比例;选聘中韩服饰史学者及影视造型师组成评审团,从历史还原度和艺术创新性两方面打分;开设“文化转译实验室”针对宋韵在韩语境下的如何适切表达进行探讨研究,如对宋代“写意”美转化为当下韩国青年能接受的“自然主义”语言设计等[3]。方案计划选拔80名同学赴韩交流完成120套影视服饰设计,依托专业技能,借由影视场景的驱动探索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国际化转化的方式与方法,试图通过跨界创新为其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探索具有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跨领域实训交流平台和典型经验示范样例,以期成为各地中职院校学习借鉴的重要实践范本。

五、结语

在高校美育中传承和创新宋韵文化的实践经验表明,注重重建课程体系、创建课程模块、逐步推进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载体创新要打造沉浸式情境,改善互动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技术赋权有助于弥合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之间的差距;国际化研究需要创造两种方法来提取能够承载人类美共同价值的普遍美学概念。从教学计划、实践和国际化三个方面入手,不应过于深入地沉浸在传承中,也不应随意延伸创新,使宋韵文化的传承具有当代的意蕴与时代气息。




文章来源:《新美域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